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1例
2012-11-06罗松林
罗松林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中医院,浙江 绍兴 31230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病变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透析治疗的首要原因[1]。依那普利(苯丁酯脯酸)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代表性药物,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作用,近年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一定疗效[2-3]。笔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应用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并比较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ur,u-ALB)和 β2微球蛋白 (beta 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5例,糖尿病诊断及分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4],糖尿病肾病诊断参照Mogensen标准[5],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属于MogensenⅢ期[尿白蛋白排出率(UAE)20~200μg/min或 30~300 mg/24 h]。均排除感染、药物、发热、突发高血糖等因素引起的蛋白尿;排除其他肾脏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和高血压病导致的肾损害;排除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急重症病史者、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曾有过敏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史患者以及对治疗药物成分过敏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34~68岁,平均51.2岁;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6.1年;基础血压(142.5±9.8)/(100.8±8.4)mmHg。对照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5~65岁,平均50.7岁;糖尿病病程4~14年,平均 5.7年;基础血压(141.9±10.1)/(101.2±7.9)mmH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基础血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降血糖、补充必需氨基酸、利尿及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0.8 g/d)等。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1次0.25 g、1天3次,达美康1次80 mg、1天2次,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FPG)不高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B)不高于11.1 mmol/L。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商品名:依苏,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H32026567,规格:10 mg/片),1次10 mg,1天2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每天监测血压,治疗前后应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定FPG、和 2 h PBG、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u-ALB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试剂盒购自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β2-MG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试剂盒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留取晨起中段尿3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测定,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执行。观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检验,检验水平 α=0.05。
2 结果
65例患者中共脱落4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例,实际有效观察61例。结果见表1。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头痛头晕、干咳、乏力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持续1~2周自行消失。两组均未发生高钾血症、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肾功能恶化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易感性、糖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炎症机制已及氧化应激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6]。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肾小球高滤过在糖尿病肾病的形成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加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中的主要活性肽,通过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效应致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紊乱,肾小球硬化及其间质纤维化,与其受体第1亚型(AT1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致病作用,是导致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7-8]。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X±s)
u-ALB是早期观察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已被临床广泛用于糖尿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β2-MG检测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患者轻度肾功能减退和疗效观察的一项简便、精确而又敏感的方法。联合检测u-ALB和β2-MG,对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9]。
依那普利属于ACEI。以往的研究表明[10-11],ACEI除降低血压改善肾灌注外,还存在血压非依赖性肾保护的机制:抑制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合成及活性,扩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减少对系膜和基底膜的刺激,阻止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肥大,延缓肾小球硬化;阻断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和结构屏障异常,降低滤过膜通透性;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断氧化糖基化过程,被推荐为糖尿病肾病的保护药物。因此,早期应用ACEI类药物,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对保护肾功能有益。本试验结果显示,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可明显降低(P<0.05),有助于保护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且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1]赵芳芳,王季猛,程 灿.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24):4 796-4 798.
[2]牛云祥.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4,31(6):6.
[3]魏吉林.葛根素与依那普利合用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2):107.
[4]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5]Mogensen CE,Keane WF,Bennett PH,et al.Prevention of diabetic renal diseas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icroalbuminuria[J].Lancet,1995,346(8 982):1 080-1 084.
[6]Yamagishi S,Fukami K,Ueda S,et al.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its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J Curr Drug Targets,2007,8(8):952-959.
[7]路永刚,吕经兰,吕 娥,等.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07,47(27):140.
[8]张曼林.依那普利与硝苯地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影响的比较[J].中国药业,1999,8(12):13-14.
[9]李碧云,秦家濂.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 087-3 088.
[10]尚凤娟.前列地尔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5):30-31.
[11]樊惠明,金 燕.依那普利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2002,1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