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浙江卷)问题作文评析
2012-11-01陈智峰
陈智峰
做一个鼓掌者
浙江一考生
有人说,倘若你是一条小溪,流经千沟万壑,也要去构成一条条奔流的大河;如果你是一粒轻沙,越过千山万水,也要去演绎一幅幅沙画。这类人心存高远,想成为英雄;而我却想成为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安安静静坐在路边。
舞台上的表演者演绎出的一个个妙曼的舞姿引起了剧院中的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些掌声由台下的观众共同发出,代表着他们对舞剧的喜爱,代表着他们对表演者的尊敬,将鼓掌声献给他们,便是一种心境,超越了自然,亦很洒脱。
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的。在这个世上被鼓掌的人总是英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做英雄所承担的责任其实更大。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因为英雄免不了竞争,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枯烂的骨架,哪来成名的英雄。而历史却周而复始地呈现出这种现象。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一个鼓掌者。离硝烟和杀戮远一点,离安静与洒脱近一点,当然鼓掌声的发出者并非无能之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平凡,却不平庸。大家一定记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英勇无畏与攻城略地,也不会忘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勇气以及渑池之会中过人的胆识,但是否留意过一个人——缪贤?蔺相如是英雄,而缪贤是一个鼓掌者。缪贤曾有罪,想亡赵走燕,但被那时还身为门人的蔺相如阻止。缪贤负荆请罪,遂被免罪。而在赵王正愁无人可用之际,缪贤便向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如果蔺相如任务失败,那么缪贤也会人头落地,但他还是推荐了蔺相如。这个鼓掌者催生了一个英雄。也许英雄是依靠鼓掌的人才成为英雄,才拥有勇气。我喜欢做一个鼓掌者,因为有时他们比英雄更伟大。
有时候,英雄也是鼓掌者。奥运会上,无数运动员为荣誉而战,但每个项目的登顶者却只有一人。因此,当对手站在比你更高的领奖台时,你会羡慕。但是,没有运动员对自己的对手是冷言相加的,他们也为自己的对手送上了掌声,送上了自己衷心的祝福。这时,鼓掌者有一种心境,更达到了一种境界。作为一个鼓掌者,挺好的。
中国不乏英雄,但更不乏鼓掌者。有鼓掌者,才有英雄。所以请向这些催生英雄的人致敬!
得分:(内容)21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5分=46分
文章围绕“做一个鼓掌者”而展开,得出了“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的”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平凡,却不平庸”,呼吁“有鼓掌者,才有英雄,所以请向这些催生英雄的人致敬”。这样的观点完全符合题意,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最大亮点是对课文素材的独特解读与利用,以缪贤为例去思考“鼓掌者”的意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映了作者的独特思维视角。取材独特,观点新颖,故“内容”项得分为21分。
从表达看,语言通畅,并能在行文中将议论、叙述和抒情较好地融合。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因此“表达”项得分为20分。
“发展等级”符合“有文采”“有创新”等项的相关要素,得分为5分。
本文的主要问题是观点的前后不一。第5自然段提出的“英雄也是鼓掌者”是本文的最大败笔,正是它造成了观点的前后不一致。根据文题的原意,在路边的“鼓掌者”和在路上“奔跑的英雄”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彼此相对立的,而该考生在这里却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在立意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本文如果能够在写“为什么需要鼓掌者”的同时进行反向思维,思考“缺失了鼓掌者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样进行正反论证不仅能令文章前后观点一致,而且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更深刻,进一步提升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升格到更高的档次。
衬托者
浙江一考生
花与叶,相生相依。多少人被花的美态给吸引。然而,没有叶衬托的花,只得落下顾影自怜的结果。又有谁愿意做一片叶子来衬托别人的光芒,在角落为别人鼓掌;又有谁愿做一片瓦砾为铜墙铁壁做出自己渺小却又不可或缺的贡献?
站在舞台上的明星们,需要观众的掌声;浩瀚的大海,需要河流补给。世间万物的光芒都是需要别人的支持才会更加明亮。没有谁可以嘲笑在角落默默贡献的人们,也许他们并不出彩,却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一滴清水,一片枯叶,一颗黄沙,它们是渺小而又伟大的,在不经意的时刻做出自己的贡献。它们乐于衬托,不介意光芒落在别人身上。它们是美好的,并非微不足道。
也许一个学生成绩并不优秀,却拥有美好的心灵,在生活中给予同学们帮助。也许在老师眼里并不优秀,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是一个糟糕的孩子的理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契尔森曾说:“教育是与学习成绩无关的,唯一在乎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一个成绩不优秀的孩子,他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但他一定是一位优秀的人,倘若他心灵美丽。
如果可以,我也愿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默默无闻。我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的理想,我只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坐在路边,看着别人在路上奔跑,欣赏别人美丽的姿态,何乐而不为呢?
一颗葡萄可以酿成美味的琼浆,一滴水可以形成广阔的海洋,一片砖瓦可以盖成高楼大厦,一个人可以在背后默默奉献。
衬托,是一个美好而神圣的词。没有衬托,何来的美丽;没有对比,何来的反差。衬托是不可抹杀的。我愿做一名衬托者,用我的渺小来衬托别人的优异;我愿当一片绿叶,为花的绽放鼓掌。存在著,便有自身的价值,阳光的背后是阴影的存在,我们崇拜太阳的光辉,却享受着阴影的凉爽。忽略不是一种罪过,但得承认其具有的价值,享受着便应当感恩。
花应当感谢叶的陪伴。优秀者应该感谢衬托者的鼓掌。每个人,每件事都应体现自身的价值。即便渺小,也是存在的证明。
看着别人在路上奔跑,衬托他们健美的身姿,何乐而不为呢?
得分:(内容)18分+(表达)22分+(发展等级)5分=45分
这篇考场作文从内容角度上看,主题集中而明确,开篇即提出了“衬托者”,下文一直围绕此而展开;从行文思路上来看,也非常清晰明了,段落之间逻辑联系紧密,而且处处不忘点题。观点基本符合题意,因此“内容”项得分为18分。
从表达方面看,语言通畅优美,表现了考生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通篇运用了比喻与对比,“花与叶”“瓦砾与铜墙铁壁”“大海与河流”“一颗葡萄与琼浆” “一片砖瓦与高楼大厦”等等,使得文章富有文采,加之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因此“表达”项得分为22分。
“发展等级”符合“有文采”等项的相关要素,得分为5分。
然而,这篇文章却有偏题的嫌疑,考生将文章的立意定位于“衬托者”,对“鼓掌者”和“奔跑者”的概念理解不是非常到位。将“鼓掌者”等同于“配角”,而将“奔跑者”等同于“主角”,认为两者如绿叶“衬托”红花的关系,这样的理解应当说是片面的。“鼓掌者”和“奔跑者”之间的关系不应简单地等同于陪衬和被陪衬的关系,两者应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所谓“文以意为先”, 我们应重视审题立意,切实过好作文审题关,把题审好、审准,打造出一篇内容符合题意、表达优美有意蕴的作文来。
鼓掌与奔跑同在
浙江一考生
人就如一顆在宇宙中飞行的小行星,不断地飞行着,没有终点,然而当他被某一颗行星所吸引时,那么他就会向这颗行星冲去,最终,在寂静的天中划过一道亮线,消失在地平线上。人就是这样,平时默默无闻,在某个必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本色。
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在路边鼓掌的路人,不被他人所认识,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然而,我们也可能成为路上的奔跑者。
就在前不久,发生了一件引起全国关注的事——杭州司机吴斌被铁块砸中后仍努力安全停车,最后在医院死亡。看到这条新闻,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多么坚强的一位司机,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都难以完成的动作——减速,打开双跳灯,拉手刹,打开车门,并且忍着剧痛,站起身来告诉乘客不要乱走,注意安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他开车八年,默默无闻,安全行驶了近百万公里,没有收到过一次投诉。平时的他热爱运动,帮助他人,深得同事和朋友的喜欢,他就像一个站在路边的人,不被大家所认识。而在那一刻,他的动作是那么伟大,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值得我们去肯定,值得社会去认可。
英雄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候产生的,如果不是坚强司机吴斌的英勇行为,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既要有站在路边鼓掌的人,又需要在路上奔跑的人,假如人人都只是路边鼓掌的人,那么我们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将减慢,因为社会中,一个精神标杆,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一个小女孩,被两辆车碾过,路过的18位路人竟没有一位出手相助,这是多么悲哀的社会啊,丧失了人最基本的道德,那么这个社会也将瓦解。
我们需要这样的英雄,带领着我们在路上奔跑,如果没有这样的英雄,我们的身心怎么才能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英雄,社会怎么才能更健康发展?鼓掌与奔跑同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得分:(内容)20分+(表达)18分+(发展等级)4分=42分
从内容上看,文章以“鼓掌与奔跑同在”为观点,从“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既要有站在路边鼓掌的人,又需要在路上奔跑的人”“我们都是在路边鼓掌的路人,然而,我们也可能成为路上的奔跑者”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符合题意,并结合“最美司机”与“小悦悦”等具体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素材丰富且颇具时代气息,因此“内容”项得分为20分。
从表达上看,本文语言表达基本通畅流利,行文结构比较完整清晰,故“表达”项得分为18分。
“发展等级”参考“丰富”等要素,得分为4分。
这篇考场作文的最大问题显然是缺乏对人物素材的论证分析。应该说“最美司机”与“小悦悦”这两个人物素材一正一反,都是具有时代气息且非常典型的论据,能体现考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但是,缺少必要的议论,文章观点和材料的基本含义脱节,给人一种油水分离之感。而且语言冗余,言不及义,比如“平时的他热爱运动,帮助他人,深得同事和朋友的喜欢”之类的话,与 “鼓掌者也能成为奔跑者”这一论点是没有多少关系的。与此相似,“小悦悦事件”其实是论证社会需要“奔跑者”的非常好的论据,只可惜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进行深入分析。
如果本文能够紧扣“最美司机”和 “小悦悦”事件等素材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吴斌成为“奔跑者”的实质和“鼓掌者”与“奔跑者”角色转换的原因,以小见大,文章就能更上层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