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观音桥商圈交通改善规划研究
2012-10-15李量黄华华
李量 黄华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观音桥商圈及周边地区交通现状和规划情况进行客观综合分析,准确把握商圈交通发展趋势,提出商圈交通发展理念和思路。通过从交通系统的角度包含过境交通、内部道路网调整、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的衔接、公共交通调整整合、停车系统及环道开口改善调整、步行系统规划、智能交通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规划改善,达到对商圈现状交通整体改善的目的。对类似项目的规划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商圈交通规划改善研究
Abstract: Based on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traffic situation and the planning of the guanyinqiao district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district transport trends,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district transportation concepts and ideas. Contain cross-border traffic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l road network, the interface between rail transit and general traffic, adjust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parking systems and Ring Road opening to improve the adjustment of the walking system planning,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spects of integrated planning to improv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affic overall improvement district status quo. Planning similar projects have a better reference value.Keywords: business district, traffic planning, and improve research.
中圖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重庆江北观音桥商圈是重庆江北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重庆主城北部的商贸中心。2003年4月,观音桥商圈建设正式拉开序幕,2005年2月3日,观音桥商圈正式开街。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观音桥商圈人气、商气、财气加速聚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至2008年,观音桥商圈已成功被打造成为百亿商圈,位居重庆主城区五大商圈之首。目前,商圈内已云集了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20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和200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已成为我市环境最优、规模最大、业态最齐、商气最旺的步行街之一。江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二来自观音桥商圈,目前商圈日均人流量已达到35万人次,日均销售额逾3000万元。
便捷、通畅的交通曾经是观音桥商贸中心快速崛起、繁荣兴盛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商圈规模的不断扩大,商圈客流的不断增加,商圈环道和商圈周围主要道路节点开始出现严重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愈发突出,既有动态与静态交通设施已凸显疲态,难以支持商圈的持续发展,观音桥商圈的交通何去何从,已成为影响商圈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实现观音桥商圈开发建设的大手笔规划、大气魄推进,加快赶超国内先进城市的步伐,确保商圈在交通体系的“再提升”,对观音桥商圈综合交通进行改善规划,进一步优化商圈路网结构,实现立体停车、便捷换乘、智能引导、车库一卡通,最终形成良好的交通态势。
2、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2010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诞生十三周年之际,筹划已久的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10月,市政府“两江新区产业布局规划”正式出台,核心是打造“一心四带”,在两江新区内,江北区的江北嘴CBD金融中心、观音桥商贸核心区、五里店研发设计中心、人和总部基地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心”(即金融服务中心)。中心在这个新的平台和巨大的载体下,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观音桥商圈的扩容建设将按照新的改善规划要求规模逐渐扩展到6.8 km2。依托“两江新区”的平台,以商圈核心区扩容为契机,借势发力,结合畅通商圈,构建城市时尚空间,引领高端消费潮流,打造重庆全新奢侈品天堂,实现传统商贸向现代化服务业的完美蜕变,铸造商圈经济航母,建成“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精品商圈。
在交通发展趋势方面,未来的江北商圈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商圈。
1)轨道交通
在国际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大都市都曾为交通问题所困扰。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其具有速度快、运量大、污染小、安全性高的特点,优势非常明显,是缓解交通堵塞的利器。如下表1:北京市客运交通种类比例变化情况显示轨道交通客运量比例由2000年仅占总运量的9.45%,到2009年上升到占40%以上。由此可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其覆盖率非常必要。
表1 北京市客运交通种类韵量比例变化表
2)公共交通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汽车化浪潮汹涌澎湃,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矛盾,社会各届强烈呼吁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建设畅通、高效的现代交通系统已成为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永远不能提供满足小汽车交通需求的道路空间,过度的小汽车交通,不仅导致交通拥挤,而且侵占人行道、自行车道乃至公共空间,严重影响环境和人居质量。
城市交通的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以最小的成本和便捷的方式实现人和物的流动。与此同时,使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对社会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所以,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结合现状情况,对商圈内的公交系统应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减少与轨道交通重叠的公交线路,增设轨道交通不能覆盖区域的公交线路。从而达到对公共交通改善的目的。
3、商圈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商圈空间布局与交通矛盾日益增加
观音桥商圈属主城区“五大商圈”之一,已经成为人气最旺盛的商圈,出入商圈的行人、车辆增速极快,商圈的早晚交通高峰时间段,交通拥堵十分严重,拥堵地点主要出现在建新南北路地下通道进出口部路段、商圈环道支路车库开口路段、蚂蝗梁交叉口出入口和红旗河沟立交出入口等节点地段。
在公共交通方面的问题为:一方面商圈公交站点停靠次数较多,停靠时间偏长,造成公交车停靠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道及周边道路的正常交通运行。另一方面商圈的上公交线路总体供大于求,公交线路存在重复,站点设置以及运营管理不完善,公交资源有待整合优化。
3.2 商圈内路网结构先天不足导致商圈交通拥堵
商圈现状主要干道即要承担内部交通,又要承担过境交通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境通道的通行能力已经达到饱和,造成早晚高峰时段口部梗阻严重。
南北向的建新南北路将商圈分割为东西两个片区,东西片区之间缺乏足够的有效的联络通道,片区之间交通需求也需通过商圈环道进行交换,时常造成商圈核心区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制约了商圈环境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3.3 综合交通换乘系统缺失
轨道交通与公交汽车的换乘驳接问题:正在建设的轨道3号线观音桥站位于商圈步行街南口,轨道车站与现有公交汽车站之间未形成换乘效率较高的交通换乘通道。
轨道交通、公交汽车与地下集中车库换乘问题缺乏系统研究:扩容后的观音桥商圈将主要依靠轨道交通、地面交通和集中车库静态交通解决商圈内大量人流车流聚散问题,研究好布局好未来商圈业态布局特点与圈内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布局衔接方案是解决商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4 停车难问题导致拥堵
核心区域车库车位不足,慢速行驶车辆增多以及商圈内车库出入口开口过多与不规范问题加重了核心区道路交通压力。商圈的繁荣离不开人流车流,由于商圈卖场的高端品牌日益增多,驾车购物的现象自然增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商圈内停车库出入口全部开设于圈内道路,大量购物自驾车进入商圈地面交通系统使得商圈内道路系统难以承受潮汐性服务类交通压力。
4、交通改善的规划原则、技术思路
4.1规划应遵从的基本原则
针对交通改善规划将突出“改善”二字,充分尊重已基本成型的区域交通规划。因此,在充分分析了该区域区位特点、路网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改善规划八字方针,按照“核心减量,周边分流”的规划原则控制本次改善规划设计。
4.2 技术思路
本次改善规划研究以“收集和补充调研资料、科学分析已有资料、梳理主要交通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为主要的技术路线。采取分区处置,分离过境;改造节点,强微循环;完善换乘,以人为本;全程诱导,方便出行为本次规划的技术思路。
1)分区处置,分离过境:繁忙的过境交通和出行服务性交通对商圈的业态环境弊多利少,因此分离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和区域内出行服务性交通对商圈商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本次改善规划的研究重点。
2)改造节点,强微循环:改善商圈周边重要交通节点,畅通周边出口;加强东西路网横向联系,增强区域次级路网微循环是本次改善规划的研究要点。
3)完善换乘,以人为本:商圈扩大,高品质的商贸活动和中、高端品牌卖场的增多必将吸引更多的大型商家及重庆北部区域(两江新区、渝北、长寿、涪陵、南充、广安、邻水等)多层次消费人群进驻。进驻商圈进行商贸和消费、观光的人群大致會以乘坐轨道交通、地面汽车公交和公务及自驾小车等三类交通方式进入,其中以轨道交通和公务、自驾小车前往的人群将占主导。因此,满足小车停车需求、规划好停车库进出通道和解决好区域内主要卖场之间的换乘人行系统、辅助人行系统(摆渡小火车、载人电瓶车)是本次改善规划是否周全的关键工作。
4)全程诱导,方便出行:信息时代带来了交通管理手段的创新,为提高圈内车库使用率,减少车辆在道路系统的无效空驶行为(因盲目寻找车位而在道路系统中低速行驶行为),创立“观音桥商圈商务网站”、在全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和商圈区域中规划指向清晰的标志标识诱导体系,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观音桥商圈综合智能交通系统,是发挥本次改善规划硬件设施最大功效的重要管理手段。
5、交通改善规划技术研究
5.1分区处置,分离过境
规划将商圈分为5个交通区域:商圈核心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通过新增规划地下过境通道的方式解决商圈外东西南北方向车辆的过境通行和商圈核心区域周边四个分区内的车辆出行。
1)新增南北地下通道:在黄泥磅立交、红土地立交与北滨路之间新辟南北通道东线(城市Y型隧道1座,北面接黄泥磅立交和红土地立交,南面接北滨路并利用规划轨道4号线过江走廊,跨越嘉陵江后接至上清寺转盘或随轨道4号线延伸至南岸)。南北通道可分流商圈北面区域与南面区域之间的过境车流,还可分流商圈东北区和东南区的中远距离出行车流,减轻建新南北路和渝澳大道的交通压力。
2)新增东西地下通道:在李家坪立交东口与建新东路长安路口之间规划一条东西向过境隧道,分流商圈西部区域、九龙坡大渡口区域与五里店及以东区域之间的过境车流,减少绕道商圈环道的东西向车辆数量,减轻环道交通压力,为商圈内到达性车辆提供更顺畅的行驶空间。保留现有东西向地面道路系统,改善蚂蝗梁立交规划,畅通商圈西出口。
5.2改造节点,增强微循环
1)新增四处东西向次干道跨线桥:道路微循环功能对商圈内交通系统整体效率举足轻重,受建新南北路分割,商圈被分为东西两大区域,东西区域道路因建新南北路割裂而缺乏联系。因此,改善规划将通过新建四处东西向次干道跨线桥来重建次级路网的微循环功能。
2)新增北桥头匝道:在嘉陵江桥北桥头与渝澳大桥北桥头之间规划连接匝道一条,分流渝澳大道南向进入商圈东南区的车流,消除正在新建的华唐立交口冲突点,提高渝澳大道的分流效率。
5.3完善换乘,以人为本
1)规划新增停车位,满足停车需求:结合商圈商业建筑面积测算,商圈现状公共停车位远远满足不了未来需求。可通过新增规划洋河体育场地下车库、小苑新区街心花园地下车库和唐家桥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分近中远三期实施完成。根据我们调查的官方资料,唐家桥污水处理场的搬迁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因此,对该地块的用地规划宜提早进行统筹谋划,考虑商圈的业态布局和车位难题,我们建议结合商业卖场和商圈车位需求总体规划唐家桥地块。
2)规划商圈东西区地下车库连接通道,建立商圈车库一卡通系统:合理布置车库出入口,主要车库出入口接至商圈以外主干道,减少圈内道路交通压力。
3)规划商圈内小火车摆渡线路:按改善规划布局,今后的洋河体育场、观音桥轨道3号线、9号线换乘枢纽、唐家桥停车楼或唐家桥商业楼(暂命名)和金源广场是人流集中度最高的四个人流聚散点,在四点的连线上规划一条摆渡小火车可极大地提高商圈内主要卖场和主要观光区域之间的人流速度,改善观音桥大商圈购物、休闲环境,提升商圈品质。
4)规划商圈内电瓶车线路:随着商圈扩容,主要商业楼和广场之间的距离大大超过了行人的舒适步行长度,建议规划设置3条循环电瓶车作为辅助人行系统,以弥补公交汽车、轨道交通和摆渡小火车不能到达的区域,提高商圈购物游览的舒适度。
5)充分考虑轨道交通通车后对与轨道线重叠的公交汽车的替代效应:科学测算公交汽车需求数据,优化公交汽车停车站位,优化公交汽车运行线路,减少载客量偏少公交车,提高地面道路资源利用率。
5.4全程诱导,方便出行
规划商圈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分三层次建立:首先,创立“观音桥商圈商务网站”,为出行前的消费人群提供导购交通路线查询服务;其二,设立专用广播频道或与现有广播频道联办,在全市主要道路节点设立电子公告牌,实时公告商圈道路交通实况、商圈车库空置情况。其三,设立商圈内车库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商圈万事通,提供停车导向、购物导向、餐饮导向等全方位查询服务。
6、结论
通过商圈综合交通改善规划研究,区域交通出行结构将得到明显改善,以轨道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将成为维系商圈交通正常运行的中流砥柱,新增的过境交通通道能够极大缓解商圈环道及周边主要道路的交通压力,商圈周边地面主干道上的过境车流客可得以有效减少。由于路网结构的完善,路网交通分布更加均衡,各等级道路功能性更加完善,整个区域路网基本能够适应未来商圈发展的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丽、刘小明等,对大城市交通影响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探讨[D],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1年1期;
[2] 吴小萍、陈秀方,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2004年1期;
[3] 王德、干迪、朱查松等,上海市郊区空间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的协调性研究[D],《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1期;
[4] 王荻、张冠增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D],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年2期;
[5] 陈梦微、孔令斌,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的特点与技术思路探讨[D]—以杭州为例[D],规划师,2009年6期
作者简介:李量(1972-)男。重庆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作:道路与桥梁设计、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公路、城市道路与桥梁、城市交通工程
黄华华(1963-),男,重庆市人,教授级高工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