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遍青山不放松 矢志找矿不觉悔——记河南省地调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燕长海

2012-11-06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期
关键词:长海铅锌矿床

本刊记者 钱 龙

踏遍青山不放松 矢志找矿不觉悔
——记河南省地调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燕长海

本刊记者 钱 龙

专家简介:

燕长海、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兼总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编委。在近30年的找矿勘查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大型以上找矿勘查、科研项目20余项,主笔撰写报告21部,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用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摘自《勘探队之歌》

神州山川,苍莽巍峨。峻石峭岩间孕育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梦想。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燕长海纵横驰骋,自由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渐白,三十多年岁月中,他将自己的青春、智慧与热情都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在手攀脚蹬了一块块记录着亿万年岁月沧桑的岩石之后,他终于在群山之巅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神奇。为了表彰燕长海长期从事地质找矿、为地质科学研究做出的显著成绩和重要贡献,年初,燕长海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把脉博领学科前沿

记忆的钥匙,轻轻插进时间的锁孔,打开燕长海参加地质找矿工作30载沧桑岁月之门,10950天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见证了燕长海野外找矿工作的艰辛。今天,当他去回望脚下留下的足印,蓦然发现,昨天走过的路,竟是这般波澜壮阔。

于燕长海而言,对工作热情投入,不仅是责任感在驱动,更因为发现了乐趣,倾注了激情。在燕长海看来,地质学富于挑战、极具吸引力,地质工作充满魅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学期间,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跑去图书馆,与时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的赵鹏大院士结下不解之缘,正是这份不解之缘使原本喜欢数学的他毅然投身地质的怀抱。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地质现象,如山脉隆升、火山爆发、地震,这些都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给人类带来福音,有的则是灾难。这就不断地给地质学家提出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地球的了解,更好地发现和合理利用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创造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我们科研工作中每取得的一点进展,都或多或少地在推动这一进程。我想这就是地质工作的魅力,是促使我们永保好奇心、不断进取的动力。”

从事野外探矿科研工作,在野外工地过年过节是常有的事。当春节震耳鞭炮和新年钟声敲响之时,想念亲人的燕长海以及他的同事们内心难免有些酸楚。可他却说:“地质找矿工作虽然艰苦,但苦中也有乐,每当我与同志们一起解决了技术难题,心里就非常高兴。”他从内心爱上了这一行,总能从找矿工作中找到乐趣。

正是满怀深深的地质情怀和全身心投入找矿工作,燕长海在担任河南省地调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期间,率领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通过大量野外调查、模拟研究等,在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提出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华北陆块南缘(东秦岭)铅锌银成矿系统和矿床组合模型,为区域成矿学发展和大陆边缘找矿突破做出了贡献。

他突破传统成矿认识,首次提出河南省新的铝土矿成矿理论,创新建立了寻找隐伏铝土矿的有效技术方法组合,实现了铝土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建立并提出了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晚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铅锌矿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采用先进有效的技术方法组合,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地区铅锌多金属找矿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坚持基础地质先行,快速找矿评价,不仅在新疆西昆仑地区实现了铁、铅锌多金属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而且还发现了新的矿床类型,填补了国际上铁矿床类型的空白。

多年来的辛勤耕耘赢得了一串串丰收的硕果,也为燕长海赢得了应得的荣誉: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大型地质科技项目50余项,取得骄人的成就。其主持的多项成果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并为河南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活动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为河南省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个人也因此而连续三年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等等。

乐求索得累累硕果

地质工作野外装备差,生活保障是个问题。吃的就只有压缩饼干、脱水菜,住的只是单帐篷;长期的缺氧,更易导致身体机能减退、记忆力下降等病症;高原气候恶劣,翻车、断水、雪崩、龙卷风……哪怕一次普通的感冒,都可能让你永远地留在高原。面对这些,燕长海说:“我把工作当成了一种乐趣,尤其是当你发现矿的时候,特别自豪。”

就是在这种精神支持下,30余年来,燕长海一次又一次地进疆入藏,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追踪国内外地学发展前缘,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成矿系统和热水沉积成矿研究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特别是他提出的东秦岭官道口群中的铅锌矿床为MVT型矿床、栾川群中的铅锌矿床为SMS型矿床和二郎坪群中的铁铜(铅锌)矿床为VMS型矿床以及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来姑组中赋存有SMS型铅锌矿床的新认识,对东秦岭以及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进一步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在他的学术思想指导下,解决了一系列地质找矿与成矿理论研究重大疑难问

科题和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多项地质找矿成果。

野外找矿工作绝不是个体劳动,它需要团队共同攻关,需要合作精神,对于以往取得的成绩,燕长海也总是反复强调,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因此他也十分注重对后辈的培养和提携。

在他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已有10余名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省级和厅(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同时他还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余名。从事地质工作30年来,他继承和发扬地质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国家的地质找矿事业,带领团队踏遍河南省,走进西藏、新疆和内蒙,远赴津巴布韦、塞拉利昂和刚果(金)等国,组织实施和完成地质调查与研究项目100余项,发现和评价铜、铅锌、银、铝土矿、铁矿、煤矿等重要矿产地30余处,提交资源量:铅锌1984.59万吨、银28652.77吨、铜42.23万吨、金16.1吨、煤炭13.4亿吨、铁矿3.7亿吨、铝土矿1.5亿吨,潜在经济价值1万亿元以上。

攀登学术高峰,其实一直都是一条寂寞而清苦的道路。若干年后的功成名就当然意味着鲜花、掌声,还有众多头衔像绚烂的光环集于一身,令人敬仰。然而,许多治学者穷尽一生心血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仅仅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执著。正是这种最简单最朴实的情感,成为燕长海不断追求积极探索的原动力。为了成就理想,以所学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他甘耐寂寞,拒绝了世俗的各种诱惑。对于自己长期以来的坚持,他谦逊地表示,自己并非有着过人的天赋,和别人一样靠着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看书、写文章,踏踏实实地积累每一个枯燥单调的日子而最终取得了一些成绩。

猜你喜欢

长海铅锌矿床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我国铅锌矿床的共伴生矿综合勘查评价指标探讨
贵州五指山地区铅锌矿找矿模型初探
考眼力
广东省溪山铅锌多金属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乌拉特前旗刘西沟铅锌多金属矿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巧家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前景
针对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的研究
组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