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基:家教严明德传儿女
2012-11-06刘继英高春平
■刘继英 高春平
刘开基:家教严明德传儿女
■刘继英 高春平
“路要自己走,不能依赖父母”
刘开基一生鞠躬尽瘁、忘我工作,后期又患了重病,与儿女们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但他对孩子们却始终有着深深的爱,有很严格的教子方法。他对优越环境下生长的子女们,总有一种发自本能的担忧——担心他们滋生“娇、骄”二气。在孩子们年龄还较小的时候,就告诫子女:“路要靠自己走,不能依赖父母”。为此,他在约束孩子方面,有时到了近乎苛求的态度。
1947年,刘开基任太岳一地委书记。有一次,年仅11岁的大女儿刘启英领上同学到礼堂看戏,守门的同志挡住不让进,刘启英就说:“我是地委的”。刘开基知道后,很严厉地批评了刘启英,还让她写出深刻检查。
1962年“六一节”,刘开基顺路去看望在太原九一小学住校的几个女儿时,专门对学校领导说:“不要让她们当(学生)干部,那样很容易助长她们的优越感。要让她们多受别人的管教,(这)对她们的成长不会有坏处。”
1965年1月,全省召开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有关部门准备将带头去省农科院千家峰果树场插场务农的刘开基之子刘继英树为标兵,刘开基知道后坚决制止。1965年8月,刘继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又经组织推荐上了省委党校,刘开基教育儿子:“要防止骄傲,要有理想和信念,不要把父母的地位当拐棍。”刘继英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果树场。刘开基多次到果树场调研,从没去看过儿子,并一再嘱咐场领导不要对刘继英有任何特殊照顾。
1954年,刘启英初中毕业后,到247兵工厂当了工人。为了照顾手残的母亲,刘启英找到在太原市团市委工作的父母的老熟人李德昌,希望能把自己调到离家稍近点的单位。李德昌与有关领导商量后,把刘启英调回了城里。刘开基知道后很严肃地批评李德昌:“你把我女儿调回来,别人家的孩子怎么看,是不是也该把别人的孩子调回城里?都想在城里工作,城外怎么办?”事后,刘开基又严厉地教育了女儿。
1970年,刘启英在繁峙铁家会蹲点,担任下放队指导员。由于表现突出,组织上准备确定其参加县委班子,并报送地委。恰在此时,刘开基到忻州检查工作,知道了这件事。他亲自把刘启英的名字划掉,换成了别人。他说:“干部子弟,尤其是高干子女,过早担任领导职务不好。”刘启英因此失去了一次升迁机会,心里不痛快。回到太原,刘开基不等女儿说什么,先开导女儿:“干革命,是大家的事,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谁干也行。干革命不是为了当官。”最终说服了女儿。
1964年,刘继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刘开基对刘继英说:“你申请入党是好事,说明你是革命的,但你不能搞特殊,不能因为你是副省长的儿子就放宽条件,要在思想上真正入党,把自己交给党,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党员”。
1970年3月,刘开基的三女儿刘汾英被分配到工厂,看到有的同学想离开工厂,她的思想也开始不安定。刘开基就和刘汾英讲:“应该听从领导的安排,不要乱想,要安心在工厂工作,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条件艰苦,更能锻炼人。要有一种不怕艰苦、不怕挫折的思想”。
刘开基不给子女开后门,他将自立自强、摒弃特殊化的意识传输给子女,他的八个子女,毫无例外,没有一个“三门”干部,都是从基层农场、工厂、农村、部队干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也从父亲的严管态度和做法中,逐渐领悟到了父亲的深刻寓意,自觉使各自的工作、生活行为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为周围的同志树立了表率。
“勤于劳动,勇于做普通劳动者,当好普通一兵”
刘开基经常教导儿女:“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只有勤于劳动,勇于做普通劳动者,当好普通一兵,才能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1963年10月,山西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全国较早组织起第一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场插队。这批知识青年中就有刘开基唯一的、身有残疾的儿子刘继英。刘开基鼓励刘继英下乡锻炼,刘继英告诉父亲,当时青年中流传着“五不择业”:即不转“地球仪”(当理发员),不拉“手风琴”(当公共汽车售票员),不当“小孩王”(任幼儿园和小学教员),不照“半身像”(当商店售货员),不去“修地球”(当农民)。尤其是“修地球”,被认为是最没有出息的选择。
刘开基严肃批评了这种轻视普通劳动者,特别是轻视农民的观点,让刘继英好好读读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下决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刘开基对儿子说:“什么叫前途?什么是有出息?只有跟党走,才是真正的有前途、有出息。干什么具体工作是一回事,但为什么人的问题要解决好。”
在他的鼓励下,刘继英带头写了上山下乡申请书,到省农科院千家峰果树场务农,给全省各级领导干部送子女上山下乡做出了表率,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及中央安置办公室领导同志的表扬。1963年10月10日,刘继英去果树场前不久,刘开基给他题词:“你积极要求参加劳动是绝对正确的,要坚持发扬这一精神,战胜将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阻力,在劳动空隙时要注意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并要经常不断地改造自己,做好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作;要和同志真诚团结,互学互助,以求共同进步,力求做一个模范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战士。”同时,将从战争年代起伴随自己几十年的一个“马褡子”和一条旧毛毯送给儿子。刘开基说:“这个‘马褡子’和毯子虽然旧了,补了不少补丁,但它随我度过了艰苦的战争年代,你带上它,不要忘了老传统。”刘开基勉励儿子过好“三关”:劳动关、生活关和舆论关。刘继英一到果树场,即与场里工人一起给果树剪枝、打药、灭虫,在地里锄草、施肥、耕种,很快成为农场劳模。1965年1月,刘继英出席全省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当年“五四”青年节,被评为全省优秀共青团员,出席了全省团代会。8月份入党,9月份被保送到省委党校学习。1969年大学毕业后,许多人跑关系想分配个好单位,刘开基却鼓励刘继英走自己的路,说:“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果树场就很好,那里需要你。”在刘开基的鼓励下,刘继英还是按工人身份回到了原单位。刘继英是全班调干生中唯一回原单位的。
1969年8月,刘开基的二女儿刘改英高中毕业,想去内蒙古建设兵团。刘改英把想法告诉父亲,刘开基对女儿说:“路要靠自己走,只要你自己想好,爸爸妈妈是不会阻拦你的,出门在外,对你是个锻炼。但是记住,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刘改英请父亲写几句临别嘱咐的话,刘开基认真地写道:“一个自愿革命的人,必须有明确坚定的意志,对每一件革命工作的实现,都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英勇顽强的决心。但不要只凭主观愿望和不顾客观条件任意作为。一定要时时事事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检点约束自己。”1970年,刘改英在兵团战士中首批入党。1972年,经组织推荐,刘改英上了吉林大学,刘开基又写信鼓励刘改英:“要努力造就成一个真正的、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1975年刘改英大学毕业,在毕业去向问题上,刘开基要求女儿服从组织分配。最后,刘改英去了四川达县一个深山沟里的三线企业。
1969年10月,刘开基的四女儿刘晋英中学毕业,主动把留城进工厂的指标让给贫困同学,在父母的支持下,自带行李奔赴内蒙古建设兵团。到兵团后,从缝皮裤、絮棉被、炊事员等最平凡最普通的工作干起,1970年入团,1971年入党。1972年,经组织推荐,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1975年12月大学毕业,当时国家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刘晋英决心报名重回内蒙古边疆,写信征求家人的意见。刘开基对女儿大学毕业后选择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非常高兴,立即明确表示支持,并委托儿子给刘晋英回信提出自己的具体看法,希望刘晋英回沁源县老家务农。理由有三条:一是沁源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为革命做过巨大贡献,但解放后没有太大变化。要说艰苦,沁源就比较艰苦。二是沁源是父亲多年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很希望子女能在这块土地上学习锻炼。三是刘晋英虽然在兵团锻炼过,但基本是在学生堆里长大,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工农兵,没有经过复杂的社会磨炼,在农村可以继续锻炼,可以大有作为。刘开基还对女儿深情地说:“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不懂农民,就不懂中国革命。”刘改英听从父亲的教诲,改变了原来的打算,毅然向组织提出回沁源老家插队务农,得到批准。刘改英回沁源后,刘开基又反复告诫女儿:“一定要放下臭架子,虚心向农民学习;谦虚谨慎,严格约束自己,要靠自己的能力、品格感染人;要处事公道,为人正派,待人绝不能亲亲疏疏。”刘改英回到沁源后,先是当农民,后来逐渐成为基层干部,在基层整整干了20年。
1974年春天,山西又一次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恰逢刘开基的六女儿刘晓英、七女儿刘晚英和大外孙高中毕业。在一次上山下乡动员会上,有人给刘开基递纸条:“听说你的两个女儿即将高中毕业,你将怎样安排?”刘开基当即表示:“我的两个女儿今年也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到艰苦的地方去。”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会后,刘开基为两个女儿向有关部门报名,准备让两个女儿去晋北贫困山区浑源县插队,后因没有第三人报名,知青办根据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刘开基才同意让两个女儿到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清徐县去插队。刘开基的大外孙,也被送到小店区务农。
“在政治上,要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上,要与最困难的比较”
刘开基严格要求子女,在家有不成文的“七不准”规定:不准乘坐公家配备的专车办私事;不准翻阅机关文件;不准随便要公家的晚会票;不准打父亲的旗号向组织要个人待遇、办个人私事;不准接受别人的礼品;不准随意使用公家的东西;不准在社会上和别人攀比、搞特殊。如果子女违反了,就要受到严厉批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社会上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高潮。当时,人们对有一本《毛主席语录》非常渴望,但当时《毛主席语录》还属于发到高级干部的学习文件。因经不住学校老师的请求,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刘晚英乘家里人不注意,将父亲放在办公桌上的《毛主席语录》拿出去借给老师看。不想,当晚就被父亲发现,为此挨了父亲的打。母亲也批评刘晚英:“爸爸的文件是不能随便拿给人看的。”第二天,刘晚英赶紧向老师取回《毛主席语录》还给父亲。
刘开基在个人用车方面一向十分严格,除了办公用车外,平时晚上外出看同志、看电影等,都是从家里走着去。太远了,就坐公共汽车。1963年,刘开基的妻子患病去医院,秘书给安排了一次车,刘开基知道后严厉批评妻子:“公家的车是给你用的?老百姓病了没专车就不去看病?”并让补了车费。
1953年,刘开基七岁的儿子刘继英右腿摔坏,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延误了治疗,加上营养不好,体质很弱,不得已让其姐姐刘启英在暑假期间带到北京治疗。在北京住在山西驻京办事处,每次去医院看病,都是由17岁的姐姐刘启英背着弟弟走来回。有一次,刘继英的腿上打了石膏,刘启英实在背不动,办事处派了车将两人接回。就这唯一的一次用公车,刘开基去北京开会时听说还发了火:“小孩子怎么能用公车?”把孩子训哭了,让女儿作了检查,并让公务员把钱交了才算完事。
上个世纪50年代,刘开基的几个孩子在太原郊区寄养着,他严禁家属和工作人员坐公车探望和接送孩子。每次给奶妈家送奶孩子钱,都是骑自行车去。孩子上幼儿园,都是坐公共汽车,一旦误了车,就用自行车送,前面带一个,后面带一个。60年代,四个女儿都在太原九一小学上寄宿制学校,离家十多公里,周末孩子回家从未用车接过。那时,公共汽车比较少,有时排队很长时间也乘不上车,孩子们就自己步行走回家,他还高兴地夸孩子们“有出息”。
勤俭节约是刘家的传家宝,吃饭时,刘开基要求自己和家人不准掉一粒米,一旦掉下来,就要捡起来吃了。刘开基说:“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兄弟用血汗换来的。”“浪费粮食的行为是犯罪,是忘本。”有一次,刘开基幼小的外孙在吃饭时将几粒米掉在饭桌上,刘开基和颜悦色地教育外孙,“农民伯伯春种秋收,工人叔叔加工后才成为粮食”,并教孩子“锄禾日当午……”的诗句,然后让外孙把掉下来的米粒捡起来吃了。
1947年,刘开基的大女儿上学感冒了,吃中药。女儿感到太难喝,就乘人不注意把中药倒掉了。刘开基发现后,狠狠打了孩子一顿,并教育孩子说:“你知道这中药是从哪来的?是几个叔叔给人讲了好多好话,又请了大夫、花了一斗米换的。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爱惜东西。”
孩子们学习中,他不准糟蹋纸、笔,做练习时总是要求一张纸先用铅笔写了再用钢笔写,然后再练毛笔字。他还让孩子们把纸烟盒订成本子,打草稿用。
刘开基穿衣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很久。在他去世时,孩子们给他准备遗像,选出1964年和1972年两张较好的照片,发现两张照片穿的内衣、外衣竟都是同一件。孩子们也很俭朴,家里从来是大人不能穿的衣服改给大孩子穿,大孩子不能穿的衣服再改给小孩子穿。刘开基1951年穿的棉衣给了儿子,一直穿到80年代。儿子1951年买的一套灯芯绒衣服,一直到70年代,三外孙还在穿。1960年大外孙穿的大衣,80年代又传给了小孙女。由于穿着俭朴,刘开基在出入宾馆和一些重要机关时,曾被门卫卡过。
刘开基一家过得很艰苦,可刘开基却说:“下去看看老百姓过的日子,就觉得我们不算什么。在政治上,要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上,要与最困难的比较。”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孩子们全都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至今仍然保持着。
刘开基简历
刘开基,1912年出生于山西沁源县城关镇城南村一个雇农家庭。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7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冬到1943年9月,先后任沁源县区牺盟会协理员,县抗日人民武装自卫队队员,区分委副书记,中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1945年10月到1949年9月,任中共太岳一地委副书记、书记、军分区政委。解放后,历任中共汾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太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纪委书记、市直机关党委书记。1953年3月到1967年1月,先后任山西省农工部第一副部长,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1979年,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年4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