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能源合作40年之竞合

2012-10-13

中国石油石化 2012年20期
关键词:天然气石油能源

○ 文/本刊记者 张 娥

中日能源合作40年之竞合

○ 文/本刊记者 张 娥

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油气缺口,在进口来源、运输通道等方面也重叠甚多,这使得两国在国际油气市场上时常“遭遇”。

在我国刚刚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日本早已饱尝石油危机对经济带来的冲击;在国人惊觉美国能源消耗模式不可复制之时,日本已经推出一系列能源政策和能源法律,大大缓解了能源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甚至,在我国刚刚讨论到炼油产能存在过剩的可能时,日本已经提前踏入了产能过剩的境地,不得不关闭国内炼厂……

就能源经济而言,日本是中国的“学长”,其成功之处和失败教训对于中国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而日本看待中国的眼光则复杂得多。最初,中国是日本的石油供应国;渐渐地,它又成为日本资金和技术输出的对象,产业接替的重要承接者;最后,同样强劲的石油需求使中国成为日本眼中的竞争者。

合作伙伴

由于节能政策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日本国内对成品油的需求有所下降。而中国对油品的需要则日益增加。两国石油消费领域的契合自然没有瞒过精明的商家。

自2004年起,新日本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签订了石油委托精炼合同,一直在向中国出口石油制品。2008年起,新日本石油的仙台和大阪等炼油厂每天向中石油提供7万桶精炼油。

两个公司的合作无疑是愉快的。几年之后,大阪炼厂的股东名单里增加了“中国石油”这个名字。

2011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投资收购新日本石油有限公司大阪炼厂49%股权签署协议。双方约定合资公司选址在日本大阪府高石市,运营日加工115000桶原油的大阪炼油厂。这家合资公司利用日本国内富裕的炼油能力进行石油精炼,将其生产的大部分成品油产品出口至中国。

根据双方签署协议,新日本石油公司将主要负责大阪炼油厂的运营,而中石油将主要负责原油采购与精炼产品销售。

●2008年,中国表示欢迎日本企业参加对春晓现有油气田的开发,日方响应并不积极。 摄影/彭武胜

作为中日双方能源领域近期最大的合作项目,也是两国企业间首个炼油合资项目,此次合作受到外界高度认可并被寄予厚望。

除了炼油,化工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进行。跟随欧美大公司的足迹,日本一些精细化工、炼油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利用其技术优势来华建立子公司,生产化工产品,开拓高品质和高性能产品市场。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

2009年8月,中石化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和三菱工程塑料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由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供应生产双酚A的主要原料苯酚、丙酮,由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供应生产聚碳酸酯的主要原料碳酸二苯酯。

聚碳酸酯是一种透明性、抗冲击性、尺寸稳定性非常好的塑料,双酚A是聚碳酸酯以及环氧树脂的主要原料。这样的产品具备较高的附加值,也是我国石化企业需迫切发展的方向。因此,这样的合作是极受欢迎的。

竞争对手

不过,双方能源合作的道路上并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自“9·11”恐怖事件以来,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使“石油的安全保障”成为日本担心的焦点之一。同时,与亚洲地区整体能源严重不足相伴的却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强劲需求。这也使日本开始担忧二三十年后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持续供给问题。

作为东亚的两个主要能源消耗国,中日两国在能源方面有着惊人的趋同性。这不仅表现在两国能源的人均资源占有率以及能源对外依存度上,也表现在石油资源的来源渠道和运输路径上。因此,两国在国际油气市场上时常“遭遇”。

在中石油进入苏丹获取石油管道等项目时,日本也对非洲石油资源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中国遭遇了来自日方包括其政府在内的强大打压。

为了同中国争夺非洲,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甚至称,5年内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10亿美元的帮助,同时放弃对非洲等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日本媒体认为,小泉对于非洲的“感情”突然增温,主要是看中了非洲大量未被开发的石油资源。

在伊朗油气对外招标项目上,日本公司又成为了中石化的主要竞争对手。

2000年,日方企业财团获得了伊朗阿扎德干油田的优先谈判权,从而获取了优先开采权。然而不久,由于日本追随美国要求伊朗取消核计划,伊朗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优先开采权,并在此后给出了新方案——阿扎德干油田将由壳牌石油公司、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的一家通过竞标获得。

中国企业正常进入伊朗却触动了日本敏感的神经。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位官员甚至说:“中国进军伊朗的手法非同寻常,他们肯定会瞄准阿扎德甘油田。”因此,日本有关官员表示,日本不会放弃获取阿扎德干油田的开发。

在澳大利亚,中日也在油气领域展开交锋。

澳大利亚西北海面的“西北大陆架气田”,由日本三井物产(综合商社)和日本三菱商事(综合商社)合资公司Japan Australia LNG(MIMI)和壳牌石油公司等6家公司联合生产液化天然气(LNG),每年出口量300万吨。

2002年8月8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宣布与中国签订了总额为250亿澳元的LNG出口合约。这是中国第一次进口液化天然气,该大型合约涉及的数量大约相当于世界最大的LNG进口国日本进口量的5%。因此,在中海油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项目上,三菱、三井就拼命阻挠,极力反对中国的加入。

2012年,伊拉克将要进行第4轮能源招标,目前已获招标资格的公司中,日本企业有住友、伊藤忠、三井、三菱等9家公司,而中国是中海油和中石油等4家公司,届时中日油气企业新一轮的竞争在所难免。

搅局者

俄罗斯丰富的油气储量,以及和中日之间的地理优势,使得中日在俄罗斯的能源摩擦尤为激烈,角力焦点主要集中在远东能源管线问题上。

2001年9月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YUKOS)及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在圣彼得堡签署了关于开展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协议规定可行性研究完成后于2003年7月开始施工,2005年建成投产并开始供油。

一切看似风平浪静。

然而,日本突然杀出。2003年1月,小泉纯一郎访俄,与普京重点讨论了日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问题,力图介入经多年论证而已臻成熟的安大线,使之改道铺向纳霍德卡(安纳线)。

接下来,日本加紧对俄进行“石油外交”。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日本先首相后外相再局长连续派员赴俄罗斯商讨能源合作问题。前首相森喜朗、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以及小泉首相本人也都先后前往俄罗斯,要求俄先修安纳线。日本还组成精干的专家队伍,对两条石油管线方案以及俄罗斯的有关法律进行深入研究,极力渲染安大线的缺点。

俄罗斯打算采用折中方案,即“建设一条有支线经外贝加尔斯克通往中国大庆的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和输气干线”,并希望到大庆的管道优先开工。

这时,日本紧锣密鼓地施展了“金元外交”。在日本企业家已经对远东“萨哈林-1”和“萨哈林-2”石油天然气项目投资80亿美元的情况下,日本提出进一步向俄罗斯提供75亿美元协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等十分优惠的条件,但先决条件是俄罗斯要承诺优先建设安纳线。

小泉还说,如果把石油管道建在纳霍德卡,日本保证每天从俄国进口100万桶石油(合全年5000万吨)。这个数量相当于日本每天原油进口量的1/5。

在日本人糖衣炮弹的夹击下,安大线最终流产。

此外,日本对中国的排挤,还体现在萨哈林项目上。

萨哈林-1号的股东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作出决定,该项目所产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国是日本。但日本一直从中东、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LNG。因此,铺设管道进口天然气对日本而言并不合适。由于一直没能与日本谈妥,萨哈林-1号项目为其天然气寻找新客户,并最后决定由大股东埃克森美孚与中石油初步签约,向中国供应天然气。

按常理,如果“萨哈林1号”项目所产天然气全部销往中国,拥有30%开发权的日本企业也会按照比例从中获利,但日本的反应却并非如此,一种“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危机感开始升级。相关人士认为:一旦日本得不到“萨哈林1号”的天然气供应,日本的能源保障将受到影响。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萨哈林1号”项目,投入巨额资金,推进能源供给地多样化以及实现廉价天然气调配的能源战略,将因此被迫大幅度改动。

日本媒体2007年2月报道,日本政府已代表综合商社向埃克森-美孚提出建议,希望埃克森美孚将“萨哈林-1”号项目所产天然气的出口方向改为日本,并中止与中国方面此前在该项目所产天然气销售上的谈判。

最终,又是俄罗斯从中得利,宣布“萨哈林-1”号项目所产天然气必须供应俄罗斯国内,而不是出口中国。

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的能源战略逐步深入,日本越来越担心中国同其在世界上争夺能源,这种心理作用产生的搅局行为,不得不让人时刻提防。

猜你喜欢

天然气石油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石油和天然气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