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羊倌到羊老板的“发家致富经”
2012-10-18杜晓明,任玮
从羊倌到羊老板的“发家致富经”
宁夏盐池县是全国266个牧区(县)之一,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天然草场植被培育了独一无二的特产“盐池滩羊”。为解决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的矛盾,盐池县探索出一条舍饲圈养之路。近年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滩羊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盐池县宏翔养殖园区,“羊老板”史俊讲起了他的致富历程。宏翔养殖园区现有羊棚1100座,养殖户105户378人,滩羊存栏7万只。去年,园区共出栏滩羊20万只,纯收入1400万元,年人均收入 3.7 万元。
史俊说,2008年建园初期,农民不愿进园,整个园区只有5户养殖户,多数棚圈空置。如今,羊棚成了抢手货,农民抢着进园。“为啥?因为有效益。”史俊算了一笔账:去年初,他花了50多万元翻建棚圈。到年底,存栏的2000只羊不减反增,出栏的3000多只羊平均每只售价1000元,实现销售收入近300万元,挣回好几个50万。
从小放羊的羊倌史俊现在是宏翔养殖园区的管委会主任。他说,以前养150只羊得3个人操心,现在舍饲圈养2000只羊只要4个人负责;过去“信天游”式的方法养羊“瘦了喂肥,肥了跑瘦”,100多只羊一年最多出栏10多只,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每斤羊肉23元左右,相比2002年翻了4倍多。
分散养殖、集中管理、统一防疫的规模化舍饲圈养模式让养殖户积累了经验,深谙“致富经”的羊老板一门儿心思扑在自家的羊棚上。今年宏翔养殖园区很多养殖户花大价钱改造、扩建棚舍,把敞篷的羊圈改成冬暖夏凉的瓦房。他们说,瓦房里养羊雨雪天也不怕损失,长得好,每只羊能多卖50元。
上世纪80至90年代,“事畜牧、尚畜牧、善畜牧”的盐池人几乎户户放牧,家家养羊。当时的盐池大草原“天上一片云,地下一片云”,最多时,全县有86万只滩羊在草原上啃食植被。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力发展使环境迅速恶化,草场逐渐裸露出斑驳的黄土、沙地,沙化面积逐年增加,人们被风沙撵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富足水土,举家搬迁。为了恢复生态,盐池县从2001年底起在全县封山禁牧。
从放牧到舍饲圈养,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羊倌们纷纷变成了羊老板,实现了他们“羊过千(元),牛过万(元)”的发家梦想,生态环境也逐步得到修复。
(文/杜晓明 任 玮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