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012-10-15杨茗
杨 茗
摘要: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它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染织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以及艺术学科与文、工学科交叉的工业产品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学科。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越来越繁荣,而其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综合性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基于此,本文从课程体系中相互关联的诸多问题入手,分析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体系优缺点,进而提出科学、合理、有序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19-02
一、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概述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程,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经历了由早期图案课程、新中国工艺美术课程和21世纪艺术设计课程的不断变化,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600多所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设计艺术相关专业。目前,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庞大但尚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而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市场多变需求的人才层次,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体系设置如何体现创造性人才培养宗旨、有效推动设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当前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指设计艺术本科专业教育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其它相关的公共学科课程,这些课程组成一种独立的结构,相互支撑和关联,连接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并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近年来,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全面推进,对以往只按照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划分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地改革,逐渐打通了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尤其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教改主张的提出,更使得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设置趋向多元化。因此,本文探讨的“课程”本身的价值是在课程结构的整体关系中得到体现的。
调查统计全国100余所综合性大学,其设计艺术课程从层次构成上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别:
1.公共学科课程
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本科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包括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语课、体育课、军事训练课等)。这类课程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虽然并不一定与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有直接的联系,但这些课程是教育方针规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课程。
2.设计基础课程
各类设计专业都必须学习的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是整个设计教学系统中的基础部分,主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语言、造型能力、设计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它是学生完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后连接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的重要纽带。设计基础课程一般由三大构成、图形设计等课程构成,这些基础课同其它基础必修课一起为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各类设计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不相同的,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则基本相同。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不同设计专业课奠定基本的设计表达能力与设计创意能力,包括一系列设计史论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创意、策划,设计材料与工艺,设计表现以及设计软件运用等。如设计表现课程讲授的制图方法、模型制作等原理与技法,是后面做专业设计课题所必须的表达方式。
4.专业设计课程
集中体现设计艺术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包括设计艺术专业理论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环节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课程中学生依据设计课题,进行系列创意和视觉表现,包括初步创意表达、不同技法的色彩效果圖,结构、比例的实施绘制图等。每一课题都运用设计方法、设计调研、设计程序,强调课题展开的充分性与进行的完整性,学习掌握设计艺术的规律与全套技能。专业课程实际上是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内容的综合体现。
5.交叉学科以及跨学科课程
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立的课程。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侧重专业式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开设部分与专业相关联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跨学科课程,以利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专业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另外,课程结构设置时把上述五种类别课程按其对本专业的相关性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三种。
三、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化,缺乏课程特色
由于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从教育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大部分学校都是借鉴和参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这两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却很少有学校能够从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来考虑。其中,必修课安排较多,选修课比例小,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甚至就是原来的必修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更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课程系统重艺术表现和技术操作,轻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
当前,综合性大学存在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大部分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设计课题基本是假设性的,学生不能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所设计对象的材料工艺流程、客户应对经验、预算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导致设计作品在功能性、实施性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强的学科,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忽视理论研究,片面讲求设计的功利性,使专业理论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
3.设计基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内容陈旧和缺乏深度
据调研和查阅,全国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相当混乱,如,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内容的更新,只是一些纯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又如,“设计学概论”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被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在相当多的综合性大学设计专业中则没有这门课程。基础课程设置目的性不明确,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发生厌学现象;内容模式化也使得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对设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只能停留在摹仿阶段。
四、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1.增加综合知识体系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设计艺术课程体系淡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根据,设计作品缺乏文化背景和内涵。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应该在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更注重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史选修课和讲座,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课程,使课程结构多样化、综合化,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拓展。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正好具备将文、理工科院校严谨的逻辑优势、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院校活跃的思维与表现能力相融合的条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具有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潜力。
2.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
通常综合性大学强调的实践课程大多限于校园内的工作室、实验室,这固然是教学与实践的必要环节,但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十分突出,教学课堂在一定的阶段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企业生产、设计实施过程的环节,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践课程如果将设计项目与产业化的市场运作规律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切身感悟设计实践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就可以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并确定自我位置。
3.基础课教学打破单纯的技巧和经验传授,立足于应用性教学
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在将来的设计中更好地将设计理念视觉化。所以,设计基础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更应该立足于应用性教学,打破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通过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及构成规律,将抽象造型思维、方法很好地转化为专业设计语言。同时,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方向,课程中安排的创作方向也应有针对性,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市场的需要,使设计基础课程真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服务。
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在课程与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强化综合人才质量意识,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次昭.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蒋尚文.设计与设计教育[J].装饰,2003,(11).
[3]金泽勋.二十一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J].装饰,2003,(95).
[4]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济出版社,2004.
[6]叶谰.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曹小劲.建立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美术大观,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