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铭记一段黄埔情
2012-10-16黄德良
黄德良
提起黄埔军校,往往能勾起海峡两岸共同的回忆,想起烽火连天的岁月,激起人们内心的爱国热情。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平还与黄埔军校有过一段荣光缘呢!
桂平曾经办过黄埔军校
桂平座落在桂东南部的浔郁平原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桂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这里,曾经办过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从第七期起迁离广州黄埔。1927年1月,因为宁汉分裂,曾在南京、武汉两地开设学校;9月,宁汉合作,全部迁到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往成都,改名为中央军校,并在湘、赣、粤、桂和西北地区分别设立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分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几个分校都一再迁移。其中,第四分校于1937年12月迁到德庆;1938年2月,再迁到广西桂平。军校挂的门牌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第十四期七总队”。第七总队长为白兆琮,副总队长为萧昌运、欧阳杰。第十四期有学生1400人,编为两个学生营,分驻校内、城中及西山脚下的村庄。
仲夏,军校招收第十五期学生,桂平及各地的热血青年纷至沓来,踊跃报名应考。这一期共招学生1482人。
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将这批入伍的年轻人由老百姓转变成军人。学生们入伍后,每天出操上课,学习“典范令”,即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此外,还要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利用地形地物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学生们在走向野外训练场地与返回学校的路上,往往雄赳赳、气昂昂地放声高唱,一曲接一曲。歌声雄壮有力,此起彼伏,行人纷纷注目。
1938年9月下旬的一天,军校师生在野外训练结束后,回到公园的一棵大榕树下集中总结、讲评。突然,县城的东南方向,传来了嗡嗡的飞机声。日本的三组飞机直向桂平黄埔军校冲去。学生们立刻疏散和掩藏起来。敌机在军校的上空呼啸盘旋,狂轰滥炸,滚滚的浓烟笼罩了桂平城的半边天空。等到解除警报,回到学校,那里一片狼籍,到处是断砖,到处是残瓦。军校校舍被炸毁了,钟楼左侧两层也被炸毁了,仅留下中间和右侧部分,上校战术教官陈寿昌及因病不能参加训练的九位同学不幸遇难。
9月底,校本部命令将300名学生集中到湖南零陵工兵学校受训,其余师生随总队部迁往广西宜山。这些学生毕业后,全部投入到烽火漫天的抗日战争中!
寻访桂平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第四分校迁移到桂平后,当地人们都习惯性地称之为“桂平黄埔军校”或“黄埔军校桂平分校”。桂平黄埔军校旧址现为桂平乳泉酒厂。走进酒厂大院,一幢古老的楼房便出现在面前。楼房门旁挂着“桂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军校旧址桂山钟楼”的牌子特别显眼。桂山钟楼,当年这里是桂平黄埔军校的总部,并设有李宗仁的办公室。桂山钟楼始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位于桂平西郊的桂山村,坐西北向东南,占地101平方米,高19.9米,是典型的哥特式和罗马组合柱式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楼中有砖砌的房舍,设有礼堂兼饭厅。房舍宏伟壮观,幽雅清静。桂山钟楼建成之初,曾作为桂平浔州中学和国民中学的校舍。黄埔军校第四分校迁移到桂平后,桂平浔州中学和国民中学便搬迁出去。当年,桂平黄埔军校充满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面貌。高大的校门两旁,张贴着一副对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门口上书“军人魂”三个刚劲有力大字,更显得庄严肃穆。而校园的围墙、宿舍的壁面刷着“亲爱精诚”、“明耻教战”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标语,这些都让学生们力量倍增。
如今,残存的桂山钟楼经历近百年的风雨洗礼,已经陈旧不堪了。徘徊在桂山钟楼前,看到的是四周林立的楼房,偶尔还可闻到从酒厂里飘来阵阵的酒香。
桂平以其独具的魅力——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黄埔军校结下了一段缘。桂平黄埔军校只开办过两期,即第十四、十五期,时间是短暂的,仅半年多,这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滴水,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黄埔精神在桂平这方土地上扎下了根,并开出了绚丽的花。桂平黄埔军校旧址是一个很有内涵的历史文物。它是桂平人民黄埔情结的归依,是桂平人民黄埔精神的家园。难怪有人呼吁,把乳泉酒厂迁移,还桂平黄埔军校原貌。笔者认为这个建议并不切合实际,操作起来更是牵筋动骨,倒不如修复桂山钟楼,并建立桂平黄埔军校纪念馆。有关方面,应加强宣传的力度,使桂平黄埔军校旧址家喻户晓,进而成为桂平旅游的一个景点和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覃均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