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鲫引进与养殖技术研究
2012-11-08赵峰权韩尧平吴熠斌
赵峰权,韩尧平,吴熠斌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农技推广中心 水产站,浙江 杭州 311200;2.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1200;3.杭州萧山萧湘水产养殖场,浙江 杭州 311200)
乌龙鲫是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以红鲫鱼中发生变异产生的白色个体为母本,以锦鲤中发生变异产生的黑色个体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鲤鲫杂交新品种[1]。乌龙鲫个小、体高、背厚,体色乌黑,种质独特,营养价值高,生长快,适温性广,抗逆性强,食用兼观赏,是一个重要的育种材料和遗传学研究材料。
乌龙鲫肌肉中18种氨基酸总量为177 g·kg-1(鲜样,下同),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总量为74.8 g·kg-1,占氨基酸总量的42.26%;鲜味氨基酸量为63 g·kg-1,占氨基酸总量的35.59%。肌肉中总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脂肪酸的33.025%;总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脂肪酸的66.975%,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38.272%,内油酸占 31.8%,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28.703%,内亚油酸占18.5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明显的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结、降血压、提高生物膜液态性、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能软化心脑血管,降脂降压,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因此,亚油酸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誉。同时乌龙鲫具有很强生理功能,人和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n-3 系列的多烯酸C22:6n-3 (DHA),占4.32%[2]。
从乌龙鲫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及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分析来看,乌龙鲫是一个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的优良养殖品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乌龙鲫在长江以北 (天津)饲养成功,但在长江以南尚未被养殖,是否适应南方水体的养殖,为此,进行了引进和养殖技术试验。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杭州市萧山区红垦农场的杭州萧湘水产养殖场内进行。
养殖池塘池底平坦,水深2~2.5 m,养殖面积0.4 hm2,配备有增氧机,投饵机等设备。
试验的乌龙鲫鱼种为1 龄春片,平均体长11.70 cm,全长14.71 cm,体高4.65 cm,体重51.24 g,共350 kg。
仪器工具有:精确度为0.1 g 的台式电子秤;最大量程为30 cm 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02 cm;直径为27 cm 的塑料盆;10 L 水桶。
1.2 处理设计
将350 kg 乌龙鲫春片鱼种放入0.4 hm2池塘,同时放养鲢鱼480 尾,鳙鱼300 尾。放入后3 d 开始投饲,每日投喂饲料为鱼种总质量的2.5%~3.5%,根据测量养殖鱼类的体重,及时进行饲料的增加。试验从2011年3月18日开始,到2011年9月18日结束,养殖190 d 起捕。
1.3 测量项目及方法
每30 d 左右随机抽取鱼种30 尾,进行体长、全长、体高、体重相关数据测量。
体重。将乌龙鲫置于脸盆上去皮称重。再将所测鲫鱼逐一放入盆中,最后放回养殖池。所得数据即为该尾鲫鱼的实际体重。
体长。将鱼自然平放,用游标卡尺量取从鱼吻端到最后尾鳍基部 (即最后一根尾椎骨)的直线长度。
体高。用游标卡尺量取鱼体躯干部最高的垂直距离 (常在背鳍附近)。
全长。在鱼体自然放平情况下,用游标卡尺量取从鱼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将每月所测得数据制成指数图形,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长
养殖期间所测乌龙鲫体长的变化见图1,经统计学分析,养殖天数 (X)与乌龙鲫体长 (Y)之间呈指数相关关系,Y=11.68 5e0.0033x,R2=0.976 4。
图1 乌龙鲫体长生长曲线
从图1 可看出,每次测量体长都有所生长,而92,122 d 所测得体长没有增加,可能由于随机抽取的乌龙鲫过小或测量误差等因素造成。从图1 可看出,乌龙鲫体长生长的速度较为平稳。
2.2 全长
养殖期间所测乌龙鲫全长的变化见图2,经统计学分析,养殖天数 (X)与乌龙鲫全长 (Y)之间呈指数相关关系,Y=14.646e0.0031x,R2=0.980 7。
从图2 可看出,每次测量全长都有所生长,92 d乌龙鲫体长的测量数据偏大。
2.3 体高
养殖期间所测乌龙鲫体高的变化图3,经统计学分析,养殖天数 (X)与乌龙鲫体高 (Y)之间呈指数相关关系,Y=4.741 2e0.0036x,R2=0.973 1。
图2 乌龙鲫全长生长曲线
图3 乌龙鲫体高生长曲线
从图3 可看出,每次测量体高都有所生长,而122 d 所测得体长没有增加,反而减小,可能为随机抽取的乌龙鲫过小或测量误差等因素综合造成。从图3 可看出,92 d 乌龙鲫体高的测量数据偏大。
2.4 体重
养殖期间所测乌龙鲫体重的变化见图4,经统计学分析,养殖天数 (X)与乌龙鲫体重 (Y)之间呈指数相关关系,Y=54.686e0.0108x,R2=0.985 5。
图4 乌龙鲫体重增长曲线
从图4 可看出,每次测量体重都有所增加,而122 d 所测得体重没有增加,反而减小,是由于随机抽取的乌龙鲫过小或测量误差等因素综合造成。从图4 还可看出,92 d 乌龙鲫体重的测量数据偏大。
2.5 体重与体长关系
养殖期间所测乌龙鲫体重与体长的关系见图5,经统计学分析,乌龙鲫体长 (X)与体重 (Y)之间呈乘幂相关关系,Y=0.017 3x3.2821,R2=0.995 4。
从图5 可看出,体重与体长呈乘幂相关关系,b=3.282 1,表明乌龙鲫近似等速生长,R2=0.995 4 近似于1,模拟效果较好。
图5 乌龙鲫体重与体长相关曲线
2.6 效益
如今乌龙鲫苗种在市面上还少,故价格偏高,1 龄春片为40 元·kg-1,20 尾·kg-1左右,加上包装费、空运费,每尾乌龙鲫苗种费用在2.7 元。其他饲料等费用,与普通鲫鱼相似,0.4 hm2养殖塘总成本为苗种费 14 000 元,包装运输费6 200 元,饲料费27 639 元,清塘费150 元,人工费2 100 元,电费1 500 元,其他300 元。乌龙鲫的售价比普通鲫鱼要高出8 元·kg-1左右,总体在22~26 元·kg-1。按24 元·kg-1计算,总产值达98 784 元,总成本51 889 元,利润46 898 元。乌龙鲫产值和利润分别为24.68 和11.72 元·m-2,超过普通鲫鱼的16.46 和7.20 元·m-2。
3 小结与讨论
经过190 d 的饲养,乌龙鲫在杭州地区养殖成功,其生长速度与其他鲫鱼相似,饵料系数在1.7~1.8,抗病性好,在养殖过程种,没有发现生病现象,大大减少了养殖成本,同时提高了乌龙鲫的安全性。乌龙鲫产值和利润分别为24.68 和11.72 元·m-2,超过普通鲫鱼的16.46 和7.20元·m-2,是一个很好的鲫鱼新品种。
指标测定时应注意的事项。在鱼体测量时,游标卡尺应尽量贴近鱼体,但不要挤压鱼体,否则会造成数据偏小。每次称重完毕都要给托盘去皮重,鱼身体上的杂质和水分会导致鱼体重增加。称重时,最好用干净的纱布裹住鱼体,减去纱布重量,即为鱼体重,减少测量误差。
随机抽样干扰因素众多。由于条件有限,随机抽取30 尾鱼,一般通过撒网捕捞,但如遇到阴天,下雨天等因素,往往捕捞上来的个体偏小。在92 d、122 d 时,测量鱼体长不变,体高下降,体重增幅明显降低,因为养殖122 d 时抽样当天为阴雨天气,被抽样的鱼种,普遍偏小。今后应尽量挑选晴朗的天气进行随机抽样。
乌龙鲫条件改变易变色。乌龙鲫为鲤鲫杂交品种,在生长环境改变时,体色容易改变。在初期养殖30 d 时,发现有部分个体,体色变为红铜色,或黑色变淡,30 尾退色个体为13 尾,退色率达43.3%。再经过30 d 的适应与水质调控,30 尾抽样退色个体为2 尾,退色率为6.7%。故在初放鱼种1个月内,要适当调节水质,并在饲料中增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降低因环境突变造成的鱼体褪色。
乌龙鲫体型存在差异。用肉眼就能辨别鱼体形态存在差别,有高背短尾型的,也有长条型,给测量带来了较大的误差。
乌龙鲫应激反应明显。乌龙鲫在捕捞以后,体表会分泌一层较厚的粘液,在水中看似白云病,该现象为一种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再饲养7 d 左右,会自然退去。养殖池氧气不足3 h 后,乌龙鲫开始褪色,有些褪成银灰色,有些褪成红铜色。所以在捕捞前4 d,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多糖类物质,以起到减少应激反应的作用。
[1]金万昆.乌龙鲫健康养殖技术[J].天津水产,2008(1):21-26.
[2]金万昆,杨建新,杜婷,等.乌龙鲫的肌肉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河北渔业,2009,191(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