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研创新开启微博新模式
2012-10-22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彭小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彭小波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平台。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微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2011年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铁追尾事件发生后,微博第一时间就爆出此消息并迅速走红网络。海地大地震发生之后,由于通信大面积中断,微博充当了第一时间让世界了解海地境况的载体,人们借助于微博和受难者共同面对,这正是微博温暖人心的所在之处。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新媒体,以其革命性的“在场主义”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世界也从“平”迅速趋向于更为纵深的开放性和更为个性的多元化。同时,社会信用体系在微博“碎片化”空间中被回归和重塑,显现出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
微博的迅速蔓延印证了“微动力、广天地”的预言。进入互联网Web2.0时代,特别是到了社会化媒体营销阶段,信息的发布增加了双向交流的形式,发布者和阅读者可以互换位置进行互动。随着各种方便、快捷的互动工具的诞生和升级,信息的价值也将发生变化。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从事预研创新的“龙头”单位,有着浓厚的创新意识,率先选择借助官方微博的平台来展示预研创新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2011年9月,研发中心官方微博——“航天创新”在新浪网落户并正式开通运行。
一、创建“微”窗口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外界心中一直存在神秘感,如何将航天精神及文化理念进行传承和宣贯,让更多的人走近和了解中国航天,这一想法贯穿建立企业微博的始终。企业官方微博对内将宣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文文化思维,以增强员工自豪感、责任感和文化凝聚力,同时承担着记录企业发展历程的使命;对外将肩负树立企业形象、提升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时代任务。
为使文化建设真正“落地”,扩大研发中心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快捷沟通的“绿色通道”,营造“和谐航天、快乐工作”的工作氛围,研发中心勇于在这场信息浪潮中激情“试水”,开通了“航天创新”官方微博。作为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预研创新的“微”窗口,“航天创新”根据职能定位,以航天动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招贤纳才、管理者说、员工论坛六大板块,为研发中心的发展提供支持。
航天动态——发布或跟踪国内外重大航天活动及热点问题。
创新管理——进行优秀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交流学习和讨论,发布研发中心管理方面的创新举措等。
创新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理念的宣贯,发布体现创新文化精神的案例和创新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进展等。
招贤纳才——包括应届毕业生招聘和成熟人才招聘两项,发布招聘信息、培训信息和优秀创新人才的宣传与即时互动。
管理者说——管理者对航天创新的一些实践感悟,以及想对研发中心员工说的话。
员工论坛——发起话题讨论,员工在微博或博客中对研发中心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建言献策。
在微博平台上,信息的公开化程度很高。因此,研发中心在信息开放的同时,还制定了《研发中心官方微博管理运行工作保密规定》,以“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为工作原则,确保各类信息资源安全有效传播。此外,在前期“航天创新”微博策划方案的基础上,成立微博维护工作小组,由发展战略研究室负责“航天创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履行信息收集、发布、转发以及信息回复、反馈等职责,保障“航天创新”微博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
目前,随着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航天创新”又新增设了“领导者”和“员工”两个子级微博,关注“航天创新”的“粉丝”也可以通过链接了解到他们的微博动态。透过这一扇“微”窗口,研发中心已经蓄势待发,以更加创新的理念和开放的胸怀与外界对话。
二、“微”窗口的实践
“航天创新”微博旨在鼓励并培养员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组织机构内建立一种比传统沟通体系拥有更多信任感的沟通平台。同时利用这一平台与广大网友进行沟通交流,展现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预研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宣扬和营造航天创新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以下四点:
透明度和价值观——不断提醒我们是谁,为什么加入研发中心;
重塑现实——通过微博鼓励自己寻找更为积极的方式,以参与到现实中来;
帮助别人——做能对别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事情;
学会感恩——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小事情。
1.“微招聘”平台的搭建
“航天创新”官方微博的开通正值校园招聘工作开展之时,为此,“航天创新”将目光聚焦到“招贤纳才”板块,搭建了“微招聘”平台。在与求职者沟通和对话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和情感纽带,也为企业借助“微招聘”平台向公众宣贯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人才价值观创造了机会。为确保招聘效果,“微招聘”平台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发布招聘职位信息。
二是吸引“粉丝”的关注。通过上传研发中心趣味运动会、体育比赛、新员工军训等各类文娱活动的图片和视频来展现研发团队年轻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是搭建研发招聘“直通车”。通过链接的方式公开查找研发中心的招聘邮箱、网络在线申请地址以及招聘简章等信息,方便求职者投递简历;同时,“微招聘”还将实时跟踪招聘进程,以便应聘者即时掌握招聘动态。此外,根据求职者的不同个性进行“私信”交流,更容易拉近双方距离,了解求职者的真实需求。
通过用微博辅助员工招聘,仅仅数日就接收到2000余份来自网络在线申请的简历;招聘期间,在线答疑200多人次;在专场招聘会现场,越来越多的人提到是在“航天创新”微博上获取的招聘信息。
除了基本的薪酬待遇外,求职者更多关注的可能是企业文化、职业发展空间和能力培养机会等,而这些关注点都可以通过官方微博的“微招聘”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和互动选择。
2.领导和员工之间“微”距沟通
微博是个新生事物,作为团队的带头人,研发中心领导带头尝试。目前,研发中心领导的个人微博在官方微博上均有链接。员工可以随时任意点击领导的微博与领导实现“点对点”对话;也可以通过“私信”及时向领导反映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便领导即时答复或解决员工的难题。
研发中心基层研究室的主任也尝试加入了“员工群”,随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协调解决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三、“微”设想
研发中心选择借助“航天创新”官方微博的平台来展示预研创新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是一次前瞻性的探索实践。笔者提出几点设想,以期将“航天创新”官方微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建立“信息生态树”
“生态树”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和图片、视频链接,也可以联通线下会议,与所有产生信息及加快传播的平台或工具进行“交会对接”。它是树状的扩展,说得更准确一些,是“网对网”的通达。
通过官方微博这样一种公共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企业需要建立一颗“信息生态树”,以小博大,利用小微博获取大资源,将有效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企业自己的“生态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可以使资源互通有无,随着资源“蓄水池”的不断注满,将给企业带来一种良性的互动,为企业主体建立一种“多赢”的利益模式。
2.营造微博“小镇文化”
在微博上,当你的“粉丝”人数和你关注的人数分别达到上千以后,就有了一种“小镇”的感觉。因为彼此之间具有某种文化认同,所以这种文化就会成为“小镇文化”。
“航天创新”官方微博自9月份开通以来,“粉丝”人数已超过1990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的一个“小镇”,文化的融合十分重要。当一群有着共同愿景及文化趋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时,他们所谈论、所聚焦的关注点都将趋于一致,也将更容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微博虽然是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为大家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但同时也是一个私密的“电台”,能为信息的上情下达或下情上传创造一个私密的空间,既尊重了隐私,又增进了沟通。
3.全方位建设“微”团队
现阶段,研发中心“航天创新”官方微博在团队建设、文化宣贯、信息传递以及招聘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已开设的六大板块为研发中心预研创新工作的开展开创了新思路。
今后,在板块的内容和设置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可加入各种创新的元素,关注“粉丝”所关注的热点、亮点,将研发中心预研创新领域发生的大事、新鲜事通过管理者、员工的视角全方位展现出来,同时通过微博的“评论”与“转发”功能来听取外界的不同声音,从中汲取宝贵财富。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研发中心另辟蹊径,以“航天创新”之名向外界打开了一扇“微”窗口,是创新管理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也为转型期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借鉴。研发中心更期盼微博能够给组织带来创新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交流平台,像微博在这个时代开端所具备的爆发性增长那样的动人力量一样,促进研发中心创新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