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构建研究

2012-10-14史龙祥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2年7期
关键词:双语经济学案例

史龙祥

【摘要】“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课程互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改善,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双语教学课程全方位、多渠道的互动体系,其内容包括前期课程铺垫、课前互动准备、课堂互动实施以及课后互动强化。结合构建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的难点问题,本文提出立足外文原版教材理论体系,结合中国现实问题不断丰富双语案例教学库等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互动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教育部“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教育教学研究所“国际经济学(英)”课程建设项目,2011年上海市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经济学”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1-02

“国际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以及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与货币体系。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母语和外语(主要指英语)甚至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学生利用外语更有效地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由此,“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对经济类专业尤其是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缺乏活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不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廖淑梅(2006)针对江西一高校10名不同学科的双语教师和22名不同系别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方法是灵活还是呆板;双语课堂形式是单一、沉闷,还是互动、活泼多样。[1]戚淳、汪滢(2010)针对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三年级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通常采用单向式教学是双语教学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2]王威、 朱广华(2011)对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7 级的65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同学对授课效果表示担心,担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课程乏味,授课过程缺乏互动。[3]事实上,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符合互动式双语教学的要求;教学方法是否满足互动式双语教学的需要;课堂环境是否有利于互动式双语教学特点的发挥;硬件配置是否有利于互动式双语教学效果的强化。因此,有必要构建完整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以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二、构建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习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成果是学习者与学习情境双向互动的结果。[4]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erlin C. Wittrock)关于学习本质的核心观点包括:第一,学习是学习主体内部的主动建构,不是外界信息的单纯输入。第二,学习活动是学习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5]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 指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1]将上述观点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机制,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学生的身份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强化课程互动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二)基于课程目标及要求角度的分析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凭借经济学专业技能以外语为媒介对国际经济问题加以描述和诠释,并独立完成外语作业和考试。显然,英语语言教学不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另外,相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对学生自主搜索英文文献、利用英文进行专业思考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前沿问题。鉴于此,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无法完全满足课程目标的需要,必须将“参与式”方法融入教学活动,而强化课程互动便是“参与式”与“灌输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达成课程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基于强化课程互动方法角度的分析

现有的双语教学课程缺乏互动的解决方法主要从局部和具体问题着眼。例如,在课程设计环节导入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讨论案例,使学生加强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讲演,迫使学生自主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和数据。上述方法对于解决双语课程互动不足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难以产生根本性作用。引发双语教学课程缺乏互动的原因复杂多样,必须从整体着眼,构建双语教学课程的互动体系。

三、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的主要内容

所谓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就是以合理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为基础,采用多渠道沟通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媒介互动的学习机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综合性学习机制。具体而言,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包含前期课程铺垫、课前互动准备、课堂互动实施以及课后互动强化四个部分。

(一)前期课程铺垫

为了使学生满足互动式双语教学的英语及专业方面的基本要求,必须导入基础性双语课程及相关专业训练。“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以前,学生必须完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以及计量经济学等先导性双语课程,掌握一些基础性英文专业术语。同时在课程开设之前或开设期间,提供一些英文辅导资料供学生阅读,如国别贸易与投资环境报告、世界经济形势展望等。另外,应多给学生介绍一些专业英语视听资料的获取渠道,例如:VOA Special English 的Economics Report 和Development Report,两大专题中有关最新國际经贸发展动态的文章就比较适合外语听力和专业知识的并进学习。[6]

(二)课前互动准备

课前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内容整合,挑选最基本的概念、最重要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精讲,并能够联系国际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另外,双语互动式教学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教师应首先把引导式问题明确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听讲和讨论,实现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相结合。因此,在幻灯片的制作上需要在每一章的开始部分提出引导性问题,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课后根据引导式问题便能总结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各章之间逻辑关系的归纳。

(三)课堂互动实施

通过提问式教学不断促使学生思考并开展师生互动。提问教学旨在通过教师合理的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挖掘学习潜能, 从而将课堂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 继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能刺激教师的教学热情,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互动。[7]

通过案例讨论有效促进生生互动。生生互动, 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互相探讨、互相切磋。生生互动为学生创造了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 为更多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 更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交际能力的培养。[7]而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把晦涩难懂的国际经济理论进行相对简明的阐述,易于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旨在为更多学生构建基于英语的专业沟通渠道,同时帮助各具特点的学生借助讨论开展互动, 以形成比师生互动更亲密、更熟悉的学习伙伴关系。

(四)课后互动强化

互联网教学突破了纸质教材知识承载的有限性, 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实现课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有效补充。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课后练习等多方面可实现课程互动延伸,成为课堂互动有效的强化工具。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引入的Blackboard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课程资料与信息的时时更新,教师可通过网上论坛完成课堂讨论内容的深化,同时可新建主题以扩大讨论范围。另外,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板中可开辟答疑板块,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予以解答,以强化课后互动及课程参与。

四、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构建的难点与解决办法

(一)完成预定教学内容与开展课堂互动之间存在矛盾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内容丰富、容量巨大,完成预定教学内容以确保理论体系完整性与开展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果之间难免存在矛盾。因此,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适度联系国际经济现实问题以协调上述矛盾。以面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全英文“国际经济学”课程为例,此课程共68学时,选用的教材为多米尼克·萨尔瓦多主编的《国际经济学》(第十版),分为四个部分、二十一章。教学团队针对与“发展经济学”课程存在重复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内容以及各章中属于背景介绍的小节(例如,国际收支部分关于美国二战后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情况)鼓励学生自学,而对诸如规模经济国际化发展所引申出的“企业产品外包与垂直一体化”等前沿现实性问题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师讲授与课堂互动的衔接难度较大,案例讨论有时难以实现“情景共鸣”

教师课堂讲授须遵循严谨的理论体系与逻辑框架,若要以此为基础引入恰如其分的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具有较大的衔接难度。另外,原版教材中的案例材料与学生所处环境存在较大距离,学生感受不深,难以实现“情景共鸣”。因此,应立足原版教材的理论体系,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精心组织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建立双语案例教学库。例如,讲授国际收支及汇率波动的货币分析法时,可结合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所引起的国内货币流动及通货膨胀问题制作案例;讲授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弹性分析法时,可结合人民币升值是否会有效减少美中贸易逆差的问题编写案例。

(三)课堂互动覆盖范围及参与程度有限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基础课,开课对象范围较大,班级人数规模难以控制,因此会造成课堂互动覆盖范围及参与程度有限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首先应该制定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主题,确保学生掌握与主题相关的充分信息,通过提高学生对案例主题的敏感度以部分弥补覆盖范围有限、参与程度不足的缺陷;其次,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扩大课程互动覆盖范围并提升参与程度。笔者教授课程的班级人数规模处于60-70人,将学生分为4-5人的若干小组,参与课堂讨论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余小组进行补充回答或现场评论。对于未在课上发言的小组,要求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对课上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并对存在的争论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查找文献、收集数据,以寻求对问题和争论的自我判断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廖淑梅.浅析高校双语教学中互动课堂的构建[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9卷第2期, 2006(4):56-57.

2.戚淳,汪滢.双语教学效果研究——以国际经济学为例[C].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2010:394-398.

3.王威,朱广华.《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管理》, 第13卷第3期, 2011(5):134-137.

4.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王峰.《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互动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21卷第4期,2010(7):103-106.

6.仇燕蘋,王贵彬.提高《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23卷第4期,2010(10):95-97.

7.于敏捷. 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实践初探-以外贸函电为例[J].《经贸实务》,第187 期,2010年第1期:51-53.

猜你喜欢

双语经济学案例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