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扶贫”新格局
——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叶韬访谈
2012-10-23任玉梅朱海波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朱海波
构建“大扶贫”新格局
——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叶韬访谈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朱海波
《当代贵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贵州定位为“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并对如何推进扶贫开发做出详细部署,省扶贫办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些部署?
叶韬:这一定位,确立了贵州扶贫开发的中心地位,使贵州扶贫开发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几年,我们将立足这一定位,在“一个主基调”、“两大主战略”、“三化同步”和“五个载体”(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东西协作和对口帮扶)的大背景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以强基础、扶产业、提素质、保民生、创机制、探路子为着力点,在重点区域、重大民生事项、重点工程上实现重大突破,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
《当代贵州》:“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叶韬:我们将力争在今年内,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完成扶贫生态移民 10万人,50个重点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6%,4个重点县76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培训20万农村贫困人口,完成100个乡800个村整乡(村)推进任务。
到2015年,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减贫摘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平均指标达到2010年省内先进地区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到2018年,全面实现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34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根本扭转,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围绕这些目标,我们将着力于破解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构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体系,发展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大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社会化大扶贫新格局。
《当代贵州》:省扶贫办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构建这一扶贫新格局?
叶韬:首先,我们将探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把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把“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作为根本目标,重点实施“3个15万”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
在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上,按照“接产业、建园区、转劳力、促增收”思路,大力支持对贫困人口带动力强的实体经济发展,增加县域经济总量,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和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加快“脱贫摘帽”的步伐。
在产业化扶贫上,大力推广“毕节试验”、“威宁实践”、“晴隆模式”、“长顺做法”、“印江经验”等,不断探索贵州扶贫开发新途径、新方式。
在创新融资体系上,依托组织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社会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四台一会”的融资运作模式,加快组建扶贫投融资公司,开展投融资扶贫试点。
同时,探索构建大扶贫格局的新路子,推进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四城市对口帮扶和23家中直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深化帮扶内涵,拓展帮扶领域,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责任编辑/赵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