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的温州文化遗产保护

2012-09-30陈中权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温州文化遗产物质

陈中权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00)

城市化进程中的温州文化遗产保护

陈中权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温州拥有十分丰富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但受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影响,大量文化遗产在城市化面前让步而受损,众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现象极为突出,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双重劫难。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结合温州实际情况,应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重视文化遗产的浓烈氛围,着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走适度旅游开发和产业化之路,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和作用。

温州;文化遗产;城市化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和地区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是当前温州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文化强市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

一、 温州丰富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温州历史悠久,虽偏东南一隅,却极富个性,兼具六大特点:一是山水尽东南之美,属山水城市;二是海上贸易繁荣,历史上多次对外开放,属沿海城市;三是移民规模庞大,属移民型城市;四是工商业发达,属商贸型城市;五是宗教氛围浓郁,历来有“其俗信鬼神,好淫祀”之说;六是文风鼎盛,名家辈出,被誉为“东南小邹鲁”。以上六大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了温州地域文明多元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三大鲜明特性。其多元性在于,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温州绝大部分时间远离社会中心而作为边缘存在,中心控制力弱,因而荟萃了多种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其开放性在于,作为沿海城市、移民型城市和商贸型城市,必然与外部世界有广泛的联系,也必然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温州善于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各种外来文化比较容易在温州找到它的立足之地。其创新性在于,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与交融,极易生长出新的文化,其强盛的创新能力为世人瞩目。正是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截至2011年12月,温州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共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39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8个,市级13个,县级15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62处,其中全国重点15处,省级101处,市、县级646处(见表1)。温州市可移动文物资源(即馆藏文物)共38586件,其中,一级文物368件,二级文物902件,三级文物1066件(见表2)。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搜集了55万多条线索,筛选出27195个有价值项目,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乎所有门类(见表3~表4)。目前,温州已成功申报和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世界级4项、国家级30项、省级98项、市级362项、县级843项(见表5)。

表1 温州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 个

表2 温州市可移动文物资源 件

这些分布广泛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碑刻题记、石刻及造像、近现代重要史迹、工业遗产和戏曲、民间文学、音乐、手工技艺等多种类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了温州厚重多彩的文化信息,见证了温州独辟蹊径的发展历史。其中传统美术(如乐清细纹刻纸),传统技艺(如瓯塑、瓯绣)和传统戏剧(如瓯剧)等项目特别突出,极具优势,体现出温州人非凡的创新能力。

表3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

表4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分布 种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浙江是文化资源大省,截至2011年底,根据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统计,共有1440项,其中浙江省入选187项,占全国12.99%,连续三批均高居全国第一。温州三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及扩展项目名录共有30项,占全省16%,高居浙江省榜首。其中,永嘉昆曲和乐清细纹刻纸作为昆曲和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和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两个项目被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温州还是我国一些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数不多的保存城市,如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木活字印刷术由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王姓家族传承,此地已成为我国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地方之一,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温州泽雅有着全国仅有的传统造纸作坊即四连碓造纸作坊,至今仍有十几个村落沿用古法生产屏纸。这些曾经产生巨大影响力但由于社会时代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文化在温州尚能找到它们的踪迹,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表5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

文化遗产通常具有丰富的多重文化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等。温州文化遗产提供了让人们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活态形式认识历史的条件,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地去认识消失的历史文化,是提升温州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温州人文化素养、建设温州人共有精神家园和发展温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来源,是建设温州文化强市、提升温州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

二、温州文化遗产保护:成绩、问题、原因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成绩

近年来,温州市就保护、利用和开发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全面开展对全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并通过普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料数据库。二是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国家、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和一批传承基地。三是编制鹿城飞鹏巷陈宅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方案和保护规划。四是修缮朱自清旧居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五是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同类型,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如利用永嘉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等革命史迹,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利用楠溪江古村落等古镇古村资源及民间民俗文化,刘基、高则诚等名人故居、纪念馆,使文化遗产和旅游有机结合。六是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宣传平台,宣传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如拍摄电视系列专题片《守望非遗》,出版《东瓯遗韵——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等系列著作。七是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场馆,包括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与展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之一的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廊桥文化园等。八是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如出台《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设立温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市财政出资2000万元)。九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重新启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活动,把文化遗产保护推向了一个高潮。这些举措较好地调动了人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也使得部分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2.问题

(1)大量文化遗产在城市化面前让步而受损。时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景慧曾指出:“历史遗产的保护面临三方面的困难:一是城市工作的重心,无论是领导人关注的焦点,还是舆论的主流,自然是发展经济,很难是历史遗产的保护。二是古城大多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土地的有偿使用使地价寸土寸金,在这里改变用地功能或增加建筑密度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是开发商生财、敛财的好地方,这种情况下的旧城改造自然是追求高密度、高容积率,很难兼顾保护的要求。三是古城中需要保护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房屋破旧,基础设施不全,环境亟待改善”[1]。温州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温州商业气息浓郁,房价高,而城市中心区自然是寸土寸金。虽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无法复制,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现代化面前,只好选择了让步。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旧居,因为开发商用地需要,从原来的朔门四营堂巷34号,移到了四营堂巷22号,现在被四周的高楼大厦全线包围,显得十分压抑。温州曾有著名的二十八宿井,现在仅存十来口,其中铁栏井、三牌坊古井、横井、八角井、仙人井等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水质也大不如从前。而消失的古井中,一部分是因为水质变差不能继续使用,还有一部分则遭到填埋。

温州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很多,大都经历文革的“洗礼”,几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加上历经数百年风雨,以木结构为材质的物质文化遗产已步入生命晚期,风化倾圮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居民,纷纷拆旧房、建新居,造成大量古建筑被毁。以永嘉县苍坡村为例,苍坡古村落久负盛名,如今则面临着一种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双重劫难。富裕起来的村民要在古村落里盖新房,急着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于是一些古村落不断冒出一幢幢混凝土结构的多层建筑,使古村落变得不新不旧、不伦不类。温州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就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当温州要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却发现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已经丢失得太多了。

(2)众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与此同时,那些看不见的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快的速度在消失。虽然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众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笔者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理论和温州实际状况,对现有98项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综合分析判断,认为处于濒危的大约占半数左右。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丝镶嵌只有四五人能制作,几近失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由于艺人无法谋生面临传承断代;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缘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的不足,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生存而被联合国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以上的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境况尚如此,那些不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何以堪?

(3)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现象突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独门绝技,口授心传,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因而传承人最为关键。目前,温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9位,省级122位,市级258位[2]。从总体情况来看,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人越来越少。据陈钧贤[3]对省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显示,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60~70岁最多,占40.6%;40~50岁最少,仅占6.3%,70~80岁占23.4%,80岁以上占15.6%。在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中,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有民间文学(76岁)、传统音乐(73岁)、曲艺(72岁)。过去大多数艺人的技艺是传儿不传女,而如今却陷入“我即使愿意无偿教,但是却没有人肯来学”的状态。可见,后继乏人现象极为突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及民俗,传承人目前尚为空白。

3.原因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4]35造成文化遗产尴尬生存的困境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农耕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非常易于消失。温州是一座市场经济发达、功利意识浓厚和社会变革迅速的经济驱动型城市,大量并不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被无情抛弃。

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因此,文化遗产的衰微实在难以避免,但人为因素也加速了文化遗产的衰落。不少文化遗产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但由于政府、公众对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并且把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当作落后的、陈旧的文化来对待,被人为毁灭和抛弃。就主观方面而言,存在以下原因: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尤其是对旧城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各级政府的决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于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自然使文化遗产难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二是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许多部门,如温州市目前由住建委负责自然文化遗产(即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规划局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管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这样多头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造成管理低效、不到位。同时,文化遗产保护又涉及到国土、规划、市政园林等有关部门,相对这些强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往往被边缘化。三是文化遗产保护人员匮乏,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多数文博单位的骨干也是半路出家,专业不精干。复合型管理人员缺乏,往往出现懂专业的人员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人员不懂业务。四是研究力量薄弱。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集中在细纹刻纸等少数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而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处于无人关注和研究的状态。

三、温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并提出了建设四大文化品牌:南戏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2010年提出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提出文化强市建设。温州文化要形成品牌、优势和特色,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1.形成全社会重视文化遗产的浓烈氛围

文化遗产保护任务之所以十分艰巨,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多少人真正认可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其实,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并非只是少数人、少数部门的事情,而是与人人相关,因为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记住自己回家的路。真正做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首先在于人们对传统文化到底持怎样的认识态度。如果温州人都能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文化遗产就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当前温州市正在开展“六城联创”活动,其中就有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应该以“六城联创”特别是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大力宣传文化遗产,形成全社会了解、重视文化遗产的浓烈氛围。

2.着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4]289可见,“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普查,温州文化遗产的家底已经基本盘点清楚,但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抢救、评估、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使文化遗产为温州文化大市建设服务,政府一直以来尚缺乏清晰完整的思路和措施,非常需要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评估和甄别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评估,甄别出文化遗产保护得比较好的,应给予进一步扶持;对濒临消失但在民间还有所传承的,应给予恢复和发展;对已经消失只能以记录保存的,应给予保存。对那些濒危的珍贵遗产应列为优先抢救和保护的对象,对已列入各级名录的文化遗产应通过文字、图像等手段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二是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制度。要适当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级和县级名录和传承基地,扩大传承人范围。对已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资助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或传承团体进行传习活动;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或传承团体给予奖励。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三是加大研究力度。建议建立专家委员会,汇集专家力量,对尚处于无人关注和研究状态的文化遗产加强研究力度,力争多出成果。

3.走适度旅游开发和产业化之路

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单纯讲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很困难,尤其是对经济驱动型城市温州来说更是如此,必须做到同时利用和开发。向云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本形式,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几千年,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多价值多功能,更在于它一直有着自已的‘市场’。什么时候它消亡了,说明它无‘市场’了。”[5]因此,可以适度地进行旅游开发和产业化,形成一种新兴文化产业,才能最终走向“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青田县开发石雕文化产业值得借鉴。温州有众多著名的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与青田石雕相媲美。建议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适度旅游开发和产业化之路;同时可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特色布置专题展览,开展文化遗产知识互动。如苍南碗窑的制陶工艺、瓯海泽雅四连碓的造纸工艺、瑞安东源的活字印刷工艺,从现存实物到工艺流程制作,均可以用展示和交流互动的方式使公众享受文化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护和开发中应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防止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

4.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和作用

绝大多数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来源于民间,民间蕴藏着深厚的保护力量和保护意愿。温州不少博物馆、纪念馆和展示馆都是由民间筹资创办的。据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管理处统计,2006—2009年,全市社会力量共集资近2000多万元用于叶学程墓、张天麟家庙、法华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维修,可见,民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着巨大的作用。政府应充分调动民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如优惠提供展示的场地,出台鼓励民间保护的政策,设立民间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基金会;培养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吸纳公众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多种社会组织,尤其是引入大企业为文化遗产保护服务,拓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域;采用多元化的集资方式,制定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如减免或抵消企业或捐赠者的税收,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和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多方支持的富有温州特色的保护和传承格局。

[1]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J].城乡建设,2002(8):40-42.

[2]金浩,王春光,胡瑞怀,等.2011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0.

[3]陈钧贤.传承难题如何破解——摸索温州特色新路子[N].温州日报,2009-06-13(8).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向云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一[J].文化遗产,2009(3):1-10.

[责任编辑:任映红]

Protection of Wenzhou Cultural Heritage in Process of its Urbanization

CHEN Zhongquan
(Party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Wenzhou, Wenzhou, 325000, China)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lays great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and passing of cultural heritages.Wenzhou boasts abundant and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s, but due to the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cultural heritages are damaged and are on the verge of perishing. An obvious phenomena is that there is no successor for the cultural heritages, facing the damage of nature and human. In terms of the protection the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Wenzhou,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fully acknowledged. It is important to create a strong atmosphere of stress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whole society,strive to establish the protection system, take the path of prope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heritage and play the full role of folk.

Wenzhou; Cultural heritage; Urbanization

G122

A

1671-4326(2012)01-0012-07

2011-09-19

温州市文化工程项目(wky10063)

陈中权(1964—),男,浙江瑞安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温州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