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城镇化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2012-11-05胡俊辉刘丹凤董晓燕

山西建筑 2012年34期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

胡俊辉 刘丹凤 董晓燕

(1.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系,河南郑州 451400;2.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城镇化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城市经济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水平是城镇化的外在体现,城市经济是由城市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以城镇化进程为前提,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利于城市的永续发展,提升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因此,城镇化与城市经济之间必须协同发展,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1 城镇化定义、历史进程和测度

1.1 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的具体内涵,不同时期有不同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城镇化应该包括两层含义:1)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2)将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的郊区传播扩散,使当地原有的产业、文化等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理解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要求生产活动向一定地域高度集中,以获取“集聚经济效益”。因此,经济发展进程表现为现代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由此产生了城镇化的最初含义,即城镇化就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过程。它包括人口的迁移、劳动力的转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中,人口迁移是后两者的前提,因此,这种城镇化含义的中心内容是人口迁移。该定义适用于发达国家早期的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沿着这条道路走的过程中,却出现工业化过程中有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发生了位置迁移,却未被城市现代部门吸收,没有实现就业结构的转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即人口迁移并未带来真正的城镇化。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道路,农村和小城镇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节点区域,工业化过程成为广大农村地区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城镇化摆脱了人口位置迁移这一形式的局限,变为以农村人口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为中心内容。可以看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有人口迁移,也可以没有。这种新的城镇化定义产生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1]。

1.2 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根据前文的分析,城镇化的两种含义同时包含了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地理学家R·M·若瑟姆1979年通过对世界各国城镇化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见表1。

表1 城镇化进程三阶段分析表

1.3 城镇化测度方法的确定

从城镇化内涵可以得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人口存在着密切联系,但用人口来衡量城镇化水平究竟合理与否(当今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与城市所服务的人口不一致),尚未有统一定论;但就目前来说,能定量衡量城镇化水平仍是采用人口比重表示,这已经被广大学者接受,是否还有其他合理的方法,是广大城市工作者及本文作者正尝试研究的。因此,本文的城镇化水平测度按照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镇化水平定义为“衡量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2 城市经济

2.1 城市经济定义

城市经济是以城镇为依托,二三产业比重大,各类经济要素高度集聚,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扩散效应异常突出的地域性经济。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经济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动力来源。

2.2 城市经济功能

要对城市经济有深入的认识,分析它的功能是必要的。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对城市在一定区域的经济活动中所承担的作用和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效能,它是整个区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方向上,产业结构调整正确与否,发展方向选择得当与否,决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发展方向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目前学术界,对产业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本文采用的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把产业划为三次产业的方法展开研究。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城市兴起于第一产业,发展于第二产业,繁荣于第三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来自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现代化的标志。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得到质的飞跃,社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环境日趋严峻。企业人事部门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选择创新型人才与“潜力股”人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新型教学理念应运而生,要求各所中职院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遵循这一新型教学理念。今天,本文就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这一主题进行探析。

表2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2011年产业构成情况表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广西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占了生产总值的82.5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的发展对二、三产业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对于城市本身来说第一产业比重是逐年减小的,第二产业的增长与城市性质有很大的关系,第三产业产值基本是稳定的。如南宁作为广西区的省会,是全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柳州是广西区重工业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见表3,表4。

表3 南宁市产业构成分析表

表4 柳州市产业构成分析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城市经济与二、三产业关系越来越紧密,第一产业的影响在逐步减小。

3 两者的关系

城市经济是城镇化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决定了城镇化的道路。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反过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是城镇化与城市经济的一般关系。

城镇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对经济社会影响极为深远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的进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城市实现人口、财富、技术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预示着人口的增加,使具有相同或相似区位的经济实体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中,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带动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也飞速增长。

如前文所述,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多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城市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本文也从产业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3.1 农业对城镇化的影响

一般而言,农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一个国家农业提供商品粮的数量多少,是决定该国城市人口数量多少的关键之一(除非通过贸易等手段从别国获取)。

2)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城镇化是以大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在工业化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后面,正是由农业提供了其所需的资金原始积累。

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许多工业都是建立在农业原料的稳定供给基础之上的,否则工业发展只能是“无米之炊”和“无源之水”。

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广大的农村不仅担负着原料供给者的重任,也是大工业产品的消费市场。离开了农村这个大市场,城市工业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极为局促和狭小,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窒息的危险。

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早期工业化发展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成千上万、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大军补充到工业发展中去。这些人力资源只能来自农村,即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6]。

3.2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

1)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的集中或集聚促使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大,大大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业具有高度的协作性,需要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域集中,其集中的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表现为生产的集中,而且还体现在人口、消费、财富和政治的集中,从而成为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条件。作为工业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规模化、专业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工业生产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要素须按合适的比例配合,使各生产部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城镇规模扩大,形成了城镇生产的专业化,也就必然与其他城市产生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同时,要求有发达的金融、技术、交通信息网络等,开辟大量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3)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过程就是农业人口不断转为非农人口的过程,并遵循着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轨迹,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由于轻工业具有以农产品为原料,投资少、成本低等特征,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起步于轻工业,它的发展使得城镇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市。随着轻工业的发展,要求重工业为其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重工业的发展成为必然。重工业的高投资、高效率、高积累特征,决定了重工业化过程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然而其资本密集型特征,决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吸纳劳动力数量有下降趋势,同时它发展造就了一批需要广泛社会服务的现代化企业和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的民众,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可见没有高质量的重工业化过程,城镇化会缺乏必要的根基。重工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导致企业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的依赖性增强,使生产性服务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服务特性决定其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保证在工业化加深的过程中,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因此,工业产值的提高与第三产业产值的提高成正比,从产业构成方面来说,也就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见表5)。

表5 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构成情况统计表 亿元

4 广西现状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区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8.15%提高到2010年的40.11%,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7 161.84亿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699.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 860.46亿元,年均增长20.91%,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 074.85亿元增加到3 383.11亿元,年均增长 13.59%。三次产业结构由 23.85∶33.56∶42.59 调整为17.45∶47.14∶35.35,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13.59 个百分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明显表现出一些特点:

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人口从2002年的1 36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 849万人,净增484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8.15%增加到40.11%,上升11.81个百分点,单从规模上来说在9年时间里净增484万人,平均每年净增53.78万人,增长是较快的;单从城镇化水平来说,比同期(2010年)全国49.68%的水平低9.57个百分点,相对来说城镇化水平较低。

2)城镇化的渠道狭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渠道非常狭窄,通常的方式是,城市规模扩大或国家大型投资项目建设征用其周围的土地,失去土地的郊区农民集体转为城市户口,即靠城市规模的自身扩张实现城镇化。

3)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增长水平不同步。总体规模看起来同步发展,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存在着不协同发展的迹象,城镇化水平增长时有起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镇化水平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见表6。

表6 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年份城镇化与经济水平对比分析表

4)目前面临的机遇。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南宁,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战略的实施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共识走向实践。广西区作为中国与东盟政治、外交、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自身国际大通道加速构建,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必将开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局面,经济发展后续动力得到增强。

5 协同发展对策

广西区要抓住、抓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利用好已有资源,珍惜稀缺资源,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5.1 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加快广西城镇化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重大举措。广西城镇化的发展必须通过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中心城市、次级城市、重点县城、中心镇等多层次的城镇化发展梯次。

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尤其要注意重点县城规划在一定范围内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在区市中的牵头作用。各市县要依据自身的资源、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条件以及上级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和城镇定位,体现特色。同时,广西城镇化的道路必须走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5.2 发展县域经济,拓宽城镇化渠道

推进城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提高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拓宽城镇化渠道。

加快农业产业化。各县要把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连成一体,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推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发展都市型农业。在环城地带,适当调减粮食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占地少、效益高的都市型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化农业和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城镇工业。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前提,有了发达的第二、三产业作支撑,才能提高城镇经济水平。发展城镇工业,要注重突出各市县在市场竞争中已形成的经济特色,大力发展推动型产业,立足比较优势,合理分工,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要与城镇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发展工业产业园。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镇的生产和生活必须要以完善的第三产业为依托。当前,要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广西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特色餐饮、商贸、运输、社区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以及科技、咨询、通信、民族文化、教育、娱乐、卫生等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阳光型服务业,使城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5.3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南北钦防开放开发,进一步振兴柳州等老工业基地,加快百色、河池有色金属和水电基地发展,提高桂林高新工业和桂林国际旅游城的带动能力,加快来宾、崇左糖业和锰业基地建设,推动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实现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优势互补、全面开放、共同发展。

5.4 深化政府职能改革

为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积极实施“迁村并点、撤乡变镇”工程,合理确定城镇数量和规模,理顺中心城市、次级城市、重点县城、中心镇行政区划,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和廉洁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

对经过严格规划的中心城市,要理顺其财政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合理划分城镇财政的收支范围,并且设立具有完整预算与收支功能的机构,逐步建立稳定、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调动各方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增强城市经济的活力。

6 结语

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城镇现代化水平,要实现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区域,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广西区自身城镇化与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显得无比重要,只有牢固把握好城镇化与城镇经济的内在联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又好又快、良性互动循环发展,不断加快广西区的城镇化进程。

[1]路 遇,赵 峰.论中国城镇化战略与经济发展[J].人口与经济,1994(5):3-6.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一分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广西统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统计年鉴(2011年)[M].北京:统计出版社,2012.

[6]郝寿义.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体系建设[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陈 淮.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经济再认识[J].北京社会科学,2004(1):59-61.

[8]黄德春,朱 屹.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结构优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2(6):75-77.

猜你喜欢

城镇化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