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气质与意象性的表现——乐晓菊和她的油画
2012-11-01程大利
程大利/文
乐晓菊由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考入全球知名的乌克兰最高艺术学府——乌克兰国立美术与建筑艺术大学并取得硕士学位。乌克兰国立美术与建筑艺术大学是世界最优秀的美术学院之一,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极重视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该校的艺术沙龙在国际艺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乌克兰是一片不寻常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与深厚的艺术传统,培育了列宾、雅勃隆斯卡娅等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还诞生了伟大的诗人和画家舍甫琴柯。尤其是在20世纪,乌克兰绘画更以其题材和风格的广博及其艺术手法的丰富而闻名,对中国油画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晓菊的导师瓦西里·古林教授是乌克兰美术家协会主席,是一位功勋艺术家。幸运的晓菊在乌克兰还曾得到顾依达、康巴捏茨、安德烈·契贝京等大家的指导,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枕水人家 80cmx12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乐晓菊
家庭文化背景和游学经历,使晓菊处于中西文化艺术的碰撞与冲突中。对于中国文化的直觉性,使她在第一时间较为直接地找到了自己的油画实践道路,并不因年轻而显得简单和仓促。虽然不成熟,但她的探索充满了创造的生机。从留学时期的风景到近期的昆曲人物,她的画有一条可供剖析的脉络,重感受、重写意、重精神性,色彩概括、造型简约、强调笔意。她的风景和花卉浮动着文人气质,色调柔和微妙,重抒情,有种诗的趣味。而她的昆曲人物则有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把“戏如人生”和“人生如舞台”的诠释心灵化,有种梦幻的感觉,从而折射出许多不可解读的人生况味。
晓菊油画作品的核心是东方文化精神,追求的是“心游物外”、“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她的画不局限于对具体形象的特定时间的再现,而是经过主观提炼、概括取舍,融进自己的印象和感悟,作一种抒写性的形象塑造,精心经营画面形式来传达某种意境。晓菊的画又从未脱离具象走入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但她很自然地将写实与变形糅合一体,强调意象性。通过对平面性的造型处理和单纯化色彩的追求,取得“象”外之“意”的淡雅与简净。从塞尚坚实之“形”到马蒂斯奔放之“色”再至克里姆特分离之“结构”,在她的作品中都能看出端倪。她的某些作品显露出企望从具象跨入意象的轨迹与思绪,以明亮的色彩呈现,纯正却不刺目,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内美精神。
晓菊的作品喜欢以大面积的蓝灰色为主调,有时又以灰和浅暖色为主调。尽量舍弃驳杂的色彩,追求单纯的力度、柔和的表现。她的这种取向与她的人文气质和江南地域性色彩环境有关,更与她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她父亲乐泉是造诣很深的书画家和诗人,对传统艺术有精到的体悟,为人敦厚典雅、质朴纯正,是中国古典艺术中的逸格。这种气质渗透到了乐晓菊的油画作品中,写生与写心结合,由汇集着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的感受和印象提炼而成。或许正是这种适当摆脱第一物象的创作方法,才帮助画家在用光色表现东方的情调和深邃的意境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独自的路。
上 天边云 布面油画 58cmx58cm 2009年 乐晓菊 下 玄武冬令 布面油画 25cmx35cm 2001年 乐晓菊
关良曾经说:“欧洲近代和现代的许多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许多人在画面中追求比较平面的效果。如马蒂斯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画家。毕加索在处理对象中‘面面观’的方法,也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吻合。可见文化艺术总是相互影响的。”关良所认识的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现象,其实正是晓菊追求意象油画的理论认识。因此,晓菊在画着油画的同时,也画着中国画。晓菊的画面有意减弱了物象的三维空间,从而为线条与色块的独立审美性留出了很大余地。她非常注重色彩的随机性,似乎常常在画布上直接调色,这种用色的随机性,大概多少都来自中国画宣纸水墨的随机性。线和笔触在她的作品里却有书写趣味,面与色的转换跳跃从不尖锐和张扬,追求的是和谐与蒙胧的意象之美。
晓菊的诗人的气质表现在画上便多了些虚幻和飘渺,加之晓菊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沉思都适合于揭示不可能的世界,可以从现实生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样能够成就艺术家的理想。
艺术之路艰辛,需要深厚的功力和修为,需要不断的磨炼和研习,艺术与生命是一体的。晓菊如能保持这种心态走下去就会发现一个类似禅师静修所经历的不断演进的精神境界:从心物的交织,进入心灵的内省,最后达到灵魂的解放,得到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