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Flash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六大原则
——以“跨文化交际”课件为例
2012-10-18郑小军
张 霞,郑小军
(广西师范学院 教育技术系,广西 南宁 530023)
例谈Flash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六大原则
——以“跨文化交际”课件为例
张 霞,郑小军
(广西师范学院 教育技术系,广西 南宁 530023)
以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课件“跨文化交际”为例,从心理学角度总结了Flash课件开发的六大原则,即设计阶段主要遵循统一性原则、模块化原则、文本图示化—图片动态化原则及放大有效区域原则,制作阶段主要遵循分散—聚合原则和“登门槛”原则。
Flash课件;心理学;课件设计;课件制作;原则;“跨文化交际”
目前,Flash课件已被广泛用于高校教学,而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Flash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以笔者与英语专业教师合作开发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课件“跨文化交际”为例,从心理学的角度总结和讨论Flash课件设计与制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课件设计原则
1.统一性原则
格式塔理论认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1]因此,为方便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把握整门课程,课件必须简化画面,使画面和谐统一,即课件设计必须遵循统一性原则,包括色彩统一、界面统一和导航统一。
(1)色彩统一
从视觉心理学来说,蓝色象征天空、海洋和信念,给人以清爽、开朗和理智的抽象联想;而白色代表贞洁和光明,给人以洁净、明朗、清晰和简洁的抽象联想。[2]鉴于课件的内容是跨文化交际,选用代表天空、海洋的蓝色为主色调,可以使人产生广阔的联想,无形中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字主题。白色则作为辅色用来调整课件的视觉感和艺术感。
(2)界面统一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一些单个的图形倾向于被知觉为一个聚集在一起的整体。从知觉整体性的接近率、相似率等原则中可以看出,当一个整体中的各部分接近或相似时,学习者更容易从各部分中把握规律,从而掌握整体。[3]基于知觉的整体性,在课件的统一性原则中,最重要的是界面的统一。如果没有统一风格的界面,而是一个单元一种界面,则学习者的视觉将会因应付过多的界面而疲惫;同时,学习者也会因不同界面的影响而难以把握课程的总体思想。“跨文化交际”课件除了采用统一的蓝白主色调外,主界面及各单元的首页等都设计了统一的界面,如图1所示。(
3)导航统一
主导航:根据注意规律,当人眼第一次接触某个物体时,它一般会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扫视。鉴于此,各单元主导航被安放在各界面的上方,从左到右占满整个界面的宽度,如图2所示。
拓展导航:“视觉心理学组合规律中的和谐是指几种元素在一起时,给人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没有冲突、协调的关系。只有几种元素具有共通性和融合性时才称为和谐。”[2]为使画面和谐,拓展导航被安放在版头的背景图片中,水晶球型按钮的蓝色与版头的蓝天相融相通,既凸显了按钮的晶莹剔透,又体现了天空的湛蓝纯净。而根据律动原理,波浪的型式能表达跃动,因此,将球型按钮按波浪型排列,并安放在版头的右下方(与文字位置相对),既能使导航产生跃动的效果,又能使版头达到平衡,如图3所示。
伸缩导航:为方便学习者随意跳转到各单元首页,并保持整个课件的美感,各单元首页的右侧安放了一列垂直玻璃球型的伸缩导航——只有当鼠标滑过玻璃球型按钮时,单元的跳转按钮才从右边伸出来。
2.模块化原则
“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作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其知觉研究主要涉及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时,就是模式识别。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信息表征的形式要选取恰当的模式,学生才能对信息进行更好的加工。”[4]“跨文化交际”课件在组织结构上遵循模块化设计原则,合理地将教学内容按不同维度进行归类和安排,并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点—点、点—面、面—面的形式来建构整个课件的架构,使得每个知识点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处于一个链锁式或网络式的整体结构之中,便于学习者充分发挥结构优势效应来学习。[4]这种模块化设计体现在整体上的模块化设计和各模块中的再模块化设计。整个课件由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模块搭建而成。
(1)整体上的模块化设计
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者总是习惯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的规律进行学习。“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充分提高,学习策略迁移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也得以加强。” 学生开始自定步调,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并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类似语文的“总—分—总”结构)进行学习,因为“先把握课程大方向,再细究局部”能使他们迅速掌握一门课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课件从整体上采用模块化和分层组织原则,如图4所示。
(2)各模块中的再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思想不仅可以用在课件整体框架的设计上,还可以具体用在各栏目内部的设计上。可以说一个栏目的目录或是导航就是一个模块,而它们内部又含有许许多多的内容模块,内容模块中还具体细分子模块。例如,在 Unit2的“Contents”模块中,包含了“Whatiscultural”和“Elementsofcommunication”两大内容模块,而两大模块又细分了多个子模块。课件的其他栏目均是如此分块,使学习者获得清晰的学习思路和途径。
3.文本图示化——图片动态化原则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它反映主体的注意品质,在客观上受注意对象的属性影响。如果对象的表现形式丰富灵活、具有动感且引人入胜,那么注意保持在该对象上的时间就会持久;相反,如果对象的表现形式单一、乏味,注意稳定性肯定不好。”[5]注意的稳定性给课件设计的启示就是要以丰富动感的表现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图不如动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跨文化交际”课件中,起初仅以文字形式在“Furtherdevelopment”栏目的“Movies”模块中列出7部电影,但之后发觉文字过多易使学习者厌烦,因此改用图片形式呈现电影目录。另外,在各单元的首页,还将图片以跑马灯的动画形式来展现,以此增强课件的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放大有效区域原则
(1)放大视觉的有效区域:根据人类的视觉规律,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占的区域越大、排列得越有规律时,则越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要注意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即阻止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5]因此,要想学习者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学习区域,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扩大课件中安放学习内容的有效区域,而尽量把除学习内容外的无效区域缩小。例如,在最初的版面设计时,导航因垂直放在左侧而占用了过多的内容区域,内容呈现区域一小,视觉上就会给人以压抑、狭窄和拥满之感。改版时,则有意扩大了内容的有效区域。
(2)放大听觉的有效区域:另外,在课件设计时,除了设计好视觉上的有效区域,还得合理安排听觉上的“有效区域”。“注意选择功能中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个体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注意两件事情,除非两者的信息含量少,或者呈现的速度很慢;即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个通道传来的信息。”[3]因此,课件中无需插入背景音乐,因为当视觉与听觉两个通道同时有信息流入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如果在播放某段听力时,有其相对应的文字出现,那两个通道将相互促进,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因而听觉上的“有效区域”就是指那些能促进视觉学习的听力部分;不能促进视觉学习且干扰学习者注意力的听力部分则为听觉上的“无效区域”。例如,在“Further development”栏目的“Listening”模块中,既插入了可随停随放的听力录音,又插入了可随时滚动浏览的文本材料,通过双通道来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课件制作原则
课件设计完成后,我们使用AdobeFlashCS5.0、AdobeCaptivate4.0和PowerPoint2010等软件,依据以下原则完成课件制作。
1.分散—聚合原则
简言之,分散—聚合原则就是分工—合作。而对这一原则起指导作用的是“人才团体心理学”中的“人才团体的正心理效应”。“所谓人才团体的正心理效应,是指人才团体的结构合理、心理相容、配合默契,最大程度地提高团体的活动效率。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互补、互励和互助。”[5]这一思想体现在Flash课件制作中,就是分散—聚合原则。
(1)互补效应:人才的互补效应是指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各具不同的才能,能分别完成一项任务中不同类型的工作,而且他们共同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他们每人单独创作的价值总和。在制作“跨文化交际”课件时,课程老师主要负责收集和组织教学内容;一位技术人员利用 完成“cise”习题模块。笔者负责课件的整体设计和制作,使用的软件包括Flash、PowerPoint和Photoshop。当各成员使用不同的软件完成各自的工作后,由笔者通过Flash软件进行整合,形成最终的课件。
“跨文化交际”课件采用了“积件”思想,即一个模块的内容制作在一个文件里,有多少个模块就有多少个源文件,生成的就是与源文件对应个数的swf子课件,最后通过Flash的外部调用将这些不同模块的swf子课件整合到主课件。基于这种“积件”思想,大课件的制作可以依据互补效应和模块划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如果要对课件进行修改,只要各自改好所负责的模块 (子课件)即可。
(2)互励和互助效应:互励效应就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互相鼓励和影响,以促进工作的完成;而互助效应则是指在团队成员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其他成员尽全力提供帮助,以期解决团队所遇到的任何困难,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2.“登门槛”原则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6]“跨文化交际”课件的开发实践表明,将“登门槛效应”应用在课件制作中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这种原则体现在软件的选择上。对于一些从来没制作过大型课件的人来说,在首次制作时,他们会趋向于选择软件的较低版本,待熟悉该软件,并能用它的低版本做出成品之后,他们才会使用该软件的较高版本。因为低版本软件给人的感觉是较易上手且成熟耐用,在掌握了低版本软件之后,他们才会产生继续探索和向高处发展的信心,也才会逐级登上较高的门槛。在制作“跨文化交际”课件时,我们先是使用MacromediaFlash8.0制作一个单元的课件,随后才选用较高版本的AdobeFlash CS5.0来制作整门课程的课件。
其次,这种原则还体现在课件制作的工作量上。“‘登门槛’效应认为,如果一开始就向他人提出较多较高的要求,往往无法实现,但如果先设‘低门槛’逐步‘登高’,对方则比较容易接受,这反映的正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6]因此,不应该一开始就将整门课程的制作任务一次性全部分派给制作者,这样会使他们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要求太高,自己无法完成。由此,在课件制作时,制作者可以先把整门课程看作一个整体目标,然后再把它按内容分成n块。在制作“跨文化交际”课件时,我们先制作片头动画,然后依次制作各单元的子课件,最后再通过调用进行整合。任务难度逐级递增,制作者逐个跨过“门槛”完成“登高”。
三、结束语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Flash课件为例,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觉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讨论了课件设计的统一性原则、模块化原则、文本图示化—图片动态化原则和放大有效区域原则。基于人才团体心理学和“登门槛”效应,讨论了课件制作的分散—聚合原则和“登门槛”原则。需要说明的是,在“跨文化交际”Flash课件开发过程中,还遵循了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提出的多媒体设计七个原则,即多媒体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一致性原则和个体差异原则。[7]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展开讨论。笔者的开发实践表明,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理论能提升Flash课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1]季瑞芳.教育网站中Flash动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2]视觉心理学[D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458fd5db50e2524de5187e97.html?from =rec&pos=0&weight=46&lastweight=10&count=5[2010-12-29].
[3]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徐方亮.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7(8):51-52.
[5]朱永新.合作学习与团体心理学[EB/OL].http://www.zbchxl.com/?thread-83-1.html[2011-12-29].
[6]心理学登门槛效应[D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96fa08160b4e767f5acfceb2.html[2010-12-29]
[7](美)理查德.E.迈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编辑:金冉)
TP311.56
B
1673-8454(2012)09-00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