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银生诸茶山:探索滇藏茶马古道延伸的奥秘1——词与物的田野考察

2012-10-10陈保亚彭玉娟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4期
关键词:茶山茶马普洱

陈保亚 彭玉娟 等

翻越哀牢山(陈保亚摄)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1990年夏与木霁弘等徒步三个月考察滇藏川古道和语言文化,首次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因研究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两次获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题记

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并不需要去争夺人类茶树发源地初始权和最早栽培茶树的初始权,他们知道茶马古道伸向的主要茶山一定是最古老的茶山,一定有茶源。在两条最为古老的原生茶马古道中,滇藏茶马古道伸向云南普洱一带,川藏茶马古道伸向四川雅安一带,都没有伸向印度或世界其他地方的茶山。

滇藏茶马古道是最为古老的茶马古道之一。这条古道翻山越岭伸向了古人称之为银生茶山的地带。(唐)樊绰《云南志》(卷七):

“茶出银生城(景东)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蒙舍蛮在巍山。银生城即今云南景东,为南诏七节度之一银生节度治所。银生节度管辖南诏南部地区,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缅甸景栋、老挝北部、越南莱州等地,银生诸山即在这一片地区,由此形成了始于银生诸山,北上普洱、景东、巍山、洱海再入吐蕃的滇藏茶马古道。

为了弄清滇藏茶马古道的茶源,2012年7月,由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和“菖茗普洱”勐海润昌茶厂组成的中、美、韩银生茶山茶马古道联合考察队,对银生城界诸山的茶马古道遗迹和古茶山进行了考察。参加人员有北京大学陈保亚、何方(傣族)、卢慧静(韩国),云南财经大学彭玉娟、云南民族大学陆燕(彝族)、云南大学艺术学院邱健、戴晓,“菖茗普洱”昌邦、姜越(美国)。邱健等为80后,把生存乐趣带上茶马古道,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三代行者。

银生城界诸山:世界上规模最大之古茶山

《蛮书》所言“银生城界诸山”,主要为普洱茶系诸山,大致包括今普洱市、临沧和西双版纳的茶山。这一带多峡谷,东有哀牢山,最高海拔3100多米,西有无量山,最高海拔猫头山3300多米,河谷地带1200米左右,江河多归湄公河上游的澜沧江水系。这里独特的海拔、纬度和气候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茶叶生长环境。这里分布着中国最古老的茶树。云南勐海大黑山巴达野生大茶树,高32.12米2,胸围2.9米,估计树龄1700年,所处海拔1500米。云南省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森林野生大茶树,高21.6米的野生大茶树,树干胸围1.9米,所处海拔2190米。云南勐海南糯山人工栽培茶树,高5.5米,胸围1.4米,树龄为800年3。

银生诸山分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古茶树林。著名的古茶树林有镇沅县千家寨万亩野生大茶树林、景谷大水缸大茶树林、澜沧景迈山大茶树林、勐海贺开山大茶树林。重要的茶山除了擅萃《滇海虞衡志》提到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还有南糯山、布朗山、巴达山、南峤山、勐宋茶山、惠民景迈山,合称十二大茶山。

银生诸茶山古茶树林的存在给滇藏茶马古道的延伸线路提供了答案,也给人类茶文化活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

从银生茶到普洱茶

唐代银生诸山所产茶即银生茶。(明)谢肇淛(1567~1624)《滇畧》卷三已经提到“普茶”:

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泰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明代李元阳(1497-1580)《万历云南通志》(卷16“羁縻”之“贡象道路”)出现“普耳”一词,特别提到普耳产茶:

“下路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沅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宣慰使司之界,行二日至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明)方以智(1611-1671)《物理小识》(崇祯癸未(1643年))首次提到普洱茶:

“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食。”

普洱茶最早指普洱县(今宁洱)一带的茶。由于银生诸山气候、海拔、土壤的特殊条件,各茶山的普洱茶均为藏人所好,后来银生诸山的茶也汇集到普洱县制作。再后来银生诸茶山也开始制作普洱茶。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普洱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宁洱县、思茅厅、他郎厅、威远厅及车里宣慰司,辖境约今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老挝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大致为银生诸山的区域。一时茶业四起,一派繁荣。(清)谭方之《滇茶藏销》:

“滇茶为藏所好,以积成习,故每年于春冬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是以紧茶一物,不仅为一种商品,可称为滇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抑且有政治联系意义。概藏人之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大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概。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致滇西北丽江转思茅,越重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思茅即今普洱州府所在,所以滇茶主要指普洱一带的茶,源自银生府所管辖的主要茶山。(清)擅萃《滇海虞衡志》:

“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量矣。”

《滇海虞衡志》又载:

“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

(清雍正)鄂尔泰等《云南通志》卷三:

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源于银生茶山的普洱茶主要以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味浓、耐泡、回甘,主要流程为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筛分。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需要进一步蒸压成普洱沱茶、普洱砖茶、七子饼茶、小饼茶等紧压茶,大小重量规范,便于马帮装卸和长途跋涉。普洱茶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生产地开始扩展到四川、广东、湖南等地。2008年5月13日,普洱茶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茶马古道银生东路

取银生茶必有古道。根据《蛮书》的记录和实地考察的结果,可概括出三条重要的古道过银生诸山后入东南亚。从洱海下关南下,银生城(今景东)成为三条古道的岔路口。

第一条线路可称为银生东路,过墨江、江城(唐代《蛮书》卷六《云南城镇》):

银生城(今景东)在扑赕之南,去龙尾城(今下关)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今墨江),又直南通河普川(今江城),又正南通羌浪川(今越南莱州),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

马帮便携秤(陈保亚摄)

出土的压茶石头(何方摄)

马帮兽医工具(陈保亚摄)

这条线路在银生诸山的最东面,过墨江、江城,主干沿着哀牢山西侧往南行走。

墨江,唐代归南诏国银生府,位于北回归线上。世界上古茶树多集中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墨江土著为哈尼族,为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是早期种茶民族之一,他们称茶一词的词根中也有*la,和银生诸山傣语、布朗语的词根读音相同,显示了普洱茶系的内在统一性。

墨江碧溪古镇青石板路至今犹存。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枢纽,普洱茶叶、磨黑盐巴为古镇大宗商品。碧溪古镇往西北可去茶马古道滇藏线银生道主路,经镇沅、景东到大理洱海,再往西北入吐蕃地区。碧溪古镇往东北经过元江、新平、峨山到昆明滇池。碧溪古镇往东可去石屏进入茶马古道重要支线步头道,再去越南,也可经石屏继续往东连接滇桂古道。碧溪古镇往南可直接进入普洱和西双版纳诸茶山取茶。碧溪古镇居住着哈尼、汉、彝、拉祜、傣等多个民族。据当地老人回忆,解放前碧溪古镇有马店近十家,大的马店可容纳上百匹马的马帮。老百姓家家有饮马井、拴马柱,古镇马帮铃声不断,每天至少有上千匹马过碧溪镇。碧溪古镇原名碧朔,城南有须立山,山上有数百棵大叶茶树。传说有哈尼人在山上种茶,能治百病。传说不一定真实,但传说的形成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茶的重视。

从墨江往南,渡泗南江后入江城。江城境内有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河环绕流过,故名江城。江城是连接滇老古道和滇越古道的重镇,有“一县连三国”之称。主要民族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和汉族。城里多有越南人、老挝人来做茶、盐等生意,大多会汉语云南方言。

江城往老挝的勐康口岸已经升级为国家一级口岸。考察队考察了口岸的古道。调查人员何方用德宏傣语跟境外老挝女子可对话,中国傣族和老挝民族来往密切,马帮多来江城运茶、盐和日用品。口岸距离中老7号界碑400米,界碑两边有缓冲地带。从口岸去老挝丰沙里省约乌县52公里。勐康口岸所在通道曾经是连接中老边境的茶马古道支线,现已经列为普洱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由于普洱茶运输的需要,近代开辟了一条从思茅往东南取道倚象镇到江城的路。一路有不少茶马古道遗迹。

茶马古道银生西路

唐代《蛮书》卷六《云南城镇》还提到:

(银生城)东至送江川(今临沧),南至邛鹅川(今澜沧),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今清迈),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爪哇)、勃泥(加里曼丹)、昆仑(骠国南)数种外道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扑子、长鬃等数十种蛮。

这条古道过临沧、澜沧再往东南亚。可称为银生西路。考察队在菖茗茶厂昌金永三哥的带领下考察了这条线路上的景迈山。景迈山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景迈山千年万亩茶园在南览河西南侧,分布在海拔1000米到1400米的山上,为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丛林山坳中分布着民族村寨,傣族村5个,哈尼族、佤族和汉族各1个,古茶园分布在景迈、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地,种茶是村民的主要收入。在年代相当的人工栽培古茶园中,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茶园。景迈山人工栽培古茶林见证了银生诸山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古茶树(陈保亚摄)

昌邦普洱茶场揉茶(陈保亚摄)

整董傣族

碧溪古镇(陈保亚摄)

茶马古道银生中路

由于景迈山茶园年代久远,形成寄生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珍稀品种。螃蟹脚是古茶树上的一种派生植物,形状似螃蟹脚,枝圆而细长,故名“螃蟹脚”。“螃蟹脚”曾是景迈、芒景茶叶的一种标志。螃蟹脚本身具有降血压解毒的药用价值。

从景迈山再往西有古道可去缅甸。景迈村傣族老人向我们出示了傣文文献,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勐卯(今瑞丽)过来的。考察队员何方用瑞丽傣语和他们能通话,老人说何方的瑞丽傣语中的很多说法和更老一辈的傣语一致。景迈,傣语即新城。“景”指城,“迈”指新,定语在中心语后。景迈村傣族从瑞丽迁移来的线路不清楚,但一定存在线路。景迈山大叶茶主要沿着几个方向传播。一条走银生古道进入普洱府,作为普洱茶的原料之一,一条顺南览河西侧过洛勐进入缅甸,一条经勐海、打洛进入缅甸。进入缅甸的茶都是绿茶形式,先到缅甸景栋集散地,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唐代《蛮书》卷六《云南城镇》:

又开南城(今镇沅)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今宁洱)、利润城(今易武),内有盐井一百来所。茫乃道(西双版纳)并黑齿(傣族)等类十部落皆属焉。陆路去永昌十日程,水路下弥臣国三十日程。南至南海,去昆仑三日程。中间又管模迦罗、干泥、礼强子等族类五部落。

这条线路分布在银生诸山的中部,可称为银生中路。据方国瑜考证,唐代南诏国的银生城在景东,奉逸城即元代的步日部,明代的普洱城,今为宁洱(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P487)。杨海潮(2011)《普洱音义考》从语音演变的角度作了补证。

这条道路经过普洱(今宁洱)、易武,为茶马古道银生道中最为繁荣的线路,是滇藏茶马古道银生道的主干道。

磨黑古镇为银生中路重镇。古镇位于宁洱县东北,以把边江与墨江为邻,有“滇南盐都”之称,是滇南茶盐贸易的中心,至今保留着古老的盐井。著名的滇南盐厂就在磨黑。辐射周边的古老的盐道为茶马古道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马帮从磨黑往西南行一日到普洱古城(今宁洱)。普洱古城为整个银生茶马古道第一重镇。普洱有好茶山,更因为汇集银生诸山各路普洱茶而驰名中外。普洱古城有数段古茶马古道遗址保留至今。宁洱镇民主村茶庵圹“茶马古道遗址”保存最好,为山石古道,长约2公里。2007年成立普洱市级市,治所在思茅。

从普洱古城(宁洱)再往南即到思茅区(今普洱市治所)。思茅宋代称“思摩”,处在银生茶马古道的枢纽位置,是茶的聚集地,来自江城、西双版纳、澜沧的几路茶叶多汇集在思茅,然后北上进入普洱(宁洱)。思茅周围保留了较多的茶马古道遗迹。

从普洱古镇在往南即到易武。易武今为一个镇,只有一条街,却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易武在唐代为南诏银生节度管辖下的利润城。易武茶山盛产大叶茶,近代因制作“七子饼茶”而驰名中外。清初,石屏人在易武扩展茶园,兴建茶庄茶号,茶叶贸易异常繁华。乾隆初年,易武石屏人又开始生产七子饼茶。七子饼茶是一种紧压圆茶,即将晒青毛茶经蒸压定型做成规格一致的饼状,七饼一筒,取多子多福之意,故名。易武石屏会馆关帝庙附近有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茶案碑“,又称”断案碑“。石碑高1.47米,碑额宽1.02米,碑身宽0.85米,碑文总计1147字,记述了茶税争端的案子。石碑是易武茶业兴隆重要见证。

易武有多条茶马古道去思茅、普洱,其中两条最为著名。较古老的一条先西行,经基诺山,然后北上勐养、普文去思茅、普洱。清道光年间茶商又出资修建了直接北上的茶马古道,经倚邦(今属象明乡)去思茅、普洱。从易武往南经勐腊磨憨镇,有茶马古道去老挝、越南。1992年磨憨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易武周边至今保留了多处青石板茶马古道遗迹。易武车顺号老宅至今尚保存有一块光绪十四年“瑞贡天朝”的木牌匾。易武曼落村现存古老茶园53公顷,茶园内多为300年左右的栽培型大茶树。

易武往西即到西双版纳,为黑齿(傣族)聚集中心。在唐代为南诏国茫乃道,有水路通南海。贺开古茶山是西双版纳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勐混乡,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的南糯山茶区。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老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三个拉祜村, 这一带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考察队在泥泞的山路中开车行驶了40分钟才到达山顶。

紧压与后发酵:普洱茶翻山越岭之奥秘

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便成为普洱生散茶。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的主要种类是紧压茶,制作工序最大特点是蒸、压。远征的马帮要翻越高山,也要穿越潮湿的低谷丛林,还要迎风雨顶烈日,茶叶的保存至关重要。紧压茶密度大,防潮防晒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藏,是远征的茶马古道对茶的基本要求。砖茶、饼茶、沱茶等名称只是紧压茶的一种形状分类而已,“紧压”是根本。著名的普洱“七子饼茶”便是一种紧压茶。

考察队员在昌三哥的带领下学习了紧压茶的制作。要获得好的紧压效果,茶叶粗老、含水率低、叶质硬化成为对原料的基本要求。正是这些老根原料,因为鞣酸含量高而利于化食,耐煮耐泡,利于制作藏族酥油茶和蒙族、维族奶茶,最满足藏、蒙、维等民族的需要。这样的老根原料通常分布在古老的茶园和茶树林中,银生府诸山的普洱、西双版纳古茶园和古茶林分布规模大,自然成为世界上紧压茶的主要产地,也因此成为茶马古道的主要茶源。

普洱紧压生茶继续堆存放过程中开始继续发酵,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发酵后的普洱紧压生茶边成为普洱熟茶。这种自然发酵称为“后发酵”。后发酵过程解决了茶叶存放时间问题,经过后发酵的茶,时间越长,质量越好,这和非后发酵的茶叶形成根本区别。后发酵要求原料较粗老,粗老的原料便于后发酵。银生诸山老茶树多,推动了后发酵术的发展。从此远征马帮不再担心崇山峻岭中茶叶变质的问题。后发酵后来成为普洱茶独特工艺标志。

普洱熟茶香味独特,人们为快速人工获得普洱熟茶,引入了类似黑茶制作的“渥堆工艺”。渥堆是人工制作熟茶的独特发酵术,是将晒青毛茶(普洱生散茶)堆放成一定高度,然后往上洒水,覆以麻布,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8到12小时左右,再风干,形成普洱熟散茶。普洱熟散茶经过紧压干燥,形成普洱紧压熟茶。

银生诸茶山:滇藏茶马古道的源与魂

滇藏茶马古道因为伸向银生诸茶山而有了巨大的生命力,银生诸茶山的马帮也从此络绎不绝,一派繁荣。银生诸山由此形成了三条银生古道,使滇藏茶马古道得以继续往东南亚延伸。银生茶也因为滇藏茶马古道的繁荣而发展成驰名中外的普洱茶。滇藏茶马古道的繁荣也激活了云南周边的古道,特别重要的有云南去广西的滇桂古道、云南去老挝的滇老古道、云南去越南的步头道、云南去四川的五尺道、云南去贵州的滇黔道和云南去缅甸、印度的博南道。这些被激活的古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联系,对西南和东南亚交通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银生诸茶山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魂与源。

茶马古道滇藏道的繁荣推动了普洱茶的发展,普洱茶工艺日益成熟。普洱茶越陈越香,名声不胫而走,清代更是远销海内外,被朝廷列为贡茶,普洱茶往朝廷的茶马古道贡茶之路开始形成。贡茶之路从普洱往东北走,过墨江、元江、玉溪到滇池,从昆明分两路,一路继续北上过盐津五尺道去京城,一路往东过曲靖、经贵州去京城。朝廷对贡茶之路的专门的管理经营又推动了滇藏茶马古道的繁荣。

致谢:

本项研究的调查工作得到过云南普洱市委组织部、西双版纳州政府、勐海润昌茶厂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再次表示感谢。

1.本项目得到以下项目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11JJD740004;韩国:POSCO TJ Park Foudantion。

2.树的上部已经被风刮断,现高14.7米。

3.笔者1991年4月去调查时,该树尚存活,现已经枯死。

1、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2、陈红伟等.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J].中国茶叶加工,2004(2).

3、杨海潮.普洱音义考[J].西南学科,2011(第二辑).

猜你喜欢

茶山茶马普洱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茶山自拍
茶山仙境
茶马古道
快乐茶山行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