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民歌——同心回族“花儿”考源

2012-10-11金白颖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河州同心县衬词

金白颖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同心回族花儿是流传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境内的由广大回族群众广为传唱的一种民歌体裁。据笔者调查与相关资料显示,对同心回族花儿进行研究的论著并不多见。虽同为花儿,但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是否有渊源关系?如果他们之间存在渊源关系,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传入同心的?这一系列问题为笔者的研究留下了广袤的空间。

一、同心回族花儿来源三说

赴地采风期间,笔者就宁夏同心回族花儿的来源问题与宁夏社会科学院杨怀中研究员、北方民族大学武宇林教授(博士)、宁夏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员郝建明先生以及同心当地的民间歌手进行过一定的讨论,从他们口中得知,同心回族花儿来源不外乎三种情况:经商、当兵从政和战争导致的人口迁移。

(一)迁徙屯田说[1](P66-72)关于这一说法笔者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只听到少数民间歌手提及,但据一些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这一说法还是很有根据的。同心县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在先秦时,有戎、狄诸部落活动;秦汉之际生活着匈奴、鲜卑部族;唐代的吐蕃、突厥族、宋时的党项、元代的蒙古族,次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韦州群牧千户所有280户,1577人(其中居民457人,士兵1120 人)……”[1](P66)、“明清时从外地迁来的……喊叫水村张姓大家族是清初从金积堡迁移来的。”[1](P695)据光绪《平远县①志》、民国《朔方县志·镇戎县》等史料记载,光绪五年(1879年)平远县有耕地32万亩,有男女15118丁口,人均耕地约21亩;民国15年(1926年)镇戎县有耕地45.4万亩,人口24969人人均耕地18亩……[1](P255)可以说屯田的过程是新陈代谢式的人口迁移过程。左宗棠在其《奏稿》(四十五卷)中也说:“民不能堪,弃耕避匿,则系累其家属,破呼追索,至不可堪。故立开屯之名,而地亩转荒。”[2](P159-160)随着一批批屯垦者的交替,构成了回族生存空间的移动和花儿信息的传播。

(二)做工行商说 河州历来是西北工商活动的中心,被誉为中国的“旱码头”。水上运输的筏子客,吆骡赶马的脚户哥,架设飞檐的巧木工,背弓弹毛的擀毡匠,清真风味的馆子家和四方营利的买卖人,闻名遐迩。对河州人做工经商的路线,周梦诗先生列出了13条,根据周先生的路线和近年来的调查,其主要通道有18条;

西北路:

(1)临夏——张掖——敦煌——乌鲁木齐——伊犁

(2)临夏——门源——酒泉——吐鲁番——乌鲁木齐

(3)临夏——民和——西宁——大通——门源

(4)临夏——官厅——化隆——西宁

(5)临夏——循化——贵德

(6)临夏——循化——同仁

西南路:

(7)临夏——夏河——河南(青海)

(8)临夏——夏河——松潘

(9)临夏——合作——郎木寺

东北路:

(10)临夏——平凉——固原——银川

(11)临夏——兰州——靖原

东南路:

(12)临夏——天水——咸阳——西安

(13)临夏——定西——两当——汉中

(14)临夏——岷县——武都——中坝(四川)

(15)临夏——武都——成都——昆明

水路:

(16)夏河一—临夏——兰州——宁夏(大夏河)

(17)循化——临夏——兰州——包头(黄河)

(18)临潭——临夏——兰州 (洮河)[3]

此路线图可以肯定河州人做工经商的范围是相当广阔的。其中有些人留居在做工经商的地方,花儿也就在所留居的地方生根开花了。之所以说“花儿”的流传与做工经商有关,是由花儿的歌词内容来看的。如“花儿”中唱到“黄河上渡过了一辈(呀)子,浪尖上要花(呀)子哩”;“上走了西宁的碾伯(呀)城,下走了窑街的大通”;“走罢了凉州了走(呀)甘州,嘉峪关靠的是肃州”;“连走了三年的西(呀)口外,没到过循化的保安”;“阿拉山尖上的烟瘴们大,西代唐河里的水大”;“渭远县有一座八廊的桥,鸟鼠山有一座庙哩”;“尕马(哈)骑上者走(呀)云南,捎带者走了个四川”;“黄河上走了个宁夏(呀)了,包头的街道里站了”;“泾阳的草帽是十八(呀)转,长安城打了个过站”;“固原的城是个砖包的城,青石头铺下的大路”②等唱词,记载的正是做工经商者们的路线图。也记载着花儿的传播路线。

关于经商之说,笔者在实地考察时听北方民族大学武宇林教授说过,她说:“河州人对花儿的热爱是不言而喻的,那些筏子客、脚户哥在工闲时,常会唱一些曲子(指花儿)来慰寄自己在劳动或赶角路上的辛苦与孤独。花儿就是随着这些筏子客、脚户哥等人的流动传到中国各地的,最远的甚至传到了吉尔吉斯坦。另外在与武教授谈话中他还指出了宁夏花儿为什么只源于河州之说,即因为洮岷花儿多是由汉族演唱的,而河州花儿多是由回族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演唱的,因此,宁夏花儿中几乎均是河州型花儿”。③另据《同心县志》记载:“清同治后,本县私营商业者多集中在县城下马关。经营者既有本地人,也有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外来商人。”[1](P381)“……绒毛商贩共计 4500 多人,其中常年1500多人,季节性3000多人,每年有大量绒毛、皮张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及本县各地源源不断进入市场交易。”[1](P392)以上种种说明,同心的地理位置以及商贸来往,为“花儿”的传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心回族商人们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从根本上说同河州商人是一样的,即同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贩运性商业。这种商业活动带有极大的流动性,也明显带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这为同心回族花儿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当兵从政说④从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反清斗争之后,河州回族及东乡、撒拉、保安、汉等民族当兵从政的人数剧增。临夏县韩集阳西山的马福禄,光绪六年(1880年)中武进士。事变领导者马占鳌、马海晏均为河州漠泥沟(现属临夏县)人,他们迫于清军的压境之势投降招抚后,左宗棠将投降义军改编成三旗马队,马占鳌、马海晏等当上了“督带”“管带”等官职。1900年马福禄和弟马福祥、马海晏和其子马麒等率领简练军随董福祥入京,血战正阳门,给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马福禄饮弹殉国,为国荣立功勋。之后马福祥、马海晏、马麒保护慈禧和光绪皇帝西逃,马占鳌之子马安良又率甘军前去西安护驾。甘军的勇敢和忠诚,博得了慈禧的赞扬。从此,马安良、马福祥、马麒等人登上了飞黄腾达的阶梯。甘军回到甘肃后,马安良、马福祥、马麒等成了当时西北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马安良借扩兵之机,在河州等地招募回兵6000余人,并以亲戚家族为骨干,使许多河州的回族走上了当兵从政的道路。民国六年(1912年),马麒就任西宁镇总兵,马福祥就任宁夏镇总兵,从此开始了青海三马(马麒、其弟马麟、马麒二子马步芳)和宁夏三马(马福祥、其侄马鸿宾、其子马鸿逵)的统治。河州回族显赫的统治地位,吸引了大量的河州人。青海三马和宁夏三马的统治长达三十多年,其间弃农从戎,投亲靠友的河州人是难以计数的。由于军队行军打仗的流动性为花儿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实地考察时也听相关研究人员提及过。在与宁夏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员郝建明先生交谈时,他就说:“宁夏花儿的传入与当年马鸿逵、马步芳的部队在六盘山地区的活动是有较大关系的。”在与宁夏社会科学院杨怀中教授交谈时他也说:“宁夏花儿的流传除了与河州人和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群众的经商有关之外,还与当年的战乱特别是马匪的部队有关。”据他们了解:当年盘踞在同心县的主要匪徒就是马家军。⑤这在《同心县志》中是有记载,《同心县志》记:“兰州解放后,马鸿逵布置三道防线以保老巢。宁夏同心城为第一道防线的重要城镇,骑兵二十团团长马万荣(河州人)驻守。……天刚亮,敌骑二十团和往日一样照常去进城,走在先头的四连(连长马克忠,河州人)下了城北的沟坡,发现了解放军……”[1](P240-241)“同心境内的股匪主要是惯匪马邵武、杨百义、李成福、李文科(即李大爪子),及政治土匪张海荣、马万荣(原马军骑兵团团长)……”[1](P241)等等记载可以看出,在同心县活跃的匪帮基本是从外省(主要是甘肃和陕北)而来的。

以上几方面是对同心回族花儿来源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回族、东乡族及保安、撒拉、汉等民族群众广泛传播的结果。宁夏花儿研究者屈文焜先生的观点是:“宁夏花儿的来源,大概有三个渠道;一是徵调式——河州令型花儿,大约是明清两代由甘肃河州迁往宁夏南部山区和同心一带的回族群众带来的……”。[4]同心回族花儿来源的各种说法对其源头指定了一个范围,即甘肃的河州地区。但是否就可以认定同心回族花儿来源于河州花儿呢?笔者认为这样匆忙的下结论是有失妥当的。因为,以上关于同心回族花儿来源的三种说法均有不足之处。若说同心回族花儿由当兵从政而来,那么歌词中那些细腻委婉表情达意的语句是从何而来?若说做工行商而来,那歌词内容中人们求得翻身当家作主人的渴望就显得荒谬了。这些不足也显示了对于同心回族花儿渊源问题的考证不能仅凭几种说法而定。因此,笔者以为要想对其渊源进行深入的论述,应从其音乐本体即曲调的考证上着手。

二、同心回族花儿的曲调考证

在对其渊源关系进行考证时,笔者首先拟用同心回族花儿与当地民歌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找出同心回族花儿与当地民歌的不同,此部分以音乐形态比较为主;之后笔者拟用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进行比较,目的是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此部分笔者拟从音乐形态和文学形态两个方面进行。

(一)同心回族花儿与当地民歌的比较 音乐形态的比较是确定二者关系的关键,在这一部分,笔者拟选用音阶和调式对其进行比较。笔者选取同心回族花儿20首(其中河州型花儿10首,山花儿10首)与六盘山地区⑥的小调作为比较对象,小调的选择为同心(10首)、固原(10首)、海原(10首)、西吉(10首)、隆德(10首)、盐池(10首)共计60首。之所以选择六盘山地区民歌中的小调作为比较对象,原因如下:1.由宁夏地图看,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形为南北长东西窄,南北跨度较大。若选择面太大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还有弄巧成拙的可能;2.六盘山地区包括固原、海原、西吉、隆德、盐池等县市,其中有些县市与同心县接壤,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也较北部地区的密切,在诸多的交流中是否对民歌有所影响呢?这是笔者的考虑之二;3.六盘山地区是宁夏回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对于民间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保存相对于银北地区的更完整;4.通过笔者对《宁夏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宁夏民歌选》等文献中对这一地区民间歌曲记录的统计看,小调在数量上占这一地区民歌的绝大部分,可以反映这一地区的民歌特点。因此,笔者选择了六盘山地区的小调作为比较对象。

1.音阶的比较。通过统计分析将其在音阶类型及数量上的对比列表如下:

表1 同心回族花儿与六盘山其它民歌音阶比较表

从上表显示的统计数据来看,同心回族花儿没有七声音阶,主要以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为基础,其中又以五声音阶最为常见。而六盘山其它民歌则以六声音阶为主,其次为七声音阶。比较结果二者有较大差异。

2.调式的比较。同心回族花儿与六盘山地区其它民歌在调式上区别不是很大,此处选取的曲目同上。两项比较结果如下:

表2 同心回族花儿与宁夏其它民歌调式比较表

从表2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同心回族花儿调式中以徵调式为主,角调式和羽调式次之。在所选取的20首同心回族花儿里没有出现商调式。而其它民歌则以商调式为主。可见,二者的差异也很大。

通过音程和调式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同心回族花儿与六盘山地区其它民歌在形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说明同心回族花儿有外来曲调的特征。

(二)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考证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的渊源关系,本部分笔者将从音乐形态和文学形态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音乐形态的比较研究中笔者选择骨干音、音程关系、句子结构等进行比较,在文学形态上选择歌词的谋篇艺术和歌词格律中的句子节奏进行比较。

本部分对比研究中同心回族花儿的曲目选择同前,对河州花儿的曲目笔者拟选择流行于河州回族中的“花儿”共20首作为比较样本。

1.音乐形态比较

(1)旋律。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在旋律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相同点。以同心回族花儿《南山的牡丹红艳艳》谱例1和河州花儿《河州令(二)》谱例2为例比较。谱例1:

谱例2:

从谱例可以看出二者虽然拍号不同,但在旋律走向、衬词位置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将上乐谱中各音级量化再进行分析,可更精确地显示出二者的一致性。

表3 《南》《河》旋律音统计表

上表说明,二者的商音、羽音、宫音在各自曲调中所出现的次数及其排序大体一致。

(2)骨干音。用来比较的两首花儿均为五声徵调式,考虑到调式主音已是构成旋律的骨干音之一,因此徵音暂不统计。根据统计可以看出这两首花儿中商音和羽音出现的时值最长。另据《宁夏民歌选》记“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徵调式,主音上方的商音是最重要的支持音”[5]除此两首谱例所作的分析外,笔者还将剩余19首同心回族花儿与19首河州回族花儿用这一方法进行了比较(其比较结果以该音出现的拍数计算),比较结果列表如下:

表4 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旋律音统计表

从比较结果来看,同心回族花儿旋律音出现的拍数按降次幂依次排列为:商音、羽音、宫音和角音,河州花儿的旋律音出现次数按降次幂排列为:商音、羽音、宫音和角音。但要说明的是,以上二者所选曲目中除个别曲目骨干音的使用与此不同外,多数曲目均与文中对其二者的比较一致。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同心回族花儿中的山花儿角音出现次数比较多,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此暂不作讨论,留待以后解决(原因有二:1,从所收集的曲目量看出现此现象的曲目不多,尚且不能将其看作一类问题,2,由于笔者对此领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因此不能枉下结论)。通过以上比较可知: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的骨干音均为徵音、商音、羽音和宫音,因此可以认定其二者骨干音基本相同。

(3)音程。如果说旋律的级进构成了同心回族花儿曲调的基本形态,那么跳进则赋予了同心回族花儿特殊的艺术魅力,即:豪放洒脱、起伏跌宕的音乐性格。还以上两谱例为例说明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在音程上呈现出来的渊源关系(此处只对跳进音程进行对比分析)。由谱例可知两首花儿中出现最多的就是la-do、do-la、re-sol、la-re的三度和四度音程的跳进。李恩春先生通过研究也说:“四度跳进在花儿(特别是回、汉花儿)中是用得最普遍,常见的是 re-sol、sol-re和 re-la、la-re。但无论哪类花儿,却很少用 dol- sol、sol- dol的跳进。”[6]《宁夏民歌选》中说:“……上行乐句常作大幅度的急剧上升,反复作四度大跳……”[5]根据比较及前人研究的结果来看,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在音程关系上也是相同的。

2.衬词

“汉族民歌衬词的语言特点与歌曲的情感类型及其音响形态特征有很密切的联系”。[7]由此可以看出,衬词不仅是体现地方性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体现民歌演唱风格的重要因素。此处笔者将对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歌词中的衬词进行量化分析(分析样本同上),列出衬词的种类及次数,按衬词出现的多少找出二者在衬词运用上的共同风格。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此统计指笔者所选两种类型花儿样本),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回族花儿歌词对衬词的运用较丰富,约有20几种,如:哎、呀、就、者、么、哈、吔等等。将常用衬词使用次数分别排列为:

表5 同心回族花儿常用衬词一览表

表6 河州花儿常用衬词一览表

以上两表对比可知,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常见的衬词有:呀、哎、吔;其次是者、哈、个、就等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同心方言中有银兰官话的成分,因此,二者在衬词运用上出现次数多的衬词极有可能是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一致性。

3.文学形态比较 同心回族花儿是山歌歌种中的一种,既是歌那就该既有曲又有词。说到歌词人们不禁会跟文学联系到一起,笔者也不例外,因此,拟通过文学形态的对比对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的渊源进行进一步的论述。

(1)谋篇艺术

①兴:就是为下文的叙说主旨而解悟兴起。由谱例可知,同心回族花儿“兴”的构思一般为前半部分起兴,后半部分叙说主旨。这一类谋篇构思的同心回族花儿代表曲目较多,如:《山里的山丹山里开》、《上河里鱼儿下河里来》等。河洲花儿都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一首,一般来说其前半部分为起兴,后半部分则为叙说主旨。如:

同心回族花儿:山里的山丹山里开,川里的马莲韭菜;

你有了回会心转过来,没有了回心看来。[5]

河州花儿:青青的烟瓶双穗儿,水灌着凉凉儿;

维下的姊妹一个儿,心想着长长儿的。[8](P17)

②比:就是兴起的诗句与下文有关,用“比”是民歌的一大特色,同心回族花儿如此,河州花儿亦如此。通过谱例分析可知,河州花儿、同心回族花儿对于“比”的运用通常有连比式、对比式两种方式对歌词进行谋篇。如:

同心回族花儿:尕妹是冰糖阿哥是茶,茶离了冰糖是不成;

尕妹是河水阿哥是鱼,鱼离了河水是不成。

河州花儿:帐房扎在高山上,我当成白塔儿了;

尕妹坐在地面上,我当成银花儿了。[8](P179)

③赋:就是铺述写事,直接写景抒情,不用起兴。

同心回族花儿:尕妹妹心慌了花园里浪,手扳在了花椒的树上;

尕妹妹心慌了大门上浪,花手巾儿贴到脸上。[5]

河州花儿:十一腊月里毡房哩,要喝个红枣米哩;

尕娃模样儿像谁哩,模样活像个你哩。[8](P182)

笔者将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在构思谋篇上进行比较后发现(进行比较的谱例为音乐形态学比较时所选同心回族花儿20首和河州花儿20首),二者所包含的40首“花儿”中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兴、比、赋的构思谋篇手法。

(2)句子节奏

通过对谱例分析可知,河州花儿与同心回族花儿的句子节奏有两种:一种是单双句都为三顿,单句末为三个字,双句末为两个字;另一种为单句为三顿,双句为两顿,单句末为四个字,双句末为四或五个字。如:

黑云︱起来着︱雨没有下,石头上︱麻啦啦的;

跟前︱到了着︱没搭上话,心里头︱急抓抓的。[9](P133)

再如:

马步芳︱住了︱兰州城,青海省︱又拔了︱新兵;

娘老子︱心疼着︱满地滚,四乡里︱又动了︱哭声。[8](P182)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同心回族花儿与河州花儿在音乐形态和文学形态渊源关系上的梳理可知,二者具有较多的相同点。另据县志记载可知,同心县与甘肃在地域上是相连的。这就为两地的人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河州花儿的传入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今甘肃镇戎县,清同治十三年(1974年)建立,现同心县也属于其管辖范围。后经多次改置于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为宁夏南部山区一县。现同心县金积镇仍与其接壤。

②此处歌词来源有二:1.青海省群众艺术馆《青海花儿曲选》,出版日期不祥;2.赵宗福《花儿通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此内容是2007年11月笔者实地考察时与武宇林教授/博士的谈话内容整理而得。

④此处内容系参考丁国勇和马通两位先生和关于宁夏回族源流的论述以及《同心县志》中的相关内容撰写而成。详参丁国勇《宁夏回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7-190页和马通《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124页,第168-194页;同心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同心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152页。

⑤此内容为笔者2007年赴地考察时与相关人员交谈后整理而得。

⑥六盘山又称陇山,地处宁夏南部,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宁夏南部的同心、海原、固原、西吉、隆德、彭阳等县市均属六盘山地区。

[1] 同心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同心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2]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岳麓书社,1984.

[3] http://hi. baidu. com/mobeibaiyang/blog/item/5e124d09c73a1fce3bc76350.html,2007-4-26//2008-4-10

[4] 屈文焜.回族传播“花儿”的历史过程及特点[J].民族文学研究,1996,(2).

[5]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室,中国音乐家协会宁夏分会,宁夏回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宁夏民歌选(上册)[M].内部资料,1983.

[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甘肃分会.花儿论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7] 秦露.重庆民歌衬词韵母的音色与音乐的关系[J].黄钟,2000,(3).

[8] 赵宗福.花儿通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9] 青海省西宁市文联.河湟民间文学集(第一集)[M].内部资料,1981.

猜你喜欢

河州同心县衬词
河州砖雕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发展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古河州的魅力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走进宁夏同心县
在河州(外一首)
浅析玉米的高产种植技术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1955—2015年同心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和陶乐镇干旱土地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