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论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

2012-10-14张若开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灾荒赤峰灾民

张若开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概论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

张若开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随着气候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当地的环境的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切最终都在灾害所导致的灾荒中严重的危害到了当地百姓生命财产.本文对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以及影响进行了简单论述.

近代;内蒙古;东部;灾荒

邓云特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曾经给灾荒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来向我们解释其含义.“所谓灾荒者,乃以人与人社会关系之失调为基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之失败所招致之物质生活上之损害与破坏也”.[1]与此同时灾荒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我们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但是,灾荒也一直伴随其左右,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到了清代,随着“明清冰河期”的结束,我国遭遇到了一个灾害爆发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到了近代,随着清政府内政外交情况的恶化;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移民垦荒等原因,使之由于灾害导致的灾荒在人为因素促使下,从爆发的范围到爆发的次数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的态势.许多鲜有灾荒爆发的地区,也不断地有灾荒发生.例如本文所述的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虽然也不时有灾荒发生,但是无论是范围、烈度和次数明显要少于中原地区,但是到了近代之后,随着气候、移民、政府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促使之下,灾荒的爆发范围、次数、烈度都不多的上升,这不得不引起学者的注意.我们这里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一下:

表1 内蒙古地区历代自然灾害统计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冰河期”之前,内蒙古地区的各类灾害发生的数量和频率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即使某一个时期的某一项灾害发生数量比较频繁,也不会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灾害发生的总量出现了暴增态势.而且,根据史料的记载的记载绝大部分灾害都发生在近代和民国,其中由于各种资料、出版著作对于近代截止时间的不同,使得清朝结束之后到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间,对于灾害的统计和记述也有不同.所以导致一些资料出现了补充版、续编版,来补充说明.故此,本文引用表格和统计数据也仅提供参考之用.

内蒙古这一概念是指清代的“内扎萨克蒙古”,包括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6个盟的49个旗,内蒙古地区位于我国的北部,东西相距2500公里,南北相距1200公里,地域辽阔,并与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多个省相毗邻,整个地区主要是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其中戈壁、沙漠约占整个内蒙古地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需要指出一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大量沙漠都是近几百年形成的或是在近代开始重新出现的例如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而内蒙古地区的水系分为内流水系、外流水系.外流水系如黄河水系、永定河水系、滦河水系、西辽河水系等;内流水系如乌拉盖河、锡林郭勒河、沙拉木论河等.湖泊主要有呼伦湖、贝尔湖、克什克腾旗的达里湖等.

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摄氏度递减到零下32摄氏度,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摄氏度之间,最高气温为36-43摄氏度.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2]

由以上的一些资料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内蒙古地区,西部的自然气候和生态条件非常的脆弱,尤其是到了清代由于气候和移民、放垦、“雁行人”等原因使得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灾荒变得异常频繁.目前,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时,都将注意力投放在了西部地区,而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相对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加上离京畿较近;所以,甚少遭遇灾荒.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在内政上的衰败,使其无法再像过去一样维持对内蒙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在灾害发生后的一系列赈济措施,加上政策的变化使得大量的汉民开始在东蒙地区大量垦荒,这也使得灾害发生愈加频繁;外交上不断失利,国际地位日渐衰落,与列强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使大量的列强国家用经济殖民的方式大量掠夺性开发东蒙地区的自然资源,使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的恶化.例如沙俄、日本等国就利用在东蒙地区开办商行的方式,掠夺性开采这一地区的森林资源,让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本文的重点就是概述内蒙古东部四盟包括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由于卓索图盟已并入昭乌达盟,以后本文将把两盟合并一处进行叙述)在近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这一地区发生的灾荒.下面通过一组数据,让我们能够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近代灾害发生种类和数量、时间有所认识:

表2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代灾害1838—1949年

通过以上的表格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从清末时期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各类灾害的爆发的数量开始上升.尤其是到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之后,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各类灾害明显增加,而且许多以前只是偶有发生的灾害,已经成为了主要灾害.当然这里有许多客观原因,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改变以及清统治结束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以及地区政治局势的混乱和冲突,都是促使灾害导致的灾荒发生和扩大因素.

第一个明显增长的时期是1911—1920年的十年时间,各类灾害导致的灾荒数量明显上升,烈度也开始增加.如1911年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地区、兴安盟扎赉特地区水灾;赤峰克什克腾旗牛羊死亡过半.[3]1912年巴林左旗、乌力吉水灾,沿岸损失惨重.1913年,赤峰地区遭遇雹灾人畜伤亡惨重.[4]而更让人深思的是1914年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大雪,气候寒冷,因气温骤降,旗札萨克台吉居然冻死在公干途中,由此可见普通牧民在灾害中的境遇.赤峰呼伦贝尔盟地区遭遇雪灾,平地雪深1米,牧草全部被覆盖,成年牲畜损失过半,幼畜大半死亡.阿鲁科尔沁、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死亡牲畜两万余只,百姓过活艰难.[5]1915年赤峰地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遭遇大旱,农田不能播种,蝗虫遍野,禾草被食尽,群蛇被烈日晒死.至翌春,因黑灾,牲畜死亡五万多头,灾民两万余人.[6]1917年赤峰、通辽地区暴雨成灾,西辽河、清河、细河等河水出岸,水深1—1.5米,房屋倒塌1700余间,一万两千余公顷农田绝收,冲失牲畜三万余只,灾民万余人.[7]而在1920年呼伦湖的满洲里地区爆发鼠疫,传染至扎赉诺尔地区,死亡矿工一千名,该矿区不得不关闭.[8]应该说这场疫病的爆发范围和烈度都不如其他灾害,但是一并对人们心理造成的恐慌和威胁却远远高于其他的灾害.有关这一点以后会谈到.

第二个历史高发时期是1921—1930年这十年期间,这十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各类灾害从频度到烈度都较上一时期有上升的态势.这里举几个典型的灾荒.1921年初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免渡河、博客图等地区鼠疫流行,死亡4529人,接近六月疫情才得到控制.同年2月呼伦湖地区某一潜伏期病人将鼠疫传染至满洲里,死亡1141人.后波及齐齐哈尔、哈尔滨等31城镇,共计死亡9300人.这已经属于一场波及范围广、烈度极强的一场灾害了.[9]1924年通了科尔沁地区连降大暴雨,辽河决口267米,淹没农田万余公顷.洪水冲进街区,倒塌房屋数百间,民不聊生.民国政府不得不设立20处难民所,17处粥棚,用来赈济难民.[10]1930年,呼伦贝尔盟地区遭遇白灾,羊死亡三万余只,牛马等大牲畜也多有死亡.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发生草原鼠灾,大片草场被毁坏,牲畜无草可食.不久鼠害又引发疫病,致使羊死亡数十万余只.同年五月,赤峰地区宁城县灾荒严重,农民无以糊口,纷纷外逃觅食.小米每斗的时价由三个银元上涨到十八个银元.上涨六倍之多.又是在同年,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夏秋连降大雨60天.牧草场和农田被淹,粮食绝收,旗民纷纷逃荒到兴安盟扎赉特旗等地以求活,旗民称之为“白马年大水”.[11]

第三个时期就是1931—1940年这十年期间,这一时期较前两个高发期都有明显的增长,比之晚清时期更是异常明显.由于这一时期的灾害过多,可以说是年年遭灾.所以,我们在这里只列举一些有特点、情况比较严重的灾荒例子.如1932年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元宝山区、敖汉旗发生腺鼠疫,共计死亡384人.同年,通辽科尔沁区道德营子发生霍乱,死亡二百余人.同年夏秋之际,赤峰城郊地区遭遇特大雹灾袭击,大如鸡卵,小如枣,平地雹深尺余,秸秆遍野,颗粒无收,百姓纷纷逃难而出.通辽地区扎鲁特旗遭遇暴雨袭击,洪山蔓延,淹没农田六万三千公顷,百姓缺粮,牧畜缺草,生计艰难.[12]1933年,赤峰城郊地区因兵燹、旱荒、赋税过重,8000户灾民弃家外逃.[13]1936年,赤峰西拉木伦河以南旱荒,农民多以糠皮、树皮、枯叶代食,大批灾民逃往,巴林左旗、林西县.[14]1940年,赤峰、通辽在10—11月均遭受了大范围的雨夹雪,以及大范围的霜冻袭击,连山中野兽都被冻死,甚至一些幸存下来的野鸡、黄羊,跑进农民家与家禽争食.大量牲畜冻毙.很多交“出荷”粮的农民冻死于路途之上.[15]

第四个高峰期就是1941—1949年这九年的时间,这九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灾害发生的数量与上一时期大体相同,但是在烈度上要强很多.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如1942年4—12月份赤峰的阿鲁科尔沁地区和同僚的科尔沁地区爆发鼠疫,共计死亡1137人.[16]1943年赤峰地区西拉木伦河以南大旱,庄家收获仅三成.翁牛特旗等地农民以草根、树皮、野菜为食,饿殍遍野,幸存者逃往他乡求活.[17]1944年,赤峰北部地区大旱,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农田绝收,共计1.5万户,约6万人受灾,饿死牲畜四万余头,人相食.阿鲁科尔沁旗粮食颗粒未收,逃荒人多有冻饿而死于路途之上.翁牛特旗全境大旱,北部尤甚,春耕未动,秋无收成,民无食粮,以糠皮、野菜、树皮、草根、枯叶为食以充饥.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是属于人为制造的灾荒范围.[18]1947年通了科尔沁区爆发鼠疫,发病1.75万人,死亡1.4万人.其中死绝户的1.8户.城区死亡人口4311人.死绝户88户.同时,赤峰的翁牛特旗、喀喇沁旗也爆发鼠疫,死亡一万余人.可见当时疫情之酷烈,范围之广阔.同年,赤峰敖汉旗春早.到五月底有2.9万灾民以吃树皮、草根为生,并多有饿死、自杀发生.七月底灾民数量增加到15万余人,其中有四十天未见米粒者.饿死24人,逃荒外县者多达470户、1700人.[19]1948年,6月15日之前无透雨,赤峰地区旱荒,赤地千里.其中敖汉旗5433户,近三万人断粮,近两千余人到外逃荒,饿死24人.而且新惠镇再发鼠疫,1820人死亡.[20]1949年,赤峰地区灾荒甚重,其中宁城县饿死1253人.虽然材料当中并未注明是何种灾害导致的灾荒,但是通过仅仅是宁城一县的死亡人数,我们不难察觉到当时所遇灾害情况的严重程度.[21]

随着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爆发越来越频繁,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量众多的百姓外逃和死亡.灾荒所导致导致的严重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而这对于灾区百姓的生计无疑是致命的.实际上,当大范围、长时间的灾害发生时,通常百姓家中会有一些存粮,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生计.但是,当存粮吃完之后,百姓如果得不到接济,就不得不另寻它法求活,吃树皮、草根、枯叶甚至人相食的惨剧将会发生.不仅如此,长时间的饥饿会使人的的抵抗力下降,加速灾区百姓的死亡.同时,幸存的百姓为了生存,只好外逃以求活命.如前文中所举例子1933年,赤峰城郊地区因兵燹、旱荒、赋税过重,8000户灾民弃家外逃.[22]1936年,赤峰西拉木伦河以南旱荒,农民多以糠皮、树皮、枯叶代食,大批灾民逃往,巴林左旗、林西县.[23]1947年通了科尔沁区爆发鼠疫,发病1.75万人,死亡1.4万人.其中死绝户的1.8户.城区死亡人口4311人.死绝户88户.同时,赤峰的翁牛特旗、喀喇沁旗也爆发鼠疫,死亡一万余人.同年,赤峰敖汉旗春早.到五月底有2.9万灾民以吃树皮、草根为生,并多有饿死、自杀发生.七月底灾民数量增加到15万余人,其中有四十天未见米粒者.饿死24人,逃荒外县者多达470户、1700人.[24]1948年,6月15日之前无透雨,赤峰地区旱荒,赤地千里.其中敖汉旗5433户,近三万人断粮,近两千余人到外逃荒,饿死24人.而且新惠镇再发鼠疫,1820人死亡.[25]

这些史料虽没有给出一个历次灾荒中总体死亡人口数字, 但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属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但是尚且遭受如此严重的灾害,加上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较大,所以真实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其二,对农牧业生产的极大破坏.前文已述及,经过清代、主要是清末的大规模开垦,内蒙古的赤峰和通辽地区已经是重要的农业区.灾荒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大范围的农业生产被破坏.由于人口大量流亡,牲畜大量死亡.灾荒过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受到很大制约.灾荒还直接造成耕地的毁坏.而在内蒙东部地区的灾害以水、旱灾害为多,其他爆发频繁的灾害则对农业生产危害远不如二者.其中的水灾又多半是由降雨形成的大范围水灾.1917年通辽地区暴雨成灾,西辽河、清河、细河等河水出岸,水深1—1.5米,房屋倒塌1700余间,一万两千余公顷农田绝收,冲失牲畜三万余只,灾民万余人.[26]1947年通辽遭遇特大洪水,河流决口202处,淹没行政村253个、自然村748个、受灾人口28.9万人、淹没耕地14万公顷、倒塌房屋4万间、损失粮食6.375万公斤、淹死居民五十余人.[27]

此外旱灾也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例如1899年赤峰克什克腾旗、宁城、翁牛特旗和通了地区遭遇大旱,河水断流、庄家颗粒无收、草木皆枯,人畜死亡甚多.[28]1915年赤峰地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遭遇大旱,农田不能播种,蝗虫遍野,禾草被食尽,群蛇被烈日晒死.至翌春,因黑灾,牲畜死亡五万多头,灾民两万余人.[29]1936年,赤峰西拉木伦河以南旱荒,农民多以糠皮、树皮、枯叶代食,大批灾民逃往,巴林左旗、林西县等等.[30]

此外其它突发类自然灾害也会破坏农业生产,例如1891年赤峰克什克腾旗连续两年遭遇雪灾,人无粮、牧畜无草,农牧民大量逃往他乡,路有饿死者.[31]1902年赤峰、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地区遭遇白灾,平地雪深四尺,饿死牲畜无数.[32]1930年,呼伦贝尔盟地区遭遇白灾,羊死亡三万余只,牛马等大牲畜也多有死亡.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发生草原鼠灾,大片草场被毁坏,牲畜无草可食.不久鼠害又引发疫病,致使羊死亡数十万余只等等,此类事例举不胜举.[33]

总体而言,各类大范围灾害造成的灾荒对农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牧业不同于农业,大量的牲口死亡,可以说对牧民、牧业的打击异常巨大,通常遭遇一场巨大灾害之后所造成的损失,需要几年来恢复,而不会像农业次年即可恢复耕种.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例如在1920年,赤峰地区遭遇大荒之年,四乡两万多饥民携械进城示威,反对粮商杨某开设的粮店大量屯粮行径,要求分粮给灾民.[34]也有一些是由于灾害之后百姓困苦,而税赋沉重.所以一些百姓抗税.例如1851年,因灾后赋税过重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爆发以吴保泰、王伯龄为首的抗租斗争,次年二人被捕遇害,抗阻斗争失败.[35]由于地理的特殊性,使东部地区的灾荒很少出现西部地区那种长时间、大范围、强烈度的灾荒.所以,在这方面相对于在灾荒中常发生“易子相食”的西部区,灾荒发生后的社会动荡远不如西部.

综合来说,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发展与变化是一个自然、人文等因素干扰下的过程,通过表二我们会发现这一情况.近代前期灾害数量频发,但是并没有让人们觉得反常,虽然较历史记载中已经有很大提高.但是近代后期,特别是民国时期,内蒙古东部的各类灾害所导致的灾荒的数量和规模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这一现象在前文的四个时期当中已经提到过.而对灾荒对这一地区造成的影响我们也同样不难发现,和所有遭遇灾荒地区一样,都是各种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发的灾荒.此外该地区的特殊性在于不仅简单的以单一生产方式为主.这一地区之十分典型的农牧业混合型的二元生产体系.所以,一旦遭遇灾害,它的影响力将会更大,就像我们在前文中所说,农业生产可以在第二年恢复耕种.但是牧业遭受到灾害时,打击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前文所述的几个例子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当牧畜大量死亡时,我们可以预见,这一切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来恢复牧业生产的元气.当然在灾荒时期,人们的一些行为会失去日常的行为约束.就像我们所举的例子,在难以为生的条件下人们会铤而走险,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但是东部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太可能会频繁出现内蒙古西部地区那样的长、大、强的灾荒和惨剧出现.我们在文中以分期和举例的形式让人们对该地区的近代灾荒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而实际上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的频发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气候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所以可以说,这看似比较简单的灾荒背后都有着很复杂的原因.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内蒙古自治区概况》编写组.内蒙古自治区概况[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3〕〔4〕〔5〕〔6〕〔8〕〔11〕〔13〕〔14〕〔16〕〔17〕〔18〕〔21〕〔23〕〔29〕〔30〕〔33〕刑野.内蒙古灾害通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7〕〔10〕〔15〕〔26〕〔28〕〔31〕〔32〕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内蒙古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9〕〔34〕〔35〕曾石.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

〔12〕〔19〕〔20〕〔22〕〔24〕〔25〕〔27〕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送审稿).

X43

A

1673-260X(2012)02-0094-04

此论文是内蒙古教育厅《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研究》系列论文之一(NJSY11213)

猜你喜欢

灾荒赤峰灾民
赤峰学院学生书法作品
赤峰学院教师书法作品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在国民党灾荒统治下的饥饿大众
国民党血腥统治下的灾荒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