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新品种忻糯30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2-10-22智建奇马淑文贾志森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糯玉米父本山西省

智建奇 ,马淑文 ,郑 娟 ,贾志森 ,郑 义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00)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传入我国已超过了400 a。由于我国复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蜡质玉米类型——糯玉米[1],它是唯一一种起源于我国的玉米类型[2]。糯玉米胚乳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玉米高3%~6%,赖氨酸、色氨酸等氨基酸含量均较高[3]。糯玉米淀粉在淀粉水解酶的作用下消化率可达85%,而普通玉米淀粉的消化率仅为69%[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玉米的需求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4]。糯玉米作为一种新型食品,以其适口性好、风味独特、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而倍受消费者青睐[5]。其食用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20%以上[6]。且糯玉米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多种氨基酸,特别是有机硒的含量是普通玉米的5~10倍[7]。我国的糯玉米主要作为鲜食利用[2]。

近年来,我国糯质玉米淀粉加工、膨化休闲食品等各种加工业对糯玉米干籽粒的需求不断增加[8]。为实现山西省著名玉米专家赵克明先生提出的“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附加值的提高,创造出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9]这一目标。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确立育种目标,选育自交系,组配杂交种,于2002年组配选育出高产粒用兼鲜食糯玉米品种忻3001,2008年通过山西省审定,命名为忻糯301(审定编号:晋审玉2008021),其适宜在山西省中北部早熟、特早熟区春播种植。

1 品种来源

母本N301是用外引鲁糯1号糯玉米杂交种,经连续自交7代选育而成。父本N401是用从云南农业科学院引入的早熟农家种黄糯包谷,经连续自交7代选育而成。2002年对母本N301和父本N401进行杂交,2003—2007年经产量鉴定、品种比较试验、直接生产试验和布点试验等选育而成忻糯301。

2 特征特性

2.1 忻糯301特征特性

忻糯301忻州春播生育期(出苗至成熟)为110 d,幼苗叶绿色,芽鞘浅紫色,叶缘浅紫色,第1叶卵圆形。成株株型半紧凑,叶色深绿,株高190~240 cm,穗位 70~95 cm,茎粗 2.6 cm,叶片较宽厚,主茎叶片数20片,雄穗发达,分支数7~12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松紧适中,秃尖短,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0~23 cm,穗粗5.0 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8粒,出籽率83.6%,穗轴白色,轴粗3.3 cm,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千粒质量约340 g。该品种茎秆坚硬,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产量水平高。

2.2 母本N301特征特性

母本N301忻州春播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15 d,幼苗叶绿色,芽鞘浅紫色,叶缘浅紫色,第1叶卵圆形。成株株型半紧凑,叶色深绿,株高170 cm,穗位70 cm,茎粗2.4 cm,叶片宽,上部叶片较长,主茎叶片数20片,雄穗中等发达,分支数7~9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松紧适中,秃尖短,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 cm,穗粗4.0 cm,穗行数12行,行粒数34粒,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糯质、硬粒型,千粒质量280 g左右。抗病虫性、抗倒伏性好。

2.3 父本N401特征特性

父本N401忻州春播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08 d,幼苗叶绿色,芽鞘浅紫色,叶缘绿色,第1叶卵圆形。成株株型半紧凑,叶色绿,株高165cm,穗位50 cm,茎粗2.3 cm,主茎叶片数19片,雄穗中等发达,分支数6~9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松紧适中,秃尖短,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5 cm,穗粗5.0 cm,穗行数16行,行粒数28粒,穗轴白色,轴粗3.5 cm,籽粒黄色、糯质,有红血丝,半硬粒型,千粒质量313 g左右。该品种茎秆坚硬,抗倒性强,抗主要病虫害,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产量水平高。

3 选育过程

忻糯301于2002年开始组配,2003年进行产量鉴定,2004年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表现优良,增产幅度大。2005—2007年参加了山西省粒用糯玉米直接生产试验,通过田间考察,增产显著,综合表现优良。2005—2007年还在山西省内各地进行了布点试验示范。忻糯301选育系谱如图1所示。

4 抗病性和品质

4.1 抗病性

2005—2007年,经山西省种子管理站委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表1),忻糯301抗穗腐病和矮花叶病,中抗青枯病,感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粗缩病。忻糯301果穗苞叶稍长,可抵御金龟子的侵害,并抗红蜘蛛。

4.2 品质分析结果

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忻糯301的粗淀粉含量(干基)为72.69%,其中,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的1.771%,支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的98.43%,糯性强。

表1 忻糯301抗病性鉴定结果

5 产量结果

5.1 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内试验情况

2003年参加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内产量鉴定,平均产量9 765 kg/hm2,比对照烟单14增产12.9%,比垦黏1号增产25.3%。2004年参加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内品比试验,平均产量9 570 kg/hm2,比对照烟单14增产9.8%,比垦黏1号增产23.5%。

5.2 直接生产试验

2005—2007年参加山西省特早熟区粒用糯玉米直接生产试验,2005年忻糯301平均产量9 705 kg/hm2,比对照烟单14增产7.5%;2006年平均产量10 567.5 kg/hm2,比对照烟单14增产7.8%,比对照垦黏1号增产19%;2007年平均产量8 661 kg/hm2,比对照忻黄单78增产1.3%,比对照垦黏1号增产17.2%。3 a平均公顷产量为9 694 kg,比对照(烟单14、忻黄单78)增产5.0%,比垦黏1号增产18.1%,综合抗性好。

5.3 山西省内示范情况

2005年忻糯301在山阴县示范0.13 hm2,平均公顷产量为8 640 kg,比对照烟单14增产8.7%,比垦黏1号增产18.3%。2006年在五寨前所村示范0.67 hm2,平均公顷产量9 780 kg,比对照烟单14增产3.5%,比垦黏1号增产16.7%。2007年在五寨县前所、五家窑等乡镇示范超过10 hm2,平均公顷产量7 860 kg,比垦黏1号增产13.8%。2008—2011年在山西累计推广1万hm2,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6 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6.1 栽培技术

忻糯301春播公顷留苗4.5万~5.25万株。为防串粉,保证品质,应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10](要求与普通玉米隔离300 m,错期播种也可[11])。一般施硝酸磷肥300~600 kg/hm2,在玉米拔节前追施雌穗分化肥150 kg/hm2尿素,大喇叭口期追施攻穗肥300 kg/hm2尿素,并重视大喇叭口期的水肥管理,预防卡脖旱发生。种子用专用包衣剂包衣,防止地下害虫和丝黑穗病发生,在灌浆后期要注意雨后排涝,预防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如果作为鲜食采收,一般在玉米雌穗吐丝21~25 d采收。

6.2 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属早熟类型,抗病性较好,丰产优质,适宜山西省春播早熟、五寨等特早熟偏晚区及同类地区种植,注意不要在玉米粗缩病高发区种植。

6.3 制种技术要点

该品种制种需在水地进行,首先选好隔离区。公顷留苗6.75万株,父母本行比按1∶(4~5)种植,父本适当加大密度。花期调节:随母本同时播种1期父本,父本播种量为1/3,隔5 d播种第2期父本,播种量为2/3。苗期、抽雄前去杂去劣。带1~2片叶去雄,授粉结束后,割除父本。其制种产量较高,一般公顷制种产量可达4 500 kg以上。

[1]秦泰辰,邓德祥,卞云龙,等.糯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效应和利用[J].玉米科学,2002,10(1):6-9.

[2]贾志森,郑联寿,霍丽萍,等.糯质玉米籽粒食用加工技术[J].玉米科学,2002,10(3):93-94.

[3]孙建军,铁双贵,齐建双,等.郑白糯918不同种植密度效应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7):35-36.

[4]陈永欣,翟广谦.甜糯玉米采收与保鲜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4):87-91.

[5]莫武平.广西鲜食糯玉米育种现状及分析 [J].广西农业科学,2011(3):174,186.

[6]彭泽斌,田志国.我国糯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玉米科学,2004,12(3):116-118.

[7]陈思远.糯玉米无公害栽培要点 [J].吉林蔬菜,2011(5):47-48.

[8]杨引福,谢恩魁,张仁和,等.糯玉米新品种陕白糯11号的选育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12(8):184-187.

[9]赵克明.对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J].山西农业科学,2004,32(1):9-12.

[10]段宜英,陈永欣.鲜糯2号白糯玉米的栽培及保鲜加工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3):46-47.

[11]赵怀生,王美霞,王创云.菜用玉米新品种腾糯1号的选育及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2):22-23.

猜你喜欢

糯玉米父本山西省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浅论糯玉米苗期田间管理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籼粳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机插机收技术初探
黑糯玉米果冻的加工工艺研究
黑糯玉米新品种‘华耘黑糯501’的选育
茶树新品种“湘波绿2号”父本的SSR标记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