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生观的河北省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2012-11-05仵凤清张立敏
仵凤清, 张立敏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60年代“社会指标运动”的开展,世界各国的发展观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转变为追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全面发展,并且已经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指标体系,用以度量和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在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上,普遍流行的是选择包括一部分经济指标在内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 (Jigme Singye Wangchuck)提出的国民幸福指数(NHI)[1];美国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 (Inkeles)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2];美国学者詹姆斯格蒙特和大卫莫里斯提出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3];美国的理查德 J埃斯蒂斯 (R.J.Estes)教授提出的社会进步指数(IS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来的人类发展指数(HDI)[4]。虽然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具有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但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在上述指标中,以人类发展指数(HDI)和幸福指数最具影响力。人类发展指数是由预期寿命、教育状况和生活水平三个分指标构成,联合国当初提出这个指标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弥补“GDP”指标的不足,是对传统“GDP”指标的挑战。HDI是一个衡量经济与幸福的中间指标,因为这个指标比GDP更接近幸福,又比幸福更接近客观现实,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性,是目前为止衡量社会发展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指数之一。但是,该指数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选择的三个指标只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关,而没有体现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不够全面;其次,有关研究表明,人类发展指数与其每个构成指标之间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这说明,用其中任何一个指标来评价各国的发展水平,都会产生与人类发展指数相同的结果。
国民幸福指数是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的概念,其核心理念是在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发展是否以实现国民幸福为目标,并且从经济增长、政治善治、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构建了“国民幸福总值”(NHI)指标[5]。由此可见,幸福指数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指标体系,不仅反映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情况,而且涵盖了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6]但是幸福指数表示某地区民众的幸福程度,依据是个人对其自身幸福的个人解释,依赖于个人的自我判断和体验,这种感受性指标受到了受访人的主观的影响,必然会影响结果的准确程度和横向的可比性。
我国系统地研究社会发展指标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已取得一定的积极成果。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幸福指数和宜居城市这两个方面。周四军、庄成杰根据NHI理论,从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人口和就业水平和自然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了GNH指标体系[7];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2005)提出了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的我国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的建议;陈惠雄、吴丽民在《国民快乐指数调查量表设计的理论机理结构与测量学特性分析》中编制了我国第一套测量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国内也有学者从城市环境系统的角度,建立了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便捷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六个一级指标的宜居城市判别标准体系[8];张文忠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利性、居住的舒适性等五个方面,来评价北京的宜居现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9];陆大道院士认为,衡量“宜居城市”的标准应该让每一位城市居民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如公平的就业和教育机会、良好的居住条件、方便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出行条件、和谐的邻里关系等[10]。但是这些研究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是基于民众的主观愿望对其进行的调查,缺少量化的指标与分析,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客观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国际上渐渐走出了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盲目追求的怪圈,随着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等其他的社会指标的提出,开始更多地关注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现在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就总体而言,中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但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民生问题成为了政府和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现有的社会评价研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从民生观切入对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基本上是空白的。因此,本文从民生观的角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以31个省(区、市)作为样本,对河北省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对比分析。
二、基于民生观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取
社会发展水平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体现,本文在遵循系统性、现实性和可比性原则的基础上,从民生角度出发选取能反应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生活水平指标、教育与环境指标和公共服务指标三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生活水平指标反映了当前居民的生活水平;教育与环境指标体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指标提现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以及发展社会事业的水平。
1.生活水平指标
该指标反映居民用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程度,包括该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2.教育与环境指标
该指标反映居民享受到的教育水平与环境质量,包括该地区的:文盲率、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公共服务指标
该指标反映政府保证和促进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程度,包括该地区的:城市用水普及率4、城市燃气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产品质量优等品类、竣工住宅建筑面积、经济适用房投资完成额、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失业保险覆盖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三、基于民生观的河北省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所有数据都取自于《2010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取的评价单元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31个省(区、市),数据见表1、表2、表3。
表1 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原始数据(生活水平)
表2 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原始数据(教育与环境)
内蒙古 4.07 1,884 5.13 20.00 82.80辽宁 1.93 2,671 5.46 35.13 70.88吉林 1.92 2,716 5.08 38.93 44.51黑龙江 2.06 2,447 5.00 42.39 40.36上海 2.74 4,300 9.71 9.41 81.86江苏 3.81 2,819 4.40 10.48 93.58浙江 5.62 2,285 6.08 57.41 98.30安徽 8.34 1,841 3.10 26.06 64.56福建 2.44 2,144 4.05 63.10 91.96江西 3.13 2,162 3.37 58.32 85.89山东 4.97 2,202 4.71 16.72 91.90河南 4.25 1,839 3.45 20.16 82.59湖北 4.58 2,906 4.16 31.14 61.43湖南 2.67 2,051 3.81 44.76 78.99广东 1.96 2,037 5.34 49.44 72.12广西 2.71 1,530 3.56 52.71 91.14海南 4.08 2,036 4.41 51.98 67.97重庆 4.30 2,413 3.36 34.85 98.82四川 5.44 1,790 3.62 34.31 86.86贵州 8.74 1,109 2.48 31.61 90.64云南 6.03 1,391 3.16 47.50 88.28西藏 24.42 1,373 3.43 11.91 0.00陕西 3.74 3,208 4.68 37.26 79.84甘肃 8.69 1,882 3.65 10.42 37.95青海 10.23 1,119 4.53 4.57 67.28宁夏 6.22 1,868 4.66 9.84 92.53新疆 2.36 1,467 5.73 4.02 70.58
表3 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原始数据(公共服务)
四川 90.80 84.39 68.12 39.95 13,260.1 6.04 17.74 73.40 5.78 25.64 16.17贵州 94.10 69.72 58.76 95.68 4,130.7 20.16 145.65 137.16 4.38 17.32 7.40云南 96.50 76.40 61.41 31.52 5,938.0 12.47 63.33 14.25 4.56 17.83 6.90西藏 97.42 79.83 69.49 0.00 408.0 0.06 0.17 0.00 3.11 12.85 3.30陕西 99.39 90.39 87.49 6.69 3,451.2 33.68 108.91 129.06 8.88 25.36 14.73甘肃 91.57 74.29 68.38 22.52 2,368.0 17.37 67.19 32.85 6.41 23.00 9.47青海 99.87 90.79 89.94 21.75 1,192.3 1.95 13.59 0.29 6.50 24.90 13.21宁夏 98.23 88.01 87.87 79.44 1,126.2 4.18 27.91 47.39 7.52 29.75 17.03新疆 99.17 95.80 87.44 16.39 3,291.9 9.93 70.55 76.91 11.12 36.17 18.02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消除指标数据之间量纲的不一致和数量级的差异大等现象,使得无量纲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在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应用SPSS软件对31个样本进行方差分析,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5个公共因子1、2、3、4和5,其“累计方差贡献率”和“特征根”如表4所示:
2.方差分析
表4 方差分析输出结果
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表示该公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累计方差贡献率表示对应之和。由表4可以看出,5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包含原指标77.981%的信息量,因此,从24个指标中提取了5个公共因子作为新的分析对象。
3.因子变量命名
经过方差极大值旋转法处理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表5),可以看出,具有较高载荷的引自变量有规律地分布在若干的评价指标上,说明它们有着明确的结构关系,因此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和解释。
4.公共因子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表5。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5.公共因子得分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表6显示的是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根据各公共因子在不同变量上的载荷,导出得分函数:
表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2 3 2 4.9 1 9 -.2 1 0 -.1 2 7 .0 6 8 -.0 0 7.3 6 7 .1 8 4 .1 3 5 -.0 4 1 .6 6 7-.0 7 4 .7 7 5 -.0 3 2 .2 5 2 -.2 7 9.6 9 4 .2 6 3 .5 7 8 -.1 8 3 -.1 2 9.4 4 8 .4 2 6 .6 4 4 -.2 1 4 -.1 7 3.1 1 8 .7 7 2 .4 1 3 .1 2 6 -.1 1 9.9 3 9 -.1 3 6 -.1 6 5 -.0 7 3 -.0 9 9.8 6 3 -.0 9 8 .0 4 2 -.3 5 3 -.1 2 0.9 3 7 -.0 5 2 -.1 4 5 -.1 5 6 -.1 2 1
根据表4的方差贡献率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函数:
把31个样本地区的数据代入上述函数进行计算,求得各地区的因子得分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名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基于民生观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名次表
四、结果分析
1.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从整体上观察31个样本地区的社会化发展水平排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阶梯分布趋势,东部社会发展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社会发展水平排名前10位的地区全部位于东部。
第二,在阶梯分布的总体趋势下,部分省呈现出了与其所在区域总体位次不一致的情况。有的省(区、市)的发展水平明显强于区域平均水平,如西部的新疆排名第18位;有的省(区、市)则大大落后区域平均水平,如广西排名第25位,海南排名第22位,与东部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两个特征说明,我国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而且区域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别。
2.河北省发展水平分析
河北省综合得分位居20名,表明河北省的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中等偏下水平,河北省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排名第12,基础设施建设排名第3,就总体而言,表明这些相关工作已比较到位,但是其他方面与发达东部地区,尤其是与临近的周边省(区、市)对比,差距明显:
第一,河北省在2011年的GDP总量排名中位居第6,高于北京、天津等邻近省(区、市),但是河北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实力因子得分却位居25位,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这说明了河北省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居民消费水平低、社会保障投入不足、社会保险覆盖率不高,这导致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要低于这些邻近地区。
第二,河北省的环境建设排名第14位,处于中等水平,但从具体指标来看,森林覆盖率低,人均有林地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虽然植树造林工程使得森林面积有所增加,但是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很低,甚至出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河北省的环境质量亟需得到改善。
第三,河北省的生活质量因子得分位居第15名,需要加强的方面包括:政府加大对移动电话网络的投入,提高居民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严格产品的出厂检验,提高产品质量优等品率,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从民生角度考察社会发展情况,河北省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很多指标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尤其是紧邻京津,差距更为明显。河北省应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加大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全面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努力使河北省进入一个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1] Khenpo Tashi,D Prakke and S Chettri.Gross National Happiness:Concepts for the Debate[R].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Discussion Papem,Centre for Bhutan Studies,1999:107-109.
[2] 王信东.关于现代化概念的思考——兼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及模型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3):22-25.
[3] M D Morris,Measuring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ld's poor[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79.
[4]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41-162.
[5] 赵鑫,黄牧.浅析幸福指数测评体系的科学构建 [J].法制与社会,2012(2):177-178.
[6] 罗建文,赵嫦娥.论居民幸福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 周四军,庄成杰.基于距离综合评价法的我国国民幸福指数NHI测评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
[8]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 [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2):76-80.
[9]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10]张吉献.河南宜居城市评价与对策 [J].商业经济,2009(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