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基于拉尼斯-费模式的讨论

2012-10-24温小林庄义庆张玉军

关键词:农业部门选择性劳动力

□温小林 庄义庆 张玉军

一、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性特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体系内部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正处于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过度的阶段。现时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群体与从事的行业与上世纪已存在明显的不同,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特征。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主要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和男性劳动力比例下降等问题。

1.农业从业人员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背景下,所导致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已使得农村妇女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成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同样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她们面临着农业生产压力大、农业生产支持网络单薄、农业生产知识贫瘠等问题。

2.选择性转移导致的另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是: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

尽管,近些年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知识有了长足的提高,但是与城镇本地人相比就业环境明显较差,大多数转移劳动力只能从事高负荷、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许多人到中年以后,由于身体不能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得不过早的退出城市,返回农村。然而他们在“被迫退休”,回到农村后,迫于生活的压力还必须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从而造成了令人担忧的农民工“45岁返乡现象”。

3.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

也就是说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相比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偏低。①这主要是因为在大量非农转移的农村人口中,具有初中阶段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占了较大的比例。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仅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可达87.5%,然而全国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比仅为66.7%。截止2007年底,非农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1.3 年。②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在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的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要求不再单单体现在数量上,更多的还体现在对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生产方式、品种特性、品牌、包装等方面的追求。因此,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已然对农民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规模的选择性转移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没能得到应有的提高,这也成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现代农业进一步跟进与弱化的人力资本之间矛盾已然成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已被舒尔茨等人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会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多大的影响,这种转移会不会抑制,或者说会在多大程度上阻碍我国二元经济的顺利转型?在本文的后面笔者将对此作出回答。

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可能性判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一方面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村人才的流失。那么,这种转移是否与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形成了矛盾,是否会阻滞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其一,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是较低农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比如,由于缺乏教育和培训,农民通常不具有较高的技能,这使得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积累主要采取“干中学”的方式进行,而这种相对低水平的学习方式本身包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农业产出受气候、市场环境等外力因素影响较大,这种风险使农民通常采取保守的生产策略,而保守的生产策略往往也意味着保守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不被突破,这正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最大瓶颈。

其二,由于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低,一些优秀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将自己的劳动力配置到其他领域,比如进城打工等。根据近年的媒体报道,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土地抛荒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也是其对农业生产和劳动生产率最为直接的影响方式。

其三,人力资本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制约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当前,农村科技推广的低效率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农村文化青年向非农部门的转移。从而导致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农业科技推广成效甚微,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

其四,农业人力资本的缺乏同时还会导致农户农业收入的下降。农户农业收入的下降又在主观上抑制了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扩大再投资。较低的投资导致进一步降低农户农业收入,农户农业收入的不能为继又进一步限制了对农业生产的再投资——当然这反过来又影响收入,如此反复,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农业收入问题的沉疴。

笼统地讲,农民的选择性转移可能会抑制农业的发展,因为农村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的缺失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创新活动。然而,简单的推导很可能会忽略很多因素,比如:对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储量的分析、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农业科技的进步、外来资本(工资性收入)对农业的补偿等。③所以说任何纯理论的推断和没有根据的猜测都有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果。只有建立在严格事实基础上的理论分析才有可能得出符合逻辑和现实的结果,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的生产实践。

三、对拉尼斯-费模式的讨论——基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背景下的农业发展

拉尼斯-费模式与刘易斯模式一样受到了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影响,因此他始终把农业剩余作为一系列分析的基础。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缺陷:1.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为农业生产率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假定并不合理;2.工业部门的工资被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假定完全是一种想当然的认识,与实际不符;3.与刘易斯模式一样,此模式也假定发展中国家城市不存在失业,而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一假定并不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④尤其是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情况下,拉尼斯-费模型是否依然还能经得起考验?为了方便我们的研究,还有必要对此模式做怎么样的改进和调整,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实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拉尼斯-费模式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图1 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结构

图1(Ⅰ)是人们熟悉的拉尼斯-费模式,它代表工业部门,在这一点上与刘易斯模式基本一致。在图中,横轴OW度量工业劳动,纵轴OP度量工人的边际生产率和工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s与水平劳动供给曲线f相交于Q,决定可以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为OQ。在拉尼斯-费模式中确立了影响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因素有:资本积累、工业创新的强度和偏向,也就是说随着工业部门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创新强度越来越大,创新偏向越来越强,从而使工人的边际生产率讲一步右移。但是与刘易斯-费模式有一点不同的是: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情况下,在这里只有上升的劳动供给曲线,而不存在水平的劳动供给曲线。另外,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一定程度上高于拉尼斯-费模型的不变制度工资。因为在选择性转移的前提下,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往往是选择在具有较高收益率的部门工作。一旦与刘易斯所提到的不变制度工资一样,那么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图1(Ⅱ)代表农业部门。在图Ⅱ中原点位于右上角,横轴从右至左度量农业劳动力,纵轴OB从上至下度量农业总产出,虚线d在拉尼斯-费模式中代表农业部门的总产出曲线。前者认为尽管农业生产率会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而不断提高,但是不会带来更多的农业总产出。这与现实情况有一定的背离。事实上,随着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推进,虽然农业劳动力在不断减少,但是农业技术、农业资本投资水平和规模还是在不断提高的。另外,即便是在选择性转移的情况下,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在稳步提高的。所以笔者认为拉尼斯-费模式中农业生产水平不变的假定与实际不符。当然的还有另外一点同样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这一点也不能与拉尼斯模式中的假定相吻合。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随着劳动力转移的持续推进,农业总产出应该是不断增加的,农业生产的增长率应该是递增的(XCQP的斜率的绝对值)。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历程表明情况确实如此。XCQP代表农业总产出曲线,Q点即代表农业短缺点。在总产出曲线上,CO与QO的斜率分别代表C和D时期的平均农业产出。也就是说,选择性转移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应该高于拉尼斯-费模型里面对应时期的平均农业产出——固定工资水平。

在图1(Ⅲ)中,d为农业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它随着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在不断地提高,实线PQ代表选择性转移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他应该高于农业部门的平均工资。曲线AT代表农业部门具有选择性特征的劳动力的生产率曲线。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持续推进,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逐渐增加。直到这一边际生产率与城市部门提供给具有选择性特征的劳动力相同的工资水平为止。PD代表与劳动力转移相伴随的农业剩余的变化,这种剩余一直持续到劳动力转移的结束。从这个层面上看,当劳动力转移不再具有选择性特征的时候,也标志着二元社会向一元社会转型的结束。

现在,我们结合图1(Ⅳ)来说明两部门平衡增长问题,以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二元社会转型的影响。拉尼斯在他的模型中提出两部门平衡增长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两部门贸易恶化的问题。事实上在全球化贸易的大背景下,任何对部门贸易恶化的担忧基本是多余的,明显的农业或工业产品贸易被恶化的问题可以认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另外,拉尼斯认为在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力的转移可能不彻底。目前看来这种担忧也是多余的,因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是针对全体农业从业人员的,它是具有相当程度的选择性在里面的。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具有选择性特征的优秀劳动力比农业部门高的工资,这种转移就不会停止。⑤

我们可以从图1(Ⅳ)中看出,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了转折点的到来。⑥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加速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反过来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就是说转折点在农业发展的较低水平完成了。图上表示为转折点从n点转移到了m点。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达国家现如今虽然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阶段,但是依然还要接受来自工业部门的扶持。

从农业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修正的拉尼斯-费模型应该是建立在如下假定之上的:

(1)劳动力的转移更多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部门工作,这种转移一直持续到两部门收益率趋同为止(在人力资本相同的情况下)。

(2)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吸引的真正动力在于:高素质人才在工业部门可以取得更高的收益率。附加的可以认为:人力资本高的人在工业部门可获得较平均农业产出更高的收益率。

(3)农业技术在不断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可以认为农业生产水平随着劳动力转移的进行会越来越高。

(4)劳动力转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可以维持生活的基本产品。⑦选择性转移的经验表明,劳动者的这种转移更多的是为改变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选择性特征越明显,这种动机也就更强烈。

四、进一步的推论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较低的农村人力资本储备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变革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也有必要把人力资本积累率的进一步提升作为我国迈向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中短缺点和商业化点的重合,标志着农业商业化转变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完成。通过前述分析,笔者认为在异质性劳动力的转移下,农业人力资本的提高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城市工业部门对农业异质性劳动力需求的抑制,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从而导致短缺点和商业化点在较低的水平实现。

正如先前笔者对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实证研究的结果所表明的那样,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还比较低,低水平的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远低于对农业固定资本的投资、远低于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在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很低的情况下,异质性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作用极为有限。反过来,这些相对优质的劳动力却可以在工业部门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排斥较高的人力资本。而是表明,在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很低的情况下,农业部门对较高的农业人力资本敏感程度远低于城市工业部门。

注 释:

①与农村非农劳动力、农村整体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相比。

②数据来源:赵继鸿.关注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金融时报.2008.06。

③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第5期。

④这里可以参阅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中的一些相关论述。

⑤这里基于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这种假设之上的。

⑥这种滞后是就农业发展水平而言,而不是时间的滞后。

⑦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P288。

[1]黄季焜.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十年农业改革的奇迹[J].农业技术经济,2010,01.

[2]胡瑞法,黄季焜,李立秋,胡建锋.让农业科技进村落地[J].时事报告.2005,02.

[3]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刷馆.

[4]杰拉尔德.M.梅尔.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郎君立.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本的挤出及其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03.

[6]温小林.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

[7]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288.

[8]郭剑雄等.人口偏好转变下的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71.

[9]郭剑雄,李志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发展机制[J].经济研究,2009,05.

[10]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5).

猜你喜欢

农业部门选择性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选择性听力
强化会计管理监督 促进农业部门廉政建设
人才培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
铈基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