互联时代创造开放大课堂
2012-11-09庄秀丽余波
文/庄秀丽 余波
互联时代创造开放大课堂
文/庄秀丽1余波2
今后十年,课堂教学的数字资源建设与发展会呈现出巨大变化:一是优质的教学内容资源能够充分地被筛选出来进行充分的传播扩散;二是创造更多的参与“课堂”的机会,即创造出更多的教学过程资源,而且教学过程资源会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数字资源建设和行动的主流,并由此打破300年以来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模式,从而迎来网络开放课堂新结构。
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行动计划部分列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的构想,具体包括: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是过去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与主线索。面对新十年的宏伟目标与蓝图,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汲取以往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经验成果与教训的同时,“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将在互联网上的开放教育运动发展(不仅仅是指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得到哪些启示,将如何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人们将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的规划设计与推进实施过程中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课堂教学的两类数字资源
当讨论教育资源时,在不同语境下,其具体指代的差异性很大。以下两类是围绕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层面的数字资源来分类。一类是教学内容;另一类是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资源
第一类教学内容资源(简称“I类资源”),是指与教学相关的教材、教案、课件、试题、学生作业、笔记等。如MIT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可汉学院提供的大量学科知识点视频等,可以方便教师上课,也可以用于学生自学。这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被大量重复使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一内容的教学可以称为复制性教学。过去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从东部地区通过各种途径输送到西部学校课堂的优秀资源就属于此类。而300多年来作为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场所课堂,也一直是以复制性的教学存在着。不足的是,不同课堂即便是同时使用同一个MIT开放课程中的资源,或者某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其教学行为仍是相互孤立的、隔绝的。使用相同资源的不同课堂之间没有建立有机联系,因而在时间、空间上很难激发进行同类教学活动的不同课堂之间产生的互动互联。
教学过程资源
第二类教学过程资源(简称“II类资源”),是指提供学习活动或者学习体验的机会,即开放课堂,其教学或学习过程就是资源。例如教育大发现社区在“好看教研”项目中发起的“我的家乡”学习活动(http://www.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title=ICTinEdu_Haokanbu ),所有参与“我的家乡”活动的师生作品,即使是不同时间、不同班级参与创作的作品,其相互之间都可以直接产生互动互联。“我的家乡”活动创造出一种开放大课堂,作为过程资源,其特点是可以无限、有效地使用。其过程不但不会是重复的,相反是不断发展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任何个人或者班级群体在参与“我的家乡”学习活动时,都是对原有活动的发展和继续创造的丰富。
两类资源的关系
“I类资源”可以被灵活地加入“II类资源”中来提升课堂效率。“II类资源”作为过程资源在实施过程中会积累生成新的资源,可以进一步整合成为可复用的“I类资源”。如“我的家乡”在活动过程中创作生成的不同作品就是一种类型的“I类资源”。
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中,这两种类型的资源建设都有必要。“I类资源”从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来看,用起来方便,学起来也快;“II类资源”对人的成长发展来说,长远价值超过“I类资源”。当然,如果有“I类资源”的配合,“II类资源”中的整体学习过程会更加有效。然而在实施中,“II类资源”还是相当难实现的,需要多种条件配合支持。如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持,需要具有开放、协作的观念与行动的能力。
数字资源新变化改革课堂结构
十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源于三种途径:一是来自个人。包括个体教育用户,或者通过区域,甚至全国范围的课件大赛(教育主题网站大赛等)沉淀出来的一些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来自市场。如教育市场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产品;三是来自国家项目工程的推进实施。如面向农村中小学的“农远工程”、面向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总观过去十年所建的资源,我们发现“I类资源”资源居多,“II类资源”不足。
而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环境正出现新变化。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的发展、社会化网络的发展,推动大规模协作参与时代的来临。同时,互联网开放运动包含开放政策(OpenPolicy)、知识共享CC协议(CreativeCommons)、开放研究(Open Research)、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开放内容(Open Conten)、开放教育资源(OER)等一系列运动,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应用生态环境。互联网上提供的可以自由获取的教育资源的来源也非常丰富和多元化。除了来自个人、市场、国家政府部门,还有大量的教育资源来自各行业非赢利组织所提供的资源,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航空航天科普资源(http://www.nasa.gov/ ),各种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如博物馆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以及网络在推进的连接与组织的公共空间,如豆瓣上的同城活动等。另外,对开放空间(OpenSpace)的定义也被重新探索。
今后十年课堂教学的数字资源建设与发展会呈现出巨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开放互联网的发展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新的可能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优质的“I类资源”能够充分地被筛选出来进行充分的传播扩散;二是创造更多的参与“课堂”的机会,即创造出更多的“II类资源”。
当教师和学生更善于使用“I类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课堂环境,丰富学生课堂体验,通过开放互联网等为学生创造更多“开放课堂”的实践机会。
开放互联网的连通性使得不同来源的数字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I类资源”能够在互联网上充分地传播。因此,对于优质的“I类资源”来说,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建设(过去不同省市建了大量重复的数字教育资源),而在于建立筛选机制,让真正优质的“I类资源”充分地流通起来。社会化网络发展已经为优质的“I类资源”的充分流通传播提供了基础和平台。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与课堂教学发展变化也密切相关。由于“I类资源”的精细丰富,教学中知识点的教与学都会出现新的方式,“翻转课堂”就是具体案例之一(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可以参见:张渝江,http://eqilai.com/blog-12817-19966.html )。当教师和学生更善于使用“I类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课堂环境,丰富学生课堂体验,通过开放互联网等为学生创造更多“开放课堂”的实践机会。
在“I类资源”不断丰富的同时,飞速发展的开放互联网,创造直接参与的学习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斯坦福人工智能公开课、TED等。以TED为例,它提供了近乎完美的“I类资源”与“II类资源”整合应用的优质资源的传播应用模式。高品质的TED视频资源通过网络品牌授权机制来传播扩散,真正达到用思想改变世界的目的。而各地Tedx活动的组织也创造出大量的“课堂”机会,即“II类资源”的机会。
总之,现在已出现更多的“课堂”机会,而“II类资源”会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数字资源建设和行动的主流,并由此打破300年以来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模式,从而迎来网络开放课堂新结构。
(作者单位:1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为教育大发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