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效测评体系初探
2012-09-25杨帆
杨帆
(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 400015)
1 引言
建筑能效测评是按照建筑节能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对单体建筑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设计、施工、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等资料,经文件核查、软件复核计算及必要的检查和检测,综合评定其建筑能效等级的活动。[1]本文以重庆市《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所制定的原则为指导原则,探讨建筑能效测评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通过规范测评程序,设计方便易用的测评软件系统,推广建筑能效测评,达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目的。
2 系统分析
建筑能效测评系统是在建筑节能设计和实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中,用于量化计算建筑的能耗水平和节能水平的工具。[2]然而在实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的过程中,不同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之间的评价结果相差较大大,给节能率复核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带来了较大影响。同时,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能耗的计算规则比较含糊,造成建筑节能设计人员和建筑节能设计软件的编制单位对标准的理解各不相同,如由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上对外窗遮阳系数的算法没有明确规定,在进行节能设计和节能设计软件编制时,有的采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算法,有的采用国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上规定的算法,造成计算结果相差较大;窗墙面积比的计算规则也不够明确,不同设计人员和软件编制单位的计算结果也相差较大,对建筑能耗的计算结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还有体形系数计算时的相关规则不明确造成计算结果相差较大等等。[3]因此我们将系统解决方案定位于专家评估为主,计算分析为辅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3 方案设计
3.1 指标体系构架
在分析居住建筑能耗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发放32份专家问卷表,经过综合分析,初步建立了一个由多个分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从室外气象、建筑体形、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综合能耗、运营管理等方面选择了17个末端指标,其中:反映室外气象特征的采暖度日数(HDD16)、空调度日数(CDD26)、采暖期太阳辐射总量和空调期太阳辐射总量;反映建筑体形特征的极限体形系数、体形完善系数和建筑朝向;反映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窗墙比(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屋顶的传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外墙的传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窗户的传热系数与遮阳系数目前仍采用重庆市建筑设计节能65%的标准。[4]对于反映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指标则为建筑全年耗电量,即采暖年耗电量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的指标,我们的数据直接引用本项目楼宇监测子项目的监控数据。
3.2 测评流程
首先由委托方应提供相关资料,然后测评责任机构对委托方的申请审批、立项;立项后,组织测评小组,按照《建筑能效测评系统》,对测评建筑的各个项目开展测评数据收集和评估打分,形成纸质文档,由测评小组负责人签字,并由测评人员录入《建筑能效测评系统》生成评估结论。测评机构参照《建筑能效测评系统》的评估结论出具建筑能效评估报告。
3.3 系统结构
系统包括数据维护和能效评估两大部分,主要有指标维护、模板维护、数据设置、居住及公共建筑能效评估等功能。[5]系统结构图(图1)。
图1 系统结构图
4 功能设计
4.1 设计原则
采用模块化指标的方式,增加系统的灵活性。
支持指标的单选和复选,增强系统的实用性。
规范建筑能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可通过计算机对居住、公共建筑能效等级进行快速评估。
注重人机界面设计,风格简洁大方。
4.2 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SQLAnyWhere和Delphi7分别作为数据库和前台开发工具。Delphi是主流的开发工具,具有强大的系统开发功能,可以实现较完善的人机交互界面和系统底层支持。SQLAnyWhere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一个既能适应手持设备又合适企业级别安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拥有出色的高性能,简单易用,开发完成后几乎不需要用户再进行管理。
4.3 指标维护
指标维护主要是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录入各项指标的编号、名称和参考值和参考得分等信息。系统默认的指标体系系根据《建筑节能65%设计规范》制定,其中的设备能效、温湿度标准的评分数据直接来自于本项目楼宇监测子项目开发的监控软件的统计数据。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对所有项目予以修改和增减以及调整权重。系统支持单选和复选类型的指标。
图2 指标维护界面
4.4 模板维护
模板即实际能效评估的参照标准。模板维护是在指标体系基础上选择与实际考评建筑相关的项目建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评估指标模板。[6]
主要功能:用户可根据考评对象的要求,从已有的指标体系中选择部分或全部测评指标,调整参考分值,形成测评模板。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模板必须分别设置。
4.5 能效评估(图3)
图3 评估界面
能效评估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能效评估。通过录入项目名称、建筑面积建筑物高度等基本信息,并对指标模板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打分,最后得出评估总分和能效等级,并生成技术文档。
4.6 系统评估
系统经过严格的调试和长时间的试运行,稳定易用,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f(n)),确保系统在低配置微机上也能正常使用。
系统是在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基础上开发的,在指标体系、评估算法、系统功能等方面表现出色,并可以根据新的节能标准要求,在应用中灵活调整指标及权重。
5 结语
建筑能效测评体系的开发在我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程度,还需加强的是系统的应用推广。集成化和智能化将是未来建筑能效测评系统的发展方向,也是建筑节能评估系统软件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实现其基本功能的方法和手段。[7]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阶段关于建筑节能测评系统开发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事业,为今后建筑节能测评系统的开发提供更为专业的参考。
[1]胡平放,向才旺,丁学俊.中国建筑能耗现状特征[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8,15(6):39-43.
[2]龙惟定.国内建筑合理用能的现状及展望[J].能源工程,2001,(2):1-6.
[3]俞善庆.关于建筑节能标准化[M].中国标准化,2000,(1):15-18.
[4]韩爱兴.中国建筑节能政策[J].中国能源,1999,(2):23-25.
[5]美国能源部节能及可再生能源网站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目录[EB/OL].http://www.eere.energy.gov/buildings/tools_directory/
[6]张伟捷,孙建平,王侃宏.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理论的基础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2):5-10.
[7]周良,张国强.建筑节能及暖通空调仿真软件的现状和发展[J].湖南大学学报,2000,(6):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