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精神高地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2012-10-23何光渝
文Ⅰ 何光渝
构建精神高地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文Ⅰ 何光渝
“精神高地”,是一种引领、标尺和示范。“精神高地”的构建,与其说它是一种“建设”,更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一个“铸魂”的过程,铸造灵魂的过程。
编者按:贵州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不仅要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更要打造精神文化的软实力。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提出,要改变贵州“经济洼地”的面貌,必须首先构筑贵州人民的“精神高地”。为积极响应省委号召,贵州省委宣传部、当代贵州杂志社、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联合举办了“构筑贵州历史性跨越的精神高地”研讨会,邀请各方学者、专家共同探讨贵州精神高地的建设问题。自本期起,专家发言将陆续刊载,敬请关注。
作家、省文联原副主席何光渝。(本刊记者 张 丽/摄)
所谓“精神高地”,其实就是对“精神”的作用、力量和重要性的一种形象比喻。它并不是一个需要过度阐释的新概念。它就是一种引领,一种标尺,一种示范。省委提出“构建精神高地”,是为了使我们贵州走出“经济洼地”,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是现实的目标。如果说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群人的精神状态,那么,我认为“精神高地”的构建,与其说它是一种“建设”,更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一个“铸魂”的过程,铸造灵魂的过程。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就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是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这显然是偏颇的,甚至会让人误读、曲解。我们要深入思考:作为一个省的战略,构建“精神高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以为,毫无疑义,它应该与马克思讲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联系起来。
构筑“精神高地”与走出“经济洼地”的关系是什么?我认为,走出“经济洼地”是现实的目标和需要;而构建“精神高地”则应放在长时段的历史中去考量、谋划。构建“精神高地”,当然有助于走出“经济洼地”,但这决不是构建“精神高地”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还要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使我们贵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很大的改观和提升,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它需要什么环境和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精辟论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何况,我们党早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那是党的目标,也应该是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精神高地”的目标。所以,我希望在对此作种种解读时,不要那样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那样功利和“现实”,而要有高一点的理想和信念——让贵州人在这样一个走出“经济洼地”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有所进步。当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要“心向往之”,如果没有这样的心,就不可能去做这样的事。如能有这样的心,或许可以避免出现在文化建设上常见的只看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弊病——因为结果是政绩,考核政绩要看的只是结果。
如何构筑贵州“精神高地”?我希望首先要构筑贵州媒体的“精神高地”。现在的媒体很强势,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在各种媒体、包括“新媒体”的宣传中,正效应是主流,但是,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混乱的现象和问题,却也是可以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如果媒体的“精神”缺少“高地”意识,贵州“精神高地”的构建恐怕就要大打折扣。如果它们先有了一定的精神高度,向大众宣传“精神高地”时,才可能多一点说服力和号召力。其次,贵州的“精神高地”,恐怕主要还是要依靠贵州人来构建。现在到处在说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我们贵州人对自己的文化自信、自觉了吗?我看还差得比较远,尤其是“文化自信”。不加分辨、人云亦云方面的实例和问题有很多。
所以,构建贵州“精神高地”,不应该是时髦一时的口号,而应该贯穿于我们经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不能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不能以为今天我们“不差钱”了,所以凡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谁都知道,“素质”、“精神”、“自信”之类的问题,是用钱也未必就能解决得了的,所以那一定就是很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孟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