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共生性增长与创意农业发展人才支撑动力研究
2012-10-27关冬梅刘捷萍
关冬梅,刘捷萍
(1.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内共生性增长与创意农业发展人才支撑动力研究
1关冬梅,2刘捷萍
(1.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创意农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与其周围的利益群体构成的内共生支撑动力系统是创意农业持续产生共生新能量的保证。而在产生共生新能量的人才的、技术的、资金的、政策的等众多支撑力中,人才支撑动力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对于中国创意农业如何培养与开发人才,发挥其动力支撑作用,笔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系统动态和微观宏观两种角度分析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创意农业;创意人才支撑动力;系统策略分析
随着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为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助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理念,创意农业通过为现代农产品注入特定的文化创意要素,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等要素融入农业生产,依靠非物质的智力、社会及文化等资本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一种新兴的农业业态,从而带动了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确立了中国农业企业的竞争优势。
创意农业不仅打破了束缚传统农业的枷锁,也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意农业在国外的实践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社会生活功能型”的德国市民农园、“一村一品”的日本大分县创意运动、“环保型”的英国农业旅游以及“高科技创汇型”的荷兰花卉产业等等[1]。创意农业自 2007年以来开始引起了我国学术界与地方政府的关注,创意产业研究专家厉无畏对创意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进行了框架性的研究(2007)[2];中国学者章继刚在提出创意农业概念的同时应用生态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创意农业的内涵、发展等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重庆创意农业的发展特色进行研究,连续撰写了2008年至 2010年的中国创意农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2010)[3];秦向阳(2007)从创业农业的内涵和特征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4]。但是创意农业研究却滞后于创意农业实践,总体上是由现象驱动的,学术界对创意农业发展的内生支撑动力缺少相关的分析,(张俊,2009)[5],由于创意农业的利益相关主体的价值目标取向不统一,这使得创意农业发展流于形式而缺乏内共生职称的动力。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因此构建创意农业内共生关系,推动其动力支撑要素发展创意农业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
一、创意农业内共生人才支撑动力分析
“共生”是“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即相互独立的共生体间的一种自组织过程,是共生体通过某种必然联系,并按内在的要求形成共生模式结成共生体、产生新的共生效能,从而推进共同进化发展的过程。“共生(symbiosis)”史源于希腊语,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首次提出的,它表明“共生体”即是共同存在、相互需求、动态变化的;又是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袁纯清,1998);他们在相互激励中共同合作进化,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5]。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价值取向(吴泓、顾朝,2004)。
20世纪50年代之后,作为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共生”概念逐渐延伸到生态、社会、经济等各个研究领域,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创意农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与其周围客观存在的相关的利益主体,与各利益主体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群体构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共同支撑和促进创意农业的发展。如创意农业的内共生支撑动力系统图(图-1)所示,市场竞争者为创意农业提供了环境的支撑力,创意资金的提供者为创意农业提供了资金支撑力,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者为创意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力,而创意人才为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为创意农业从业者提供了基本保障。这些利益群体通过共生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支撑着创意农业的从更真实、更宽阔、更立体的角度实现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5]。“共生”至少和“竞争”一样是促进创意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动力。一旦这种关系消退或丧失,共生关系就将随之消退或丧失;一旦这种关系增强或加深,共生关系就将随之增强或加深,共同的社会价值就会提升。
图1 创意农业的内共生支撑动力系统图
创意农业持续产生共生新能量离不开创意农业的内共生支撑动力系统。而在创意人才的、技术的、资金的、政策的等众多共生能量支撑动力中,创意农业的人才支撑动力即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前提,又是创意农业及其利益相关者进行共生协作、共同创造共生系统的社会综合价值的基础保障。
但是,人才作为创意农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由于起步较晚,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创意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从近10年的经验来看,各国创意农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二、系统分析方法的提出及运用
系统分析模型源于19世纪80年代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概念的组合,形成于Peter Senge的《第五项修炼》,是美国当代杰出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创建的一种系统思考语言和系统分析工具,是系统思考的重要分析方法[6]。系统思考修炼是五项修炼中的主骨干。
系统分析思想提倡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在看到问题的现象时还要看到问题所在的整个系统来探究隐藏在它背后的系统结构运作的巨大力量。系统分析观念认为:世界是由相互关联的多层次的个体事物构成的整体。他们通过互动关联行为结构决定着系统的行为。因此,通过揭示系统的结构而了解系统的行为,分析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系统分析的核心原理是运用一定的图形符号简单明了地刻画各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这些因素之间形成的一个个环路,称之为反馈环,这些反馈环又通过一定的因素和方式关联在一起。在一个系统中,n个不同要素变量的闭合因果链序列:称之为此系统中的反馈环。对于该反馈环中任一变量vi(t),若在给定的时间区间内的任意时刻,vi(t)量相对增加,且由它开始经过一个反馈后导致vi(t)量相对再增加,则称这个反馈环为在给定时间区间内的正反馈环;相对减少则称之为负反馈环。
正反馈环、负反馈环、时间延迟是构成系统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正反馈环是指加速成长或加速衰退的闭合环路,负反馈环是指具有调节作用的闭合环路,它具有目标导向和稳定的作用。延迟是指会干扰影响的过程,而使得行动的结果以渐进的方式产生。
笔者应用系统分析工具,在分析影响中国创意农业人才支撑动力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意农业人才支撑动力系统分析模型,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策略,进而提出提升中国创意农业人才支撑动力的对策。
三、中国创意农业发展人才支撑动力的策略系统分析
笔者运用系统策略分析方法,确定培养和开发创意农业人才的关键因素——中国创意农业人才水平及其内部管理能力“成长与投资不足”的策略系统分析,如图2所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图3 中国创意农业人才水平及其内部管理能力“成长与投资不足”的策略系统分析
在图3中,我们看到,上半部分“成长上限”基模,由一个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构成,下半部分为“投资不足”负反馈环。在正反馈环中,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影响创意农业的发展规模,创意农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越大越会促进创意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创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越高,又会不断扩大创意农业的发展规模,如此循环发展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但是这个正反馈环也不是无限扩大,当创意农业的发展规模逐步达到后,创意农业的创意人才水平及其内部管理能力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这里会存在负因果链:创意农业创意人才水平及其内部管理能力满足程度 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认识程度。这个负因果链的含义是:如果当创意农业人才水平及管理能力不能满足创意农业人才动力支撑的要求时,才认识到增强人才投资的重要性,才着手投资,而从人才投资到产出会存在延迟时间,所以创意农业会面临因创意人才投资不及时而使创意农业人才动力支撑进入新的困境[8]。
尽管中国创意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管理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创意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010—2011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就明确指出,我国创意农业产业不仅是高端资金管理人才稀少,甚至就连中低端资金管理人才也十分紧缺,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创意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9]。为解决中国创意农业人才水平及其内部管理能力“成长与投资不足”的系统分析策略,培养大批优秀创意农业人才发展已迫在眉睫。如果创意农业发现某项投资确实有成长的潜能,应该在各项支撑条件到位之前就制定好创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并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如果该项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已经开始缓解,此时不能再努力推动正反馈环,应致力于培养和吸引人才、提高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水平并减缓成长的速度。
对于创意农业资金管理人才问题的具体措施应该是加大力度吸引和培养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建立多层次开发体系,切实提高创意农业的人才培养和开发管理水平,提高创意农业人才的支撑能力。第一,制定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有经验的创意农业管理人才,包括选拔、使用、管理人才的政策;第二,建立创意农业人才多元培训机制,建立劳动、教育、农业、农村经合组织等多元培训机制,采取定向、委培、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多层次的创意农业管理人才。还可通过高校和创意农业建立产学研平台进行横向孵化,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意农业人才、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系统的培养。
[1] 周胜芳.国外政府扶持创意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展望,2010,(9).
[2] 厉无畏,顾丽英.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模式[J].学术月刊,2007,(8).
[3] 章继刚.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J].农村建设,2008,(3).
[4] 秦向阳,王爱玲.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5] 张俊.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初始条件与动力支撑.技术经济,2009,(6).
[6] 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章继刚.2009-2010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J].经理日报,2009-12-24.
[8] 刘捷萍.基于系统基模的中国创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1).
[9]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F303.2
A
1008-7427(2012)08-0072-02
2012-05-2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内生性增长与广东创意农业发展动力支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D10CGL18。
作者关冬梅系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刘捷萍系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