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2012-10-30文/王

北京观察 2012年9期
关键词:经济体国际化亚洲

文/王 建

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文/王 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上升,亚洲在全球的地位上升将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以人民币国际化和引领新兴亚洲发展为目标,中国在亚洲未来的区域策略应该会分几步进行。首先是通过贸易合作,加强整个东亚的产业整合,发挥区域的协同效应,目标在于确立中国作为亚洲工厂总部的地位;然后,通过区域协议和政策协调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为东南亚创造稳定的货币环境,逐步提高人民币地位,并为资本账户自由化试验创造环境;最后,让人民币成为区域内货币的“内部锚”,并实质上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具体的推行过程中,这几步没有严格的先后关系,可能会同步进行;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而必须根据具体的实际判断。

区域核心需要领导者的同时,还需要代表性货币。与欧元区中心和外围的辐射型权利结构相类似,亚洲事实上是中日印三足鼎立的局势,但经济体之间的巨大差异,意味着亚洲不可能走欧元这样的货币联盟道路。

首先,亚洲的区域核心货币至少得是摆脱美元霸权的货币符号,因此已经国际化的日元应该不会被接受;其次,与印度这个更内需导向的经济体相比,在贸易联系与地缘接触方面,中国都更符合。争取人民币在亚洲的核心货币地位应是中国亚洲策略的立足点;中国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亚洲的核心,引导亚洲发展,协调区域利益。而这个核心货币地位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民币是否能得到区域内的广泛承认,成为区域内其他货币的“货币锚(Anchor Currency)”。

目前,学术界将“货币锚”分为两类,“外部锚”是指盯住汇率制度,意味着区域内货币统一盯住一个区域外强势货币,例如美元,很多时候这种盯住是非意愿性的;“内部锚”是指联合浮动汇率制度,这种联合浮动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协议性的,这种汇率安排并不要求各经济体盯住区域外货币,关键在于他们的货币对区域内核心货币的相对汇率变动要有一致性。

这种汇率安排的意义在于,当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卷入全球竞争,在区域内既存在一定的大国竞争优势,又具有互补性的内部经济联系时,只要这一货币币值稳定,其他区内货币就有可能将其作为“货币锚”,避免竞争性贬值。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国是供应方的领导者或定价者,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是跟随者或适应者。这种供应方寡头市场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平衡供求之间的力量对比,减少发展中国家竞争性贬值的福利损失。在我们的框架中,深受竞争性贬值所害的东南亚区域,未来的最优“货币锚”就是人民币,其作用主要是以“内部锚”的形式体现。

一般认为,一个货币要在区域中成为货币锚,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条件,首先是经济体的规模;第二是经济体的开放程度;三是该国的国际地位。

对于第一类条件,从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名义GDP在2009年超过了日本,将近是印度的4倍;按照购买力平价的国际美元折算,中国2009年的经济规模甚至是日本的2.1倍,印度的2.5倍。而且,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一直是亚洲的增长明星。第二类条件中的跨境贸易条件中国也已具备,经过十年的加速发展,中国与亚洲主要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已经有了长足增长,除菲律宾外,其他7个经济体对中国的竞争力权重已经超过了美国或与美国很接近,这个趋势将会随着C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另外,中国在全球以及在亚洲的地位是其30年来苦心经营的成果,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展示出来的实力也得到亚洲各经济体的广泛承认。并且,人民币在其历史中保持了近十年对美元的单一盯住(1996-2005),这是除了货币局和美元化这种制度安排外,其他任何经济体都不曾做到的,这也为其未来的锚货币地位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说第三类条件中国也基本具备。

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两方面。首先,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提供区域的“内部锚”,但是,其实也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能达到中国现在的高度。其次,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管制仍然非常严厉,但是,在这些条件的改善方面,中国的态度一向是谨慎而积极的。2009年4月,中国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4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目前已经全面放开;另外,还尝试将香港建设成人民币流动性的国际输出口。

长期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压力在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人民币金融资产不足。如果要让世界接受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则必须提供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人民币资产。目前香港市场上只有少数人民币债券,在这个市场上进行规模扩张似乎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长期来看,还必须要开放国内的证券市场,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虽然现在已经有QFII和QDII等制度,但其规模实在太小(目前正在迅速扩容),无法作为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参考。另外,虽然中国的债券市场规模较大,但仍然缺乏流动性,并由政府主导:大部分债券由财政部发行,并由商业银行购买。宏观层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与14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这也是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流动性的举措。

其实,即使还缺乏一些条件,东亚区域内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基于自发性的非正式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已经开始发挥区域隐性“货币锚”的作用。例如,2005年7月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旋即宣布对美元升值。因为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所以隐性锚不能向显性转换,但这无疑将是中国以后努力的方向:人民币将走向世界,但在未来几年内,人民币将首先在香港和其他亚洲市场迈出关键的几步,目前希望的是,这个过程能够按照中国的脚本进行。

人民币国际化将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发行与配置方面的话语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更需要提早规划和设计,这对进一步提升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及国际影响力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作者系民建北京市市委委员

责任编辑 刘墨非 助理编辑 徐飞

猜你喜欢

经济体国际化亚洲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工作图什么?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亚洲足球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