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北溟到南极

2012-11-06杨建平

支部建设 2012年13期
关键词:长城站航海编队

■杨建平

从北溟到南极

■杨建平

劈波踏浪十万里,穿越云水怒涛,他是山西登上南极的第一人。28年前,杨建平作为北海舰队的一名航海业务长,通过全军选拔考核,参加了中国首次赴南极科学考察。

当年,我们是从上海黄浦江边的国家海洋局上海外高桥码头起航赴南极的。那天早晨天阴,江风很冷,但每个人内心都很激动。码头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少先队员们给我们献词献花,海军政委李耀文、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分别将国旗、邓小平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匾额、长城站站标授给科考编队。

武衡主任在欢送词中讲到:党和国家信任你们,关心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一批勇于乘风破浪、踏冰卧雪的南极勇士!……待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将更加隆重地欢迎你们这些凯旋的勇士!

汽笛长鸣,随着最后一根缆绳收回,科考编队徐徐离开码头。这时,岸上人头攒动,人流不断地向码头涌来,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列队站在甲板上向欢送的亲人敬礼告别,向祖国敬礼告别。许多人流下激动的泪,历史铭记着这一刻:1984年11月20日9时43分!

横渡太平洋

首次赴南极考察,全称是“中国首次赴南极洲和南大洋科学考察”。编队由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船、海军“J121”船两艘万吨轮组成,简称“625”编队。首次赴南极科考队伍包括南极洲考察队、南大洋考察队、海军实习队、两船船员、海军航空兵179机组等,共588人,总指挥是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副总指挥是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赵国臣。我作为海军实习队的一员,随海军“J121”船开始了令人难忘的航行。

编队按大圆航线,横渡太平洋,从上海直插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全程10421.2海里。这是一条最近的航线,也是我国航海史上一条全新的、开拓性的航线。编队经11个昼夜航行,1984年12月1日到赤道。这天清晨,同志们都到了甲板上,想一睹赤道日出。8时05分,航海室里卫星导航仪纬度显示为“0”,”J121”船拉响汽笛,发射了绿色信号弹,表示我们已到赤道。编队领导给每个人都发授了过赤道纪念状。到赤道,表明编队走完了三分之一的航程,开始进入南半球。12月12日下午编队进入西风带,这是闯南极的第一道难关。果然,随着航线的向东向南延伸,海上的风浪也随之增大,海上狂风掀起巨浪,一般浪高都在10米以上。有的同志正在餐厅吃饭,一个大浪过来,连人带桌子一下摔出几米远。上百斤重的汤桶,从右舷一直滑到左舷再撞到墙上,饭菜都挂到天花板上了。万吨轮被大浪举上摔下,摇摆28°。船体剧烈颤动,发出“咯吧咯吧”的响声,有些从没经历过大洋航行的同志被吓得脸都变色了,睡觉都要紧紧地扒住床板。

实习队成员有52人,都没有到过日界线,有48名同志未到过赤道,有36名同志未参加过出岛链远航。这次航行中的狂风巨浪是近海训练中遇不到的,八九级大风、七八米巨浪是平常事,而且持续时间特别长。船体摇晃得厉害,大部分同志有晕船反应,个别同志反应比较厉害,甚至不能吃饭。特别是东西跨越12个时区,中途不靠一个岛屿,不停泊一个港湾,很多同志生物钟紊乱,长时间适应不了时差的变化,头晕、厌食,无法入眠。

经过27个昼夜连续航行,一天不停,一站不靠,我们横跨了浩瀚的太平洋,走出了北半球的冬天,进入了南半球的夏天,穿越了西风带,驶入大海一刻不停地咆哮着的德雷克海峡,闯过了这道人称“航海者的坟墓”的海域。当航行到南纬55°,第一眼看到合恩角的岛山时,人们都很激动。因为在27天半的航行中,这是大家第一次看到一片陆地。编队抵达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乌斯怀亚。在这里,我们得到了新的补给,又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五天后,编队再次起航。1984年12月26日,编队进入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民防湾锚地——这次南极考察的目的地到了,南极神秘面纱将被撩起,我们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海军实习队

海军实习队是一支穿军装的科考队伍,是为了给国家培养锻炼舰艇部队干部,海军首长特意在全军进行选拔考核组成的赴南极考察训练的队伍,乘坐的是北海舰队的“J121”船。实习队队员全部是营团级青年军官,连同教官,共有人员70名。实习队的任务只有两项——实习、顺访。实习,就是参与南极洲和南大洋的科学考察,通过远洋航行实地考察、操作训练,结合理论学习、图上作业,提高我军远洋航海业务水平;顺访,就是沿途访问有关国家,促进我军与外军的交流。

在顺访方面,我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是中国军人的代表,特别注意个人形象。在出发前,我们就制定了涉外纪律,学习了对外社交礼仪知识。在学习外语方面,出发前还有16人连英语字母都识不全,可是在航行中,同志们刻苦学习,不仅学会了国际音标,还学会了90句标准英语航海术语,经考试全部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许多人还学会了西班牙语中的一些简单对话,以适应对外交流。我们在沿途靠港补给期间访问了阿根廷、智利的港口城市,并进行了观光游览,外国海军和船员也曾来到“J121”船上参观。在南极建站期间,和一些外国科考工作者也进行了互访交流。

编队指挥部党委、首长十分重视实习队的训练任务,为实习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J121”船为我们腾出了第二会议室作业,让出了食堂,准备了住房和各种生活设施;炊事班的同志不辞劳苦,按照实习队的作息时间,保证了我们的就餐。海司舰保部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不分昼夜连续奋战,购买、翻译、复印了有关海图和资料,不仅为“向阳红10”号、“J121”船提供了航海图书资料保障,而且为实习队准备了8套海图、24种资料,包括英版海图78幅624张,中版海图95幅760张,英版资料7种117册,中版资料17种134册,还提供了各种簿表300多本。水面舰艇学院、潜艇学院、水面舰艇学校除提供有关设备外,特别派出了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官亲临讲课辅导。北海舰队、东海舰队训练基地和干训大队为实习队提供了必要的仪器设备。

可以说,科考工作从上海启锚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我们的远洋航海实习也就开始了。实习队制订了总的训练计划,根据海区特点及导航条件等做到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不失时机搞好训练,在航行中安排授课。各专业小组分别制订了训练计划,有目的要求、具体内容、实施步骤等。“J121”船上设有8张巨大的实习海图桌,每桌设有桌长。各专业都有教研组长,实行专业分工负责,及时召开辅导员、教研组长会议。

我们在实习中始终贯彻了“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两严方针。首先坚持了作息操课制度,实习队明确规定了上午为夜间三个班值更人员补觉时间,其余人员均要一律到课参加学习,早晚日出日落时按规定测天。实习队全体人员不论职务高低,均以普通学员的身份严格要求,使各项训练工作有条不紊。根据轻重缓急和实际需要,我们在近9周的时间里开了9门课,其中天文授课15课时,地文34课时,劳兰C、卫导、奥米伽27课时。在乔治岛抛锚期间,因天气不好不能登岛参与建站时,实习队见缝插针安排授课31次共50个课时,组装导航仪器10座,实作45小时。

无论狂风巨浪,无论严寒酷暑,实习队没有一天停止过上课训练做作业,大家平均每天学习工作均在10个小时以上。通过学习,每个同志都掌握了T1—59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有23人学习了PC—1500计算机。在天文、地文、电航、操作英语、避碰雷达、甚高频等科目考核中,40人获得优秀成绩,占总人数的77%,12人获得良好成绩,占总人数的23%。每个同志均能使用卫导、劳兰C和奥米伽等各种导航仪的数据进行定位和导航。出航10天第一次考核,上交舰位的只有32人,只占应交舰位人数的62%,有20人因不会测量或其他原因交了白卷,即使上交了舰位的也还有成绩不及格的。可是三个月后,实习队的同志全部参加了最后的考核,除个别人成绩为良好外,其余全部获得成绩优秀。52名实习同志共测量舰位2818个,这个数量超过了平时多年测量的总和,且舰位精确度有很大的提高。

在实习训练中,各级干部率先垂范。有的舰(艇)长不是搞航海专业的,开始算一个天文舰位很吃力,有时为一个简单的天文舰位测算几个小时,但从不气馁,言传身教,为学员做出了表率。同志们不仅在专业训练上高标准严要求,在其他各项工作中都比较主动,公差勤务不管有无指派都能主动参加。因此,整个实习使同志们在航海技能上、海上长期生活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建设长城站

在南极考察期间,虽说正值南极的夏季,但这里凛冽的寒冷,呼啸的风暴,弥漫的大雪,汹涌的怒涛,冰封的大地,仍是一样也不少。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长城站建设。

在长城站的建设中,全体海军指战员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是选站址,经过对乔治岛诸湾沿岸的九个地段进行精心勘察、分析比较,选定在乔治岛西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建立长城站。该地三面环山,避风条件较好,岸线较长,滩涂开阔平坦,便于小艇登陆;同时,这里生物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质较好,可以建立比较理想的科学考察研究基地。站址选定后,编队全体人员发起总攻,卸运建站物资和科考设备。海上卸运工作是十分艰难的,一是常常出现浓雾、浮冰、冰山和风暴;二是吊运时“大船摇动,吊车抖动,小艇摆动”,特别是大型施工车辆和各种大型建筑材料的吊放,都有着极大的难度和危险。由于精心组织,群策群力,仅用了17天的时间便把近500吨的物资和设备安全无损地运送到建站施工现场。

在编队出发时,上级没有给我们实习队下达建站任务,因此,我们制定安排了南极抛锚期间的训练计划和任务。后来,编队首长紧急指示实习队组成一个突击队,投入到长城站的建设中。同志们踊跃争先,到后来基本上就是全体都加入了突击队。我们的实习训练反倒只能服从建站大局需要,见缝插针灵活安排了。

《人民海军》报曾有报道赞扬:“特别是两支主要由营团以上青年军官组成的海军实习队,他们身强体壮,训练有素,文化水平较高,在施工中专挑重担,无往不胜,成为一支倍受称赞的南极建站尖兵。在‘J121’船上,出现了人人请求登陆、个个争做贡献的景象。”整个在南极抛锚的63天,我们参与登岛卸货、建站施工达28天。全体实习队员都成了装运施工突击队员,连个别年纪比较大的、准备课程的教员和刚开刀做过手术的同志也都参加了建站劳动,背水泥、背碎石和粘土陶粒,干起了电工、木工、钳工、爆破等工作。

在南极,什么工作都要靠拼命才能取得胜利。挖掉滩地冻土和坚硬的鹅卵石,要刨出54个立方坑;刚刨好坑,冰雪融水就渗了进来,于是再挖坑外坑,用三四个人不停地往外舀水,同时赶紧浇筑水泥;水泥搅拌机小,供不上了,我们干脆用人力搅拌。我们突击队参加卸货劳动,不分昼夜,随叫随到,并且专挑重担。有时一天劳动十几小时,中间不休息,午饭后间隔一刻钟接着干,有时一连干三天。抬钢梁、卸机械、装墙板、架天线、打水泥,样样任务突击干,真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缺少工作服和手套,顶大风,冒雨雪,没有雨衣,好些同志湿透了衣服,有的就站在冰海里打桩。劳动一停,脸发烧、眼发红,四肢酸疼,吃饭拿筷子手都发抖。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同志叫苦叫累。我们实习队总计登岛建站912人次,共1000多个劳动日,约8000多个劳动小时,平均每人劳动14天约114个劳动小时。

实习队全体同志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没有辜负海军党委和海军广大指战员的期望,在编队党委的领导下,和全体海军战士、南极洲考察队员们并肩奋战,在条件复杂的南极洲,在荒原雪野、冰天雪地的艰苦条件下,高速优质地建成了我国的第一个考察站。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在谈到军民共建长城站时曾对《人民日报》记者说:“在南极条约规定范围内,许多国家都派军队参加南极考察和建站工作,但是,像我们这次建站速度这么快、军民协作这么好的,还没有听说过。”

我国南极长城站在1985年2月15日胜利建成,并由夏季站升为越冬长年站,五星红旗在南极大地高高飘扬。长城站的胜利建成,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在南极考察的外国科学家的称赞和祝贺,他们对建站的速度和质量给予很高的评价。联邦德国“北极星”号科学考察船在海上给中国科考队发报称:“长城站是非常好的名字,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祝你们考察圆满成功,你们是中国人民的先锋。”

海上十万里

乔治岛的白夜已渐渐地转变为黑夜,匍卧在海滩上的小海豹长大了,成千上万的企鹅也长出了过冬的新毛。1985年2月26日我们编队撤离了南极,再次横渡险恶的德雷克海峡,踏上归国的航程。3月6日停靠在智利麦哲伦省的省会城市彭塔阿雷纳斯港,作了物资补充,大家又吃到了久违的新鲜蔬菜和食品。3月10日离开彭塔阿雷纳斯港,经15个昼夜航行6600多海里,3月26日6点10分,我们从太平洋菲尼克斯群岛附近海域再次通过赤道。这天,赤道洋面阳光明媚,微风碧波,“向阳红10”号施放了三颗红色烟幕弹,“J121”船鸣笛一分钟。尔后,两船进行机械检试。中午,“J121”船组织了钓鲨鱼活动。直到夜间再次启航,按预定航线驶往上海港。

编队在往返航渡和极区航行中,从地理条件看,穿越了98个纬度、183个经度、13个时区,往返两次驶过东西南北半球、10个群岛;从天气系统看,穿过了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赤道无风带和南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盛行的西风带与南极的极风带5个风带,还经历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和南寒带,度过了4个季节。

在建站的同时,两支科考队开展了极地科学考察,主要进行地质、地貌、生物、气象、测绘、地球物理、海洋环境和高空大气物理等学科的考察,探测记录了60小时宇宙大气“哨声”,监测记录了18次南极半岛地区的地震信号,取得了一批宝贵的标本、样品、数据等资料。在南极洲建站和考察的同时,还开展了南大洋考察。

漫长的航行不是一帆风顺,遇到了一些十分复杂艰险的情况。出航进入太平洋不久和在赤道附近,两船主机都出现较大的机械故障,经在高温下连夜抢修,保证了继续航行。在南极海域航行和考察中,多次遇到风暴,并遭遇到风速达每秒34米、风力12级以上、海浪高达12米左右的强风暴。特别是返航时,3月10日下午船刚驶出麦哲伦海峡西口,咆啸的西风带就又开始考验我们了,怒涛巨浪猛烈的撞击,使船体严重抖动震响,主机时而空转,舵效时而失灵,船摇35°,颠簸严重,“向阳红10”号船前桅杆大型通信天线都被震掉,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只好改变航线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并四次调整航向。由于正确的指挥、严密的组织、精心的驾驶,经过近三个昼夜的拼搏,编队终于闯出了强风暴,胜利地冲过了西风带。

1985年4月10日,编队按原定计划安全返回祖国上海。从出航到回国,我们整整经历了142天,其中75天航行了26433.7海里(相当于48955公里),等于绕地球一周多。科考编队为南极考察做出了贡献,为开辟通往南美大陆和南极海域的新航线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科学考察和航海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在上海经过祖国人民的盛大欢迎仪式后,我告别了“J121”船,告别了远航的战友们,从上海返回黄海前哨的海洋岛,回到了原工作岗位。此行往返5个多月,航程逾10万里。我为自己作为一名海军战士、作为中国首次赴南极科考编队中的一员而光荣、自豪!

杨建平,1953年生,山西省山阴县人。1970年参加人民海军,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毕业于大连水面舰艇学院航海系。先后在北海舰队旅顺基地海洋岛水警区猎潜艇大队任航海长、大队航海业务长、水警区航海业务长等。在部队期间,参加了海军历次重大演习和海上科研试验活动,1980年参加了海军第一次远航太平洋实习,1982年参加了我国第一次潜射导弹试验等。1984年作为海军实习队成员参加了我国首次赴南极洲和南大洋考察,主要进行导航实习和技术训练,作为突击队成员参加了长城站的建站,荣立个人三等功。现任成都市国土学会理事长。

猜你喜欢

长城站航海编队
大航海——从星盘到象限仪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南极不再“难及”,长城站旅游申请开放
基于事件驱动的多飞行器编队协同控制
航海博物馆
电磁航天器编队位置跟踪自适应协同控制
基于RQPSO-DMPC的多无人机编队自主重构控制方法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航海之梦
蓝天双雄——歼八II双机编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