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的构建
2012-10-11陈卫东
陈卫东
(海南大学校长办公室,海南海口570228)
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性任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出现,如何结合高校实际,因地制宜,构建高校协同机制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当前研究和制定高校安全稳定防范策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讲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1]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思想最活跃场所之一,也是容易诱发各类案件的地方,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构建海南高校协同机制对维护高校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等学校被称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一般性的安全问题若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社会动荡。新形势下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它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建设。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是结合当前高校实际,运用协同学原理从全局角度去解决高校安全稳定问题的重大实践探索,是新时期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保障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更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程。由于高校之间有很强关联性,构建协同机制,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促进高校与高校之间、校区与校区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安全防范体系从一般性合作走向高层次合作,从短期合作走向持续长期性合作,使资源得到共享,优势得到发挥,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突发事件,消除安全隐患,维护好校园安全稳定。
(三)净化育人环境,服务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优良的育人环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前提条件。构建高校协同机制体现了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管理理念,目的是实现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达到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境界[2]。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更是弘扬高校团结协作精神,净化校园环境,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提供重要保证。
二 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协同学(Synergetics)是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首先提出并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3]。它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系统在外参量驱动和子系统相互作用下,系统进化的规律。序参数和自组织是协同学中两个重要概念。序参数是将事物有序组织起来的一种力量,它在系统里面具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双重性,当它起支配作用时,它就处在主导地位。自组织是系统自发由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变形成结构的过程。协同学认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序参数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反映出来的。当一个序参数在系统一部分产生自组织,其他部分通过它的存在和协调也会产生同样的自组织。很多学者把这个基本原理广泛运用于社会学各领域,研究在控制作用下系统的变化、结构的形成和自组织行为。
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倾向封闭式管理,不利于高校管理效益最大化。协同机制是根据协同学基本原理,结合高校特点,把各高校作为子系统,以协同协作、资源共享作为序参数,激发高校安全防范系统潜能,促进高校安全稳定防范自组织的形成。
(二)现实依据
1.高校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海南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去年,海南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了4000美元大关,达到了4429美元,跨入了世界中上等收入地区行列[4]。海南迎来快速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挑战。海南地处祖国南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伴随海南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各类问题也显现出来。如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防范措施较为薄弱、因心理问题等导致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等。此外,从近几年来看,跨学校和跨区域校园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干扰到学校正常教学与生活秩序。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2003年内地SARS疫情肆虐校园、2005年因钓鱼岛“反日”游行、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等都曾引发了社会动荡[5],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2.高校构建协同机制的条件已成熟
过去海南高校安全稳定防范体系受各种因素影响,没有得到完善。随着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和海南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海南高校构建协同机制条件已成熟:一是海南经济快速发展为海南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提供了经济基础;二是海南高校格局已经发生较大变化,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新形势与任务,为海南高校构建安全稳定协同机制提供了重要内在动力;三是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也是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为构建协同机制形成了主体优势;四是海南各高校有一支出色的安全稳定工作队伍,为构建协同机制提供了重要人力支持;五是海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海南构建安全稳定协同机制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
三 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的构建
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是通过各高校协同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安全防范自组织,即高校安全稳定防范体系。促使高校安全稳定防范体系从应急式向规划式过渡、从集中运动式向日常制度式过渡、从事后追究式向事前事中预防事后问责式过渡、从治标式向标本兼治过渡[6],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一)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模式及其效能
高校协同模式是从一般的独立模式向简单的叠加模式过渡,再发展为协同整合模式,目的是实现效能的最大化过程。协同模式如图一所示:
G代表协同效能的总量,Gi代表某高校的效能当量,Gi+1代表某相邻协同高校的效能当量,Mi代表协同高校之间效能增加值,G12=G1+G2+M12;G23=G2+G3+M23,……,用公式表达如下:
所谓的锂电池组均衡控制策略主要是对电池组进行充电、放电和待机三种方式进行平衡[13],均衡控制的工作流程一般是:首先对电池组的工作状态进行识别,也就是对电池组是处于充电、放电、搁置三种状态的判断;通过电池组的SOC算法计算单个电池的剩余能量,从而判断整体电池组的能量差是否处于均衡状态,未达到均衡指标则无需进行均衡控制,达到均衡指标则按照控制策略进行均衡控制,控制过程中要对电池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均衡指标降低到控制范围外即停止均衡控制,相对应的均衡控制策略如图1和2所示。
(二)海南高校安全稳定协同形式
目前,海南高校已由原来6所增加到现在的18所,在校学生总数达16万余人,其中本科院校6所,成人高校1所,高职高专院校11所,高校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其分布来看,高校所处地理位置也由原来的分散型发展为现在的相对集中型,主要集中在海口市的桂林洋大学城、府城、海甸岛和三亚市荔枝沟等地,许多学校相连或相隔不远,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当便利,加上互联网作用,可以说海南高校已经集结成一体。协同形式是指实现协同目的的形式。也就是把分散型的高校通过组织协同形式,集结成一个有效的防范体系。
1.校校协同
指学校类型相同或相似的高校之间,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全方位协作。如,本科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之间相互协作。相同类型学校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竞争性,但在安全防范上目标是一致的。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安全稳定防范协同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措施和手段相互配合,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合预防和处置体系。
2.区区协同
指不同学校校区与校区之间的协作。如桂林洋大学城高校校区之间、海府高校校区之间、三亚高校校区之间、文昌琼海高校校区之间等。由于历史原因,海南许多高校形成一校多区局面,校区与校区之间有的相隔几十里地,甚至上百里地,这种局面极不利于管理,安全防范难度较大。利用海南高校不同学校校区成片或相连的特点,建立校区与校区之间相互协作,形成合力,联动防范各类事件,能节省资源,又提高工作实效。
3.属地协同(校区与地方协同)
4.专项协同
指多个高校之间为了实现某专项防范任务而建立的协同协作关系。建立专项协作工作机制有利于对某些特定案件或临时案件进行预防和应对,因地制宜,防止事态扩大,提高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
5.部门协同
指学校为达既定目标,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配合,通过整合功能实现管理成效最大化。如,综合治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教务部门与后勤管理部门等,通过部门之间协同,增强大局意识,促进相互配合与支持,避免推诿扯皮,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
(三)海南高校安全稳定协同内涵
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是协同机制的四个基本要素[6],充分发挥协同机制各基本要素的作用是构建协同机制关键所在。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协同机制是最大化挖掘各社会主体功能优势,弥补不足,使社会管理系统优势互补而产生整体功能效应[7],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发挥“协同作用”,即协作、同步与互补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具有较强防范和应对能力的自组织体系。
1.信息沟通与共享协同
以情报信息为主导是当今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理念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信息沟通与共享协同是通过建立信息收集、报送、处理、监督、反馈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快速、安全和准确的一体化共享与反馈机制。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信息的收集往往限制于一个学校或较小范围内,不利于从全局高度把握问题和分析问题。建立信息协同机制目的是增加信息收集广度和深度,提高信息准确性和实效性,从全局角度建立信息监控体系,及时掌握信息动态,为上级主管部门决策和干预提供依据。
2.舆论主导协同
舆论协同是建立安全稳定协同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护安全稳定最重要手段。舆论是人们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公开表态而不至于陷于孤立的那些意见[8]。人们在形成其意见时会受到外来事物影响,一旦某种舆论处于主导地位,就会起到序参数作用,支配舆论导向。舆论序参数能否处于主导地位是由舆论斗争胜出方决定的。目前,我国高校长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社会非主流文化有所抬头,各种思潮也不断涌动。建立协同机制,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丰富舆论宣传内涵,创新工作手段,增强舆论宣传实效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3.指挥与行动协同
指挥与行动协同是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建立相关联合防范组织机构,对安全稳定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联合研判,形成统一的指挥中心,指导各高校进行联防、联治。一是要建立统一指挥与协作体系。指挥协同要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行政主导作用,引导高校与高校多方协商合作,促进地方部门与高校合作。结合海南高校特点,可根据就近就便、重在防范原则,按省级、校级、分校区级建立高校安全稳定协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逐级、逐区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理管理体系。二是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实施协同机制并不是削弱原来各高校防范能力,而是有效提升其联合防范效能。一方面各高校仍按“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司其职;另一方面通过协同体系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安全防范工作效率最大化。
4.制度保障协同
制度协同是从机制建立、组织保障和工作程序等给予规范,使之制度化和常态化。当前海南各高校安全稳定防范体系是相对独立的,缺乏协作和形成合力机制。制度保障协同是从制度上推进高校联防联治,维护高校安全与稳定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高校协同机构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真正形成联合预警和联合应急处理的安全稳定防范体系。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田建国.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和谐校园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
[4]海南人均GDP突破四千美元说明了什么[N].海南日报,2012-02-07.
[5]华进甫,朱永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1).
[6]张彦,缪劲翔.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9).
[7]陶国根.论社会管理的社会协同机制模型构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3).
[8]高海青.简析协同学视角下的舆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