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0—2010年海洋生态灾害概况及防灾对策*
2012-11-06赵聪蛟宋琍琍
赵聪蛟,宋琍琍,余 骏,龙 华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杭州 310007)
浙江省2000—2010年海洋生态灾害概况及防灾对策*
赵聪蛟,宋琍琍,余 骏,龙 华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杭州 310007)
文章对2000年以来浙江沿海发生的海洋生态灾害概况进行了梳理。浙江沿海的主要海洋生态灾害有赤潮、海洋污损、溢油和生物入侵。2000—2010年的11年间浙江沿海共记录到赤潮、海洋污损(含溢油)灾害820次,累计受灾面积超过91 410 km2,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3 200万元,溢油量超过2 500 t。主要入侵生物为互花米草,到2010年,其分布面积已经扩大到6 924 hm2,主要分布于苍南沿海、温州湾、乐清湾西门岛、台州湾、三门湾、象山港和杭州湾南岸沿海滩涂。此外,文章还回顾了11年来浙江省在省市县三级海洋监测体系建设和赤潮灾害防范措施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从政策、技术、宣传3个层面指出了今后的防灾对策。
浙江省;海洋生态灾害;赤潮;溢油;互花米草;对策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输油管道起火爆炸,导致约1 500 t原油进入海洋,约430 km2海域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约为12 km2。2011年6月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除了造成840 km2的劣Ⅳ类严重污染海水面积以外,还导致了其周边约3 400 km2海域由第Ⅰ类水质下降为第Ⅲ、Ⅳ类水质。2011年7月9日,浒苔大军日益逼近青岛海岸,青岛1.22万km2管辖海域内共分布浒苔6 774 km2,浒苔入侵青岛过半管辖海域。……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海上溢油污染事件和赤潮、绿潮与水母等生态灾害频发,对沿海人民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构成威胁,海洋灾害防治任重道远[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按其性质可分为海洋生态灾害、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四大类[2-4]。海洋生态灾害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是指由自然变异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损害近海生态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的灾害。浙江是海洋经济大省,拥有26万km2的海域面积,海洋渔业年均产量达360万t;同时浙江也是我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仅海洋生态灾害就有赤潮、海洋污损、溢油和生物入侵等4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数千万元计。本文主要根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公布的《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2000—2010)和相关文献资料[5-13],对2000年以来浙江沿海发生的海洋生态灾害概况和防灾减灾措施进行梳理,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数据和对策参考。
1 赤潮灾害
赤潮是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14],其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灾害之一[3,15]。2000—2010年,浙江海域共记录到赤潮316次,累计面积超过了91 000 km2(表1);其中,有毒有害赤潮累计57次,累计面积超过22 000 km2。11年间赤潮灾害给浙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了24 300万元。赤潮灾害发生次数以2003年和2007年为峰值,呈现明显的双峰变化趋势(图1)。
每年的5—6月为浙江海域赤潮灾害的高发期,高发频发海域主要集中在舟山、象山港、渔山列岛、台州列岛以及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赤潮对浙江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破坏海洋生态平衡。赤潮爆发期间,海水p H值、溶解氧、光合效率等理化条件都会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海洋生态失衡,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②危害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赤潮生物爆发性增殖破坏了海域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资源减少,使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造成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因缺氧窒息而大量死亡;形成的鱼、贝类毒素,还可能危及人体健康[16]。
图1 2000—2010年浙江海域发生赤潮灾害次数
表1 2000—2010年浙江海域赤潮灾害概况
2 海洋污损和溢油灾害
海洋污损,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把废水、药残、危险化学品和油类等有害物质排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水质量、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交通、减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等的有害影响。2000—2010年,浙江海域共记录到海洋污损事件504起,累计污染面积超过410 km2(表2),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28 900万元。引起海洋污损的主要原因为有陆源排污污染、养殖污染、农药及危险化学品泄漏和溢油。如,2003年11月,台州市椒江、路桥两区沿海滩涂发生重大渔业污损事件,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大约为32.0 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 200多万元。
表2 2000—2010年浙江海域海洋污染损害概况
海上溢油灾害主要是海上作业和航行过程中的溢油造成的海上污染灾害[4]。自2000年以来,浙江海域发生的溢油(含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累计51次,累计污染面积超过310 km2(表3),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4 000万元,溢油(含危险化学品泄漏)量累计超过2 500 t。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溢油灾害造成的海域污染面积、经济损失和溢油量绝对不止表3中列出的合计数值。因为2000年、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均有溢油事件发生,但污染面积缺失;同理,2000年、2009年和2010年溢油造成的经济损失和2010年的溢油量数据缺失;2006年,现代独立轮特大溢油事故造成近400 t重油泄漏,舟山海域成灾面积约300 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而表3中仅以1 000万元计。
浙江海域的溢油灾害主要发生在舟山—宁波海域,这与宁波—舟山港本身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宁波-舟山港拥有镇海、岙山、大榭、册子岛等四大25万吨级以上油码头和储备基地,年卸油能力8 400万t,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和海上交通枢纽。溢油灾害对浙江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7-20]:①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溢油事故产生的油膜覆盖大面积海域,造成海水严重缺氧,使大量藻类、鱼虾贝类和海鸟死亡,或使经济鱼、虾、贝类因富集石油烃而产生异味。②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海上油膜阻断光合作用和“海-气”交换,从而降低海洋初级生产力,破坏海洋生态平衡。③海岸带严重受损。溢油抵岸,玷污海滩,不仅危害滩涂动植物资源,还将影响海洋水产养殖,造成海产品污染;而清除其污染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外,溢油污染还将对沿岸风景、红树林、滨海度假旅游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沿岸旅游业的经济损失。
表3 2000—2010年浙江海域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概况
3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或称生态入侵、生物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可能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21]。浙江沿海的主要入侵生物为互花米草。20世纪80年代,为了研究互花米草的消浪保堤保滩功能,浙江省开始在玉环县桐丽五门滩涂试种互花米草。2000年之前,互花米草在浙江主要分布于温州沿海,面积约392.1 hm2[8]。2000年以后,互花米草的分布区域逐渐扩大,分布面积也随之增加,到2007年其面积已经扩大到4 812 hm2,主要分布于温岭、黄岩、苍南、平阳、瑞安、温州市区、西门岛、西沪港以及杭州湾南岸(三北浅滩)[9-12]。据资料统计,到2010年,互花米草在浙江沿海的分布面积已经扩大到6 924 hm2,主要分布于苍南、温州湾、乐清湾西门岛、台州湾、三门湾[13]、象山港和三北浅滩。
互花米草具有极强的入侵性,对芦苇、滩涂底栖生物、养殖生物和红树林的生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繁殖能力极强,能够与芦苇等本土植物争夺光照和营养物质,威胁当地的滩涂养殖和生态系统健康。互花米草发达的根系能够拦截随潮水而来的鱼虾贝类,潮水退落时,鱼虾贝类被拦截缺水死亡,从而威胁渔业生产,宁海市就有好几千公顷滩涂深受其害,每年损失超过5 000万元[12]。至2010年,乐清湾西门岛上的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已经扩大到1 705 hm2,仍在不断入侵岛上有限的红树林,严重威胁红树林的生长。而互花米草的清除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难以根除。
4 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4.1 浙江省已经实施的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对策措施
4.1.1 省、市、县三级海洋监测体系建设
浙江省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起步于2001年,至2007年,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基本具备实施全省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能力。至2010年,省、市、县三级监测机构已发展到26个,包括1个省级中心、5个市级中心(站)、20个县(市、区)级站。业务化任务监测已经覆盖全省近岸海域,监测预警报业务涵盖9大类21项,包括全省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性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赤潮监控区专项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应对气候变化监测、涉海许可监督检测、专题监测、监测质量保证。此外,2008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编制出台了《2008—2015年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能力建设规划》,确定了全省海洋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省级机构为龙头、市级机构为骨干、县级机构为基础的省、市、县三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
4.1.2 赤潮、油污染等海洋生态灾害防范措施
浙江省历来十分重视赤潮、油污染等海洋生态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从方案、预案的制定、监视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效。①方案、预案。制订了《赤潮防灾减灾工作方案》《赤潮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浙江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②监视监测系统。监控范围由2002年建立赤潮监控区,至2008年扩大到全海域;监测手段从调查船、飞机到卫星遥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监测系统;建立赤潮志愿者队伍,至2008年受聘志愿者达三百余名;防污染专项行动,限制船舶污染物排放、实施船舶油污水排放口铅封。③宣传力度。省级赤潮灾害信息通报,市级赤潮灾害信息通报,县级赤潮监测简报、报告。
4.2 今后的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对策措施
浙江省虽然在海洋环境监测、赤潮灾害防范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在溢油、海洋污损和生物入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欠缺。浙江省又拥有宁波—舟山港这样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和海上交通枢纽,一旦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浙江的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形式依然十分严峻,今后的对策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2.1 政策方面
加强海洋生态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22];制定严格的陆源排污监督制度,加强部门联动,积极推进涉海环保协同监管;建立海洋生态灾害分级评估制度,研究制定客观、科学的分级评估标准;加快制定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规划,尽快制定海洋生态灾害经济损失评估规则;制定海岸带发展规划,加强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湿地和滩涂的生态环境保护。
4.2.2 技术方面
进一步加强现有海洋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赤潮灾害预警系统,建立重大海洋污损事故应急处理体系,提高海洋污染重大事故和灾害应急处理能力[23];加强国际国内地区间监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海洋环境监测、观测信息共享;逐步开展生物入侵业务化监测,充分利用3S技术,及时监控海洋动态变化过程,逐步建立海洋生态灾害数据库,客观地评价海洋生态灾害;做好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4.2.3 宣传方面
海洋灾害以防为主。要深入宣传《浙江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海洋生态灾害应急识别系统;完善海洋生态灾害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通报;积极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认真开展经常性的海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来。
[1] 崔文林.海洋生态灾害防治任重而道远[N].中国海洋报,2011-05-10.
[2] 张绪良.山东省海洋灾害及防治研究[J],海洋通报,2004,23(3):66-72.
[3] 左书华,李蓓.近20年中国海洋灾害特征、危害及防治对策[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31(4):28-33.
[4] 董月娥,左书华.1989年以来我国海洋灾害类型、危害及特征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9,25(6):28-33.
[5] 夏平,陆斗定,朱德弟,等.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趋势与特点[J].海洋学研究,2007,25(2):47-56.
[6] 舟山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浙北海域油污染状况调查监测研究报告[R].舟山:舟山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2009.
[7] 马甲益,邵平杰,刘少平.舟山港域溢油事故风险分析与控制[J].水运管理,2011(2):38-41.
[8] 刘海华,李玉宝.1993—2003年间温州沿海互花米草变迁[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5):19-24.
[9] 左平,刘长安,赵书河,等.米草属植物在中国海岸带的分布现状[J].海洋学报,2009,31(5):101-111.
[10]于海燕,邵卫伟,韩明春,等.浙江省典型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0,26(5):70-74.
[11]胡知渊,李欢欢,鲍毅新,等.灵昆岛围垦区内外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8,28(4):1498-1507.
[12]赵月琴,卢剑波.浙江省主要外来入侵种的现状及控制对策分析[J].科技通报,2007,23(4):487-491.
[13]杨锋.蛇蟠岛海涂湿地红树林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新三门[EB/OL].(2011-05-28)[2012-10-15].http://epaper.sm news.com.cn/html/2011-05/28/content_6_1.htm.
[14]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6.
[15]林凤翱,关春江,卢兴旺.近年来全国赤潮监控工作的成效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1):148-151.
[16]宋琍琍,龙华,余骏,等.赤潮对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2010,5:14-16.
[17]闰季惠.海上溢油与治理[J].海洋技术,1996,15(1):29-34.
[18]张铁铸,张凤坡.埕岛油田事故性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海洋信息,2003(3):22-24.
[19]杨志勇.论船舶溢油的危害和防止对策[J].交通科技,2005(4):121-123.
[20]王志霞,刘敏燕.溢油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研究进展[J].水道港口,2008,29(5):367-371.
[21]沈国英,施并章.海洋生态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22.
[22]齐平.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4):81-84.
[23]周燕,陆建新,余骏,等.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41-46.
沿海危险化学品污染事件海洋预案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201005034-4)和浙江省赤潮灾害评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