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入世的中国商业更要“走出去”
2012-10-17黄海
黄海/文
(作者系商务部原部长助理)
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对开放国内商品流通业的态度都比较谨慎,而且在开放的时间和内容上都晚于制造业和其他一些产业。但中国,真可谓是“高分”入世。中国政府承诺,除烟草批发零售不对外开放、盐的批发不允许外资经营外,3年内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数量限制、股权限制和区域限制,5年内逐步取消对所有商品的经营限制。
相比较而言,韩国要求投资3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市场和大商店都要进行审批。农、渔、禽畜产品在批发市场上的批发业务不对外开放,不允许外商投资大型百货零售企业和购物中心,不允许外资经营能源产品,同时不允许外商投资综合贸易公司合作商店。波兰、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有这样的限制。印度是入世多年的国家,其入世之后始终只允许外资在零售企业只能占24%的股权,直到2011年11月开放后,才允许家乐福、沃尔玛这种企业达到51%的股份。
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做?绝不是所谓屈从于外国的压力,也不是头脑发热,还是有依据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服从谈判大局的需要。当时中国的入世谈判,就服务贸易而言,主要有三大瓶颈:金融保险、增值电信和分销服务。因为金融和保险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特别是刚刚经历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和保险如果开放程度掌握不好,国家的风险是很大的,所以金融保险感到开放起来有一定困难;增值电信主要考虑国外网络的接入,如果完全开放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分销当时成了焦点。要想入世,总得做点让步,这是谈判大局。
二是商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是外国让我们开放,而是我们确实需要开放。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商品已经开始丰富起来了,但我们的商业体系还比较落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商业体系的改革开放跟不上我国商品的丰富发展。
三是“商圈决定论”的科学分析。因为商业开放和工业开放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工业企业辐射半径可以说是无限的,一个外资在中国建一个工厂,商品可以销售到全市、全省、全国甚至于全世界。但是,商业企业则不一样了,因为商圈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几公里的范围,商店开得再好,哪怕是全世界最好的商店,也不可能跨越千山万水到你这儿买东西。所以,商业开放程度大一点,其风险是可控的。
产业发展 百姓受益
现在回过头看看当年的谈判策略到底对不对,到底是我们一厢情愿,还是符合客观实际,可以从两方面总结,一个通过实践开放,中国的流通产业大大发展,有了质的变化;再一个中国老百姓从中国商业对外开放中得到了实惠。
入世十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4.3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年均增长15.4%,保持了非常快的增长速度。目前,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基本建立;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兴起并快速发展。同时,我们的市场调控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商业企业利税、吸收就业、对经济的拉动都是非常突出的。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是坚持流通改革的成果,也是对外开放的结果。外资进入中国的流通领域,不但解决了投资的不足,最主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据商务部统计,到2011年1月,全国共设立外商投资零售企业2861家,如果按照业态分,百货店和超市占了利用外资的42%,专业零售店占41%左右,其他的大概占16.2%。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7万亿元,外资零售企业只占4.7%。当然,这个数据不是很严谨的,但总体来讲,不会超过8%左右。应该说,这个数据还是没有什么风险的。
入世初期有这么一些担忧:一是担心在华的外资商业企业大量进口国外商品,影响国产商品销售。再一个担忧是怕影响外企把大量人民币换成外汇,国际收支平衡。另外,也担心中国商业面临外国商业竞争毫无还手之力。现在看来,都没有这个必要了。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担心:一是外资商业市场份额过大,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二是外资商业形成市场垄断,损害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实践必将证明,这些风险一定也都是可控的。
当然,回顾十年历程,最大的意外是地方政府对于外资商业有着出乎意料的热情,最大的遗憾是《商业网点管理条例》至今尚未出台。
坚持开放 互利共赢
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几年,外资投资中国商业可能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大型超市领域竞争加剧,企业联合、重组、并购等现象将会发生;二是外资加快投资百货店的步伐,并加快进入大中城市的便利店领域;三是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进入我国,外资零售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扩大。
未来,中国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但是商业利用外资要加强针对性和选择性。现在已经不是只缺钱,而且一般业态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引进了,重点引进确实在世界上经营水平第一流的,这种店引来确实有竞争,反过来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学习借鉴的地方。
同时,我们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要支持国内商业企业跨国经营。当然,这绝对不是简单把国内商品带出去,实际上走出去的是一种商业模式。沃尔玛、家乐福来中国,不是把美国和法国的商品带过来,带来的是先进经营模式。我们企业走出去如果老想怎么带动商品出口,肯定是没有前途的。但如果我们的商业模式走出去,就需要问一下自己:我们的这种经营模式有没有竞争力?能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强调这点有助于我们提高商业的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商业不但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