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兰淑: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执委
2012-10-10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3期
创造美好生活: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的
为尽可能多的人创造和维持美好的人生是很多个人、很多职业和社会的共同目标。美好的生活包括健康、幸福、应变能力、贡献和意义。建立并维护美好的人生并不只是一个正确的事情,它更是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益处的一个策略。当人们过着心理学认为的美好生活——幸福、参与、跟社会紧密联系、有意义的生活,人们会变得更健康,更有抵抗力,更有效率。而应该是必需品。由积极心理学引发的研究和实践都将会极大地为实现这个目标做贡献。
卡梅罗·瓦奎兹——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候任主席
逆境中积极的一面:幻想还是现实?
为什么创伤的病理观点流行了近一个世纪之久,这种理解专注于创伤事件的负面影响。想要在这一领域取得进步,我们需要更好的基础理论。究竟什么因素能带来逆境后积极的反应和结果仍旧是未知数。此外,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来看,目前并没有多少研究是关于促进人们这种积极反应的过程和指导的。还有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那就是跨文化差异在这种积极反应的广泛性和意义上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尽管这个新兴领域极富吸引力,它仍需要面对很多关于有效性和普遍性的实质性研究。
陈芳芳——美国德拉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两个概念或两条思路?——心理学与个人幸福感的双因素分析
学者们经常有关于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实质区别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层面,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他们是一种概念的两种不同角度,因此它们其实是相似的。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用统计学方法——双因素模型来探索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在普遍的概念上有很强的联系,但是当它们与这个普遍概念的重叠部分被排除之后,它们的个体组成部分变得截然不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