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拖”几多“愁”

2012-10-20邓凌原

民生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诀窍拖拉季羡林

□ 邓凌原

一“拖”几多“愁”

□ 邓凌原

“五一”假期刚过,网友“我是小缠”就在新浪微博上感叹:三天假就这么过了,我假惺惺带回家准备写的东西都没拿出来动过一个字!还是明天上了班再做吧!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司空见惯:看着工作就烦,能拖一秒是一秒;总觉得自己很忙,但又没有忙到不可开交;每几分钟就会刷新一下网页,心里虽很焦虑,但还是想“再等等,就一下下”;案头上摆着未完成的工作,但不到最后一刻就是不愿意开始工作,直到最后实在捱不过了,便挑灯夜战,草草收场……一切就像罗大佑在那首《童年》的歌曲中唱的那样:“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

这样的工作状态,就是传说中的拖延症。这群人还被赠予一个生动的名字——“拖拉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2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8%的人坦言自己患上了拖延症。其中,14.0%的人感觉自己的拖延行为“非常明显”,41.5%的人“比较明显”。

名人也“拖拉”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意思是“将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该词在1542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有了“拖延症俱乐部”,成员主要是律师、作家、记者之类,俱乐部里有一个经典笑话:80%的律师死后是没有遗嘱的,因为他们拖拉了一辈子!

拖延症古已有之,并且是一种全球性的“通病”。拥有画家、音乐家、哲学家、发明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等一长串头衔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就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据说,在他的拖延下,众所周知的《蒙娜丽莎》画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画了三年……最终达·芬奇传世画作不超过20幅,并且其中有五六幅到他去世时还压在手里没能交付。

达·芬奇本人亦为此苦恼。在其恶疾缠身,行将过世之际,他曾经痛心疾首、满怀悔恨地发问道:“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这种挫败与沮丧的感觉,与我们当今饱受拖延困扰的“拖拉机们”所体验到的别无二致。

网上曾流行过这样一篇文章:《原来胡适和季羡林年轻的时候也很堕落》,文章中记载的是季羡林和胡适的几篇日记。

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这样写道:4日:这几天来,一方面因为功课太多,实在还是因为自己太懒,Helderlin的诗一直没读,这使我难过,为什么自己不能督促自己呢?

5日:今天又犯了老毛病,眼对着书,但是却看不进去,原因我自己明白:因为近几天来又觉到没有功课压脑袋了。我看哪一天能把这毛病改掉了呢?

27日: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相比之下,胡适的留学日记更是让人笑不可抑,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尽管胡适的日记后来被人考证是后人杜撰的,但胡适一生酷爱打牌,却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于是,一些“拖拉机”们纷纷在网上吐槽:“名人都不能免俗,何况我们呢?”

古人少“拖拉”

事实上,为了战胜“拖拉”,一些名人们纷纷想出了别开生面的办法。据说,维克多·雨果会赤身裸体地写作,让他的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来,这样,在该写作的时候他就无法外出了;生活全无条理的贝多芬则通过记事本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和创作。

在搜集国外名人身患拖延症的有力证据时,笔者发现:翻遍历史,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鲜有拖延的恶习。

且论流传于世的数量众多的劝学诗,无一不是在奉劝人们珍惜青春时期的大好时光,凡事不可拖延,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明代吴门派代表画家文徵明的次子文嘉的《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这两首诗歌直指拖延症,常常被现代拖延症患者引为座右铭,成为“战拖者”的制胜法宝。

以儒家思想为毕生精神支柱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奉行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念。不管世事变迁,身世飘零,“修身”始终是他们做人的基本追求,这其中自然包括通过坚强的意志力战胜拖延症的困扰。

关于这一点,多少可以从古人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来:孔子“一日而三省吾身”,其中就包括对自身学业的日常反省和检查;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个懒觉,就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若是孔门弟子中有拖延症这样的恶习,想必会被孔子逐出师门吧。

让现代人痛心疾首、难以治愈的拖延症,早在萌芽阶段就被古人通过自我“修身”而“化解于无形”了。

战胜拖延症

就在拖延症逐渐成为电子信息时代的一大“流行病”的同时,一个命名为“我们都是拖延症”的网站小组在豆瓣网上悄然成立。在这里,74000多名组员一起抱团“战拖”,他们纷纷阅读研究拖延症的相关书籍,分享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对病症的抱怨和组员彼此间的鼓励来战胜拖延症的折磨。与此同时,“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还精心翻译了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根据心理咨询和治疗经历完成的著作《终结拖延症》。

尽管有人将拖延症看作是不治之症,认为其堪比癌症。但事实并非如此,常有网友在豆瓣或天涯分享自己成功“站拖”的经历,看来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才是战胜拖延症的诀窍所在。

诀窍一:分类处理,主次分明。事情有先后紧急、主次快慢之分。拖延症患者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书桌上放一块小白板或一张纸,把需要做的事情按步骤写在上面,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最醒目的位置,以此类推,达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诀窍二:强迫自己,立即行动。该做的事情永远都在那儿等着,逃是逃不掉的。既然早晚都得做,为什么不把这些该做的事情想象成自己喜欢的事,好好完成呢?

诀窍三:消除干扰,全心投入。关掉QQ,关掉音乐,关掉电视……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意地去做事情。雨果可以通过赤裸裸地写作来避免自己外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够呢?

诀窍四:自我奖励,互相监督。完成一次工作,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或玩一次游戏。此外,让身边的朋友、亲人也参与到“战拖”的行动中来,互相监督。

□ 编辑 张子琦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诀窍拖拉季羡林
果树夏剪有诀窍
我的书斋
听雨
绿豆汤有诀窍 解毒消暑重在“皮”
“放牧+补饲”春季种羊饲养有诀窍
你是“拖拉王”吗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怎样才能不拖拉
自我管理让拖拉变高效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