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8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H指数序列变动分析
2012-09-25代玉美王全红徐淑芬
代玉美 王全红 徐淑芬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大连 116023)
1998-2008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H指数序列变动分析
代玉美 王全红 徐淑芬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大连 116023)
基于CSSCI引文数据库,计算1998-2008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H指数,探讨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变化与其H指数序列变化之间的关系,从实证角度研究H指数在评价期刊影响力与遴选核心期刊中的价值与作用。
图书情报学 核心期刊 H指数 序列
中文核心期刊的评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隔一定时间,核心期刊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1992年第1版中文核心期刊到现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连续出版了4版。目前H指数已成为国际上主流的科技期刊评价方法之一,运用H指数及其相关指数评价期刊影响力的研究正在展开。本文试图以1998-2008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为例,研究我国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H指数序列变化。
我国核心期刊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初较为成型。1992年第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对核心期刊的界定为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第4版界定为: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从第1版到第4版对核心期刊的定义反映出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界定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过程。
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和核心期刊遴选中,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他引率、检索系统收录率、专家定性评价等指标被广泛应用。但上述所有评定指标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此学界一直不乏质疑声和反对声。有没有更好的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遴选核心期刊的评价工具或评价参数呢?H指数和H型指数的研究和发展为我们开启了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一扇新窗。
H指数(H-index)自2005年由美国物理学家赫希(Hirsch)提出后便产生了迅速而广泛的影响。H指数最初用来评价某领域的个人学术成就或学术影响力。计算方法非常简单,用Hirsch本人的话就是“只需30秒”。即某人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布劳恩(Braun)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该思想,将H指数用于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期刊的H指数是指如果一种期刊发表的全部论文中有H篇文章,每篇被引用数至少为H次,同时要满足H这个自然数为最大,那么H即为该期刊的H指数。也即在某数据库中让论文按被引次数由高到低排列,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那个序号减去1就是该期刊那个时间段的H指数[1]。
比利时的鲁索(Ronald Rousseau)引入了期刊的相对H指数来考察期刊载文量对H指数变动的影响,即将H指数除以该卷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所得结果[2]。本文由于篇幅原因未对各期刊的相对H指数进行计算和研究。
1 1996版核心期刊1998-2000年H指数分析
表1 1996版核心期刊1998-2000年H指数
表1为1998-2000年核心期刊H指数(1996版核心期刊)。由于H指数存在相同的几率很大,在对相同H指数值进行排序时,我们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即:相同H指数的期刊总引次数高的排在前列。
如果我们与2000版核心期刊相比较,就会发现三年H指数和小于7、排序在12后的《四川图书馆学报》、《江苏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山东图书馆季刊》、《高校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界》都落选了2000版图书情报系列的核心期刊。
而2000版核心期刊增加的图书情报核心刊有:《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科学》、《情报杂志》,其1998-2000年H指数及相对指数如表2:
表2 2000年新增核心期刊1998-2000年H指数
可以看出,上述新入选2000版核心期刊的五种期刊1998-2000年H指数和都大于或等于9;而1996年版入选2000版核心期刊的最低H指数值是8。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列出了上述24种期刊的H指数排名,见表3:
表3 24种核心期刊1998-2000年H指数和排名
上述H指数值排名前17位的期刊都入选了2000版的核心期刊,而排名第十八位的《四川图书馆学报》及其后的期刊全部落选,其H指数值排序与2000版核心期刊排序显出较大的一致性。从横向上看,虽然同为核心期刊,但1998-2000年间3年最高H指数值《中国图书馆学报》23与最低《图书馆界》4相差19,差值较大。三年平均H指数最高的《中国图书馆学报》7.6与最低的《图书馆界》1.3,相差6.3。一般而言,H指数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发表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以前发表的论文引用次数不断增加,所以从理论上讲H指数只增不减。但是上述显示的结果并非如此。纵向上看,各期刊年度H指数自差值变化不大,最大差值是3,无论是高指数值还是低指数值期刊,年度间都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表明各期刊影响力稳定。
2 2000版核心期刊2001-2004年H指数分析
表4 2000版核心期刊2001-2004年H指数
表4中H指数排名第16但总被引数排名最后的《图书与情报》从2004版的核心期刊消失了,增加了《现代情报》。《现代情报》2001-2004年的H指数值如表5:
表5 2004年新增版核心期刊2001-2004年H指数
可以看出,无论是被引总篇次、总被引次数还是H指数,《现代情报》均较低,从H指数值判断其与其他核心期刊差别很大。虽然在2004年被列为核心期刊,但其2005-2007年H指数值仍然很低,年均为3,排名最后。在2008-2009年中,《现代情报》已不属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来源刊。从这一点看H指数值在遴选核心期刊时极具参考价值。
2000版核心期刊中,《情报科学》排名第14,2001-2004年H指数排名第7;在2004版核心期刊中《情报科学》排名跃至第6,与其H指数值排序非常相近,呈现出较大一致性。
与H指数值排名差距最大的是《图书馆杂志》。其在2000版与2004版核心期刊的排名都是第5,但是其H指数排名却在第11名,呈现出较大差异性。《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的H指数值排名与其核心期刊排名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性,2001-2004年H指数排名第5,2004年核心期刊排名却是第11。这是由于H指数兼顾了论著数量和质量,计算简便,但却忽略了期刊被引次数多和被引次数少论文的影响和逐年递增等独立性和特质,亦没有考虑小于H值的成果数量和质量以及大于H值的成果之间的差异。《图书馆杂志》在2001-2004年期间被引次数较多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被引次数较低,所以出现了此差异。
通过期刊横向比较发现,年H指数值最高的《中国图书馆学报》与最低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差值除2002年是7外,其他年度都是6;年平均H指数值最高的《中国图书馆学报》9.2与最低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3之间差值为6.2,与1998-2000年平均H指差值6.3非常接近。纵向上看,各期刊年度H指数自差值变化趋于减少,最大差值是2,无论是高指数值还是低指数值期刊,年度H指数趋向平稳。
3 2004版核心期刊2005-2008年H指数分析
表6 2004版核心期刊2005-2008年H指数
从表6可以看出,与2008版核心期刊及其排序进行比较发现,《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情报理论与实践》的H指数排序与其核心期刊排序呈现较大的反差,其他期刊的H指数排序与其核心期刊排序呈现出较大的一致性,也可以互为佐证H指数和核心期刊遴选的合理性。通过期刊横向比较,4年H指数最高的《中国图书馆学报》31与最低的《现代情报》12差值是19;年平均H指数最高值《中国图书馆学报》9与最低值《现代情报》3之间差值为6。差值横向变化不大。纵向上看,各期刊年度H指数自差值变化趋于稳定,最大差值是2,无论是高指数值还是低指数值,期刊年度H指数趋向平稳,起伏不大。
CSSCI在2008-2009年来源刊中删掉了《现代情报》,增加了《国家图书馆学刊》。《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008年无论被引总篇次还是被引总次数都低于《现代情报》,而其2005-2008年三年H指数和都大于《现代情报》。
4 结论
(1)H指数及其相关指数计算简单,对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遴选核心期刊极具参考价值
H指数的测度值反映的是一种期刊被引的持久普适绩效,仅靠名人效应造成的单文或极少数文章的高被引数论文或低被引论文都不会影响其H值的高低。而且H指数很难通过自引达到增长,正如Hirsch所说:“你无法伪造它,因为它依赖的运作机制需要有个时间跨度。”[3]而且,H指数计算简单,只需对被计算的期刊引文进行排序,就可以计算出H指数值,与计算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等相比,省时省力。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核心期刊的H指数时间变化与核心期刊及其序列变化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在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遴选核心期刊时极具参考价值。
(2)使用H指数评价期刊影响力应注意细节因素
H指数以被引次数高的论文的被引次数为基础,考察的是期刊论文中被引次数高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考察期较长。因此H指数与已有计量指标相结合是学术评价为图书情报研究、文献计量学研究开辟的一个前沿领域。但是H指数的计算要依赖于一定的引文数据库,而且要以某一时间段为依据,所以引文数据库来源文献的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都会引起H指数的变化。在计算H指数时,还应注意一些其他影响指数值的因素。如在CSSCI中计算1998年《中国图书馆学报》H指数时,序列1黄俊贵老师的《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散论》与序列9《图书馆转型与发展散论》是同一篇文章,但系统却认为是两篇文章而分别计算。
总之,实证的研究表明,H指数在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重新对学术期刊评价或遴选核心期刊时应该考虑H指数。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完全摒弃既有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而完全采用H指数和H型指数。只有利用多种合适的指标集,才能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1] 姜春林. H指数和G指数——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新指标[J]. 图书情报工作,2006(12):63-65.
[2] 叶 鹰. h指数和类h指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导引[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5):1-5.
[3] 丁 楠,周英博,叶 鹰. h指数和h型指数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知识,2008(1):72-75.
AnAnalysisofH-indexSequenceChangeofCoreJournalsof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inthe1998-2008Period
Dai Yumei, Wang Quanhong, Xu Shufen
Library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H-indexes of the core journal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rom CSSCI in the 1998-2008 period, the current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 core journals in this field and their H-indexes and studies the value of the H-index in evaluating journals and selecting the core journal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re journal; H-index; sequence
G350
代玉美,女,1967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0余篇;王全红,女,1968年生,馆员,发表论文4篇;徐淑芬,女,1963年生,馆员,发表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