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 高效培训 着实应用 发挥教育技术设备效益
2012-10-23罗文武
罗文武
规范管理 高效培训 着实应用 发挥教育技术设备效益
罗文武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育部于2004年底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紧接着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完成全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笔者所在的区域,为全面落实《成都市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全面推进成都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精神,全面快速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开展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达标工作,以保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稳步提升。这样的一项工作,完全源于区域内教育信息的推进,源于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与应用,在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提出要求的同时,对学校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要求: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条件。
近几年来,我校除了不断完善“校校通”工程外,还完善了学校校园网络,建设了学校校园网站,完成了教师教学资源、教学备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工作。同时,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从之前建设的公用性多媒体教室,到现在每个教学班的普通教室全部安装背投多媒体设备,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在不断增多,资产价值在与日俱增,那么如何管好、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发挥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效益就成为学校必须要研究的课题了。有领导在相关会议上讲道:“要鼓励教师用,要用好设备,发挥其最大效益,不能像以前那样把它们当宝贝一样放着不用。”因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这样的认识:要对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教师进行高效的培训,着眼于教育教学的应用,最大化地发挥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效益。保障教育技术设备效益的高效发挥,“规范管理、高效培训、着实应用”应该是良策,以期“以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发挥设备的效益是其最终目的。我们要强化管理和使用,以制度为保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
1.加强机构建设,促进教育技术装备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当前,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在资产价值中算得上是学校最值钱的。有人曾说,学校值钱的资产除了房产外,就是教育技术设备了,因此得有相对集中的管理部门对之进行管理。一般来说,相当部分学校以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管理,但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来说,信息技术组不能完全胜任这项任务。建立以学校主要负责人为首的“教育技术领导工作小组”,在其指导下建立“教育技术中心”这样一个职能部门,以此来负责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划、硬件建设、教师应用等方方面面的事务,保障教育技术装备的有效应用。
一方面,为各项目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如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电教管理人员(多媒体管理)等;另一方面,建立“班级信息委员”管理制度,对教室的多媒体系统进行设备管理、应用管理,保障班级设备的正常使用。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设备的有效使用
规范与科学管理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完善而健全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在有上级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如《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普通教室多媒体课堂系统使用和保管安全责任书》《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制度》《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贵重设备借还及赔偿制度》《办公用计算机管理制度》《校园电视台及闭路电视系统管理使用制度》等近20项管理制度,并通过信息管理,学校自主或通过上级部门开发的软件,对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学校教育装备的配备、管理和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我校自主开发的“课堂多媒体应用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在设备应用管理方面的使用;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软件”对教育技术设备进行资产管理等(如图2所示)。
图1
图2
3.加强设备设施维护,落实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
设备的完好和使用效益是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需常抓不懈。除日常维护外,我们每学期期末对学校所有设备进行普查,对存在问题的设备进行常规维护,保障下一学期的正常使用。同时对各功能室设备进行登记统计,检查设备的去留及状态、公用设备的使用记录等,做到制度落实、管理到位,保障设备的规范管理,注重过程管理,即管理制度、赔偿制度、借用制度等制度的健全,做到实物有登录、使用有记载、借用有登记、损坏有赔偿,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设备的完好。通过管理制度落实工作的推进,规范了装备日常工作的管理要求,发挥了装备的效益,使其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
4.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力争用计算机进行装备的管理,建立电子账本与纸质账本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方面,本着“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对校园网进行自主开发,为学校节省了大量开发和后期维护的经费,积极建设资源库和学校管理系统,发挥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力求使我们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实效性,让校园网络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办公平台(如图3所示)。
图3 校园网主页(www.cdxbzx.cn)
二、加强培训,重视整合,开发资源,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手段的改变和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教学一线的教师面临一种新的困惑和局面。我校教师反应比较强烈的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程还真不知道如何教学得透彻。同时,新课程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教师没有更多的参考资源。面临这种局面,教育技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此我们借机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开展各种信息技术相关活动,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1.教师远程培训,转变学习方式和观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新课程教师参加全省新课程培训,我省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和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设备,通过Internet网对教师进行远程视频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既使教师免于奔波的劳苦,又转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培训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特别是对一部分老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一部分从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也加入到了信息化教学的行列。
2.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达标测试,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区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达标测试。在测试之前,按照教育部相关标准制定了考核标准,各学校有针对性地地对本校教师进行了前期培训,并顺利完成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达标检测,检测结果经由教育网公布。在这次达标培训考试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为整个达标过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条件,达到了学校的预期目标。同时,通过这次达标检测活动,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实实在在提升素质的机会,也是当前教育形势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次学习过程,使教师同时感觉到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在应用方面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技术装备投入、改善硬件条件、促进教师应用的一个有力措施和机会,有力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3.结合实际进行常规培训,提升设备使用的有效性
电子产品设备更新换代快,功能不断增强,因此要加强当前即有设备的使用,同时不断引进新设备。学校的常规培训不可少,这不仅是单单教会教师用的问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设备维护、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的培训,一方面是对学生,对普通班级的多媒体设备,我们通过对各班级选择出来的“信息委员”进行设备简单维护、开启关闭、日常管理、应用记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当好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助手,为班集体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减轻了学校相关部门对设备管理的难度,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这种培训每学期至少1~2次。
另一方面,坚持对教师进行应用培训。我们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应用培训,特别是在学科整合方面以及教育软件应用方面的培训,以期达到教师应用的高效性,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教学效果。立足课程教材改革,聚焦课堂教学,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成为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从课程的整体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有效认知的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如我们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与应用培训,教会教师使用网络有效下载教学资源并用于自己的教学课件中;开展ASP动态网页制作培训,教会教师一项技能,学会建立自己的专题学习网站并用于实际教学中,如我校教师开发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网”专题学习网站http://www.cdxbzx.cn/lsxk(如图4所示)。
图4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网
4.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自主开发资源库,发挥资源实际效益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推动区域内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全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全域管理,我校所在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利用优质的城域网,组织开发了“‘XX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本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城域网的核心是教育资源库平台的建设,把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作为教育城域网的主要应用,一直以来是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推进手段。教育资源库的建成,可以完成局、校、教师三级的共建、共享,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并且有相关的配套使用方案督促各校积极应用,为当前新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
通过对教师的系列培训,积极创造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条件和手段,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重点在于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设备的水平,注重培训教师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在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如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教育观念。我们要教会教师进行简单网站建设、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帮助他们掌握学校现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了解学校教育技术信息化发展的动向,进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思想。
图6 “TPD-W培训”模式
因此,根据现代化教育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我们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并形成自己的培训模式。如我们在专题学习网站培训中,按照“统一培训(unified training)—操作实践(Operating practice)—开发应用(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专题网站(Special subject learning website)”这一四位一体的原则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简称“TPD—W培训”。其基本模式如图6所示。
三、深入开展教育技术研究,提高教育技术设备应用水平,促进教育技术设备效益发挥
1.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
“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用”,可以说是教育技术装备最贴切的结论。基于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研究,我校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研究团队,整合各学科教学,开展了成都市“十一五”课题—“中学学科学习资源及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开展系列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及教材建设与编写、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以及网站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历时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出版了《ASP+Access教学网站易到通》(大众文艺出版社)培训教材,建设了一批专题学习网站并应用于实际教学研究中,探索了新课程改革中专题网站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总结出了“WebI”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并对课题成果进行了推广应用。该课题在2010年7月已顺利结题(如图7所示)。
图7 课题研究成果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活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促进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
(1)组织学生参加区、市“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作为官方组织的活动,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成果展示的一个重要契机,决不能忽视,不仅会有学生获奖,主办方还将给指导教师、学校评奖,许多省市都在举办这样的活动。因此,这一活动一定要组织好学生参加。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而且获得了辅导教师奖、学校团体奖等。学校要大张旗鼓地颁奖,宣传,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知名度和地位。
(2)组织教师参加区、市“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这是教师成长的平台。成都市每两年举行教师课件、论文等系列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成果评选活动,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层面),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加(这是我们的优势,是个人成长的需要),获奖作品还会被选送参加上一级评选。几年来,我们有20余件作品荣获国家、省级奖项。
(3)主办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活动周” “信息技术活动周”是我校在信息技术建设上的一大创举,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信息化建设,是为促进我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全体师生信息素养,充分利用校园信息化资源和平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该活动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曾多次作为我校信息技术建设的特色活动,在成都市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辽宁省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研员异地研修活动(2011年1月10日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上做专题报告。
活动周中开展了“电脑作品制作”“信息技术文章写作”“学科整合网络课”“信息技术公开课”“信息技术技能竞赛”“我影我播”等活动,吸引了师生积极参与,以师生同台参与、共同提高信息素养为前提,同时引进企业进行冠名或提供奖品赞助,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进行,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建设、教育现代化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位上级领导在颁奖典礼上讲到,“信息技术活动周”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内各校起到引领作用,为区域内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和推广。至2012年,该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每年下半年举行,图8为我校“第三届信息活动周”的颁奖情况。
图8 获奖学生领奖
3.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我校作为成都市的教研样本,经常开展利用教育技术设备资源进行各学科教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研活动方式的创新,并定期组织教师广泛运用示范课例和优秀教案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观摩、研讨活动,并进行说课、专题讲座、课例分析、教学评比、教学反思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设备、教育资源开展学科教学的水平。同时,依托上级教育技术管理中心定期组织的优质课比赛、课件评选、教学案例与论文评选、实验与信息技术操作竞赛、青少年科创活动、各种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营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氛围,提高教育技术设备应用效益。
4.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新课程教学管理
我校及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开发了“高中新课程选课系统”,本系统主要实现了新课程下学生对选修课二的选择(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管理和应用),可供两个志愿选择,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通过权衡认定学生的选课(一门)。任课教师注册后可以申报课程,经学校同意后进入学生选课菜单表供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可查看自己课程的学生信息并对学生成绩和其他基础信息进行管理。班主任可对本班学生进行确认、管理及查看成绩等(如图9a和图9b所示)。
图9
四、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技术装备与应用的新思考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后,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被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被引进,教育部提出的“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教育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装备及应用研究就更上一个台阶,在新旧更替之间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探讨。
(1)加强队伍建设,在形成市、区、校三级教育技术装备队伍的前提下,学校尽量配齐相关管理人员,并重视对教育技术管理人员相关职称的落实、评优等,重视这些人员的外出交流与培训。
(2)及时改善硬件条件,保障设备的新老更替,跟进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设备因为价值高、更新快,在早期投入较大资金的学校,账面资产价值量较大,但实际使用的正常设备已减少,因此可能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换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
(3)开放功能室及教育技术设备,处理好管理与应用的矛盾。由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技术装备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我们调查,新课改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间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学习的需求更大。因此,结合相关的教学活动,我们将学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在活动课时间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进行尝试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技术保证。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设备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在多年的工作中,笔者充分认识到:只有在建设、管理、应用三方面多做探索、积极实践,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让教育技术逐步成长、成熟,让教育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和办公平台,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肩负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一重任。我们倡导教育技术(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前沿引领、服务教学、链接未来”,我们的目标和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为教师的成长搭台、为社会的进步服务!
罗文武,本科,中教高级,副主任。
四川省成都西北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稿件来源:第二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征文优秀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