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岂能以怪为美
2012-09-24王海
王海
为了追求新、奇、特,“不规则”成为标志性建筑的多数选择
城门?秋裤?
“大裤衩”,“秋裤门”,“比基尼”……由苏州一栋在建的酷似秋裤的大楼而起,网民又开始了一轮对怪异的地标建筑的调侃。从微博到大众媒体,公众一边回顾以往那些丑陋地标,一边争相公布全新的匪夷所思的各种发现。
自称“世界第一门”、“中国第一大体量的超高层建筑”、“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的苏州“东方之门”,因为一张照片,突然“红”遍网络。
这栋建筑地上88层,地下5层,号称苏州的新城市地标。
设计师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苏州之门”。它的设计灵感,来自苏州古城门的创意。有关方面称,这栋建筑最大程度延续了苏州城的传统风貌,是一扇向世界展示苏州、展示中国的东方魅力之门。
但网友对此毫不买账。原因很简单,所谓“东方之门”,实在太像一条秋裤!这种具象上的惟妙惟肖,使其古城门的“意境”几乎荡然无存。
许多网友发挥创造力,将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PS”到这条“裤子”上。比如《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擎天柱,《绿巨人》中的绿巨人,《咸蛋超人》中的迪加等。“东方之门”成为这些经典人物形象的两条腿,强壮有力,稳如泰山。甚至,还有人将玛丽莲·梦露“PS”上去,原本的两条玉腿穿上了英伦喇叭裤。
“央视的大楼终于不再孤独”。和“东方之门”的图片一起,这句调侃被大量转发。很快,杭州的“比基尼”大楼又“横空出世”。
所谓比基尼大楼,是指杭州奥体博览城。网上热转的,实为杭州奥体博览城体育馆与游泳馆效果图。
尽管不知道其最终建成效果究竟如何,但从效果图看,的确很有比基尼的意思。
不仅仅是地标,公众每一轮对建筑美丑的讨论,被牵扯到的建筑总是层出不穷。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建筑类专业网站发动评选的 “中国最丑陋建筑”。评选出的如燕郊天子酒店、华西村山寨版美国国会大厦等,的确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其中,天子酒店以高达40余米的彩塑“福禄寿”三星造型,体量之庞大令人“震撼”,它的上榜理由是“太过于具象,把民间对金钱、权势的迷恋夸张地表现出来”。
又如安徽阜阳颍泉区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被称为“阜阳白宫”,造型、施工均很粗糙,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
还有临汾尧庙广场,几乎全套照抄北京天安门广场。华西村的山寨版美国国会大厦不仅抄袭了美国国会大厦的外表,甚至连楼上都挂着“美国国会大厦”几个大字……
一些建筑不只丑陋,更是恶俗,其间对权力的贪婪与膜拜已然毫不掩藏。比如,沈阳有一座方圆大厦,造型外圆内方,是一个逼真的古钱币形状,对金钱的尊崇毫不遮掩。
方圆大厦已经登上丑榜,但并不影响来者跟进。今年初,位于广州荔湾区白鹅潭经济圈最南端,一座在建的半圆形建筑物引发市民关注。这个建筑将建成一个33层、高138米的“大金环”。
这个大金环,业主方的本意,也是希望它成为珠江边的地标建筑。
庞大的试验场
建筑一旦引起争议而被探究,公众往往发现,设计者是各种被称为“大师”的外来和尚。
广州珠江边的“大金环”,据说是由意大利人约瑟夫设计。消息称,设计师对中国文化了解较深,这个设计是取意放在珠江边的玉璧和“水轮车”,取广东人重视的好意头。
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所谓城市,无非是流动的人,和固定的建筑。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和文明进程的体现。
国外“大师”在中国设计的地标性建筑,最引起关注,争论最为广泛的,应该是央视新楼,也就是百姓口中的“大裤衩”。关于其美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央视有关负责人和设计方称该建筑设计是“力与美的结合”,“扭曲的造型可以产生丰富的空间变换感觉,让人产生各种想象,不会单调。”
可是,等到大楼竖起,其设计者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在其新书中毫不掩饰地承认:他的设计其实是个色情玩笑——主楼和辅楼分别象征着“女臀”和“男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将一些恶俗丑陋建筑的特征归结为:炫富、崇权、象形、媚外。他说,“这不是建筑师的美学问题,而是思想问题,体现了他们的建筑价值观。”
对于建筑,周榕最看重的,是价值观和立意基点在哪里,以及建筑指向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不是丑陋的。所以丑陋建筑绝不仅仅是在空间美学方面处理手段的低下,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反映出来思想的低俗。
有人说过,近些年,中国大陆变成了各种建筑设计理念的试验场。从媒体的公开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大师”云集中国,甚至“无洋不设计”。往往,几个词组组合成的理念,就能催生一座庞大的建筑。
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大气、生气、富丽、天人合一。对称,沉稳,而又飞檐翘起,扑朔欲飞。不说工艺,仅仅风水一项,就蕴含着多少的建筑常识和规则。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建筑设计理念。许多去过日本的朋友印象深刻。在日本,中国风格的建筑比比皆是,给人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源自中国的建筑风格,在日本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而在中国本土,传统风格的建筑却再难循迹。
对于饱受争议的央视新大楼,有网民认为:“央视新大楼成人字型,而中部形成的多边形镂空,不符合建筑技术的稳定性原理;违背了三条腿才稳定的科学常识;为了使不稳定成为稳定,需要多用钢材,从而增加投资,造成浪费;人字型倾斜,内部形成倾角,影响使用率和使用面积。在建筑艺术上应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央视新大楼不仅没有贯彻这一点,而且完全丧失了中国传统建筑物的艺术特点。”
各种奇特的、怪异的建筑,正在中国大量出现。为了超出人们普遍的想象力,他们不讲对称,扭曲、失衡,追求特立独行,追求眼球效应。
一座、两座、三座……光怪陆离的建筑也越来越多,大师你来我往。见怪不怪之后,“大师”们也就越发引起公众怀疑。
放眼一、二、三线城市,或者着力模仿西方建筑,照搬照抄,唯洋是取,去其精华,取其糟粕;或者随意创新,乱赋内涵,极力彰显个性,不顾实际需要;或者乱搞嫁接,弃传统文化的精髓于不顾,而仅仅片面地择取传统中某些事物的表皮,并加以放大,美其名曰传统文化,实际上粗俗不堪。
的确,“大裤衩”之后,国内不规则几何体形狀的建筑越来越多。为了追求新、奇、特,“不规则”成为标志性建筑的多数选择。
几十年来,先是学苏联,后来欧风美雨。现在,中国大地成为一个庞大的试验场。
地标推手
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这样评价相声:不是我们创新不够,而是我们对传统继承不够。相声如此,建筑更是。
继承传统,似乎意味着没有突破。对于这一点,推动城市建筑的相关各方,地方政府以及业主,都已经不能接受。
利益各方,都非常需要地标性建筑!
今天,大尺度、大体量和大景观,似乎是衡量建筑的惟一美学标准。大,才能引起关注,才能成为标志,所以就成了美。
同时,地标性建筑是代表官员政绩、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具象,也能给业主带来庞大的商业利益。
地标是城市的特征,也能改变城市。
1996年,马拉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建成。这是世界最高的建筑第一次没有出现在西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关方面不惜隐瞒各地潜在竞争对手,一直拒绝公布具体高度。直至完工。仅有2300万人口的马来西亚凭借着这座85层楼的双塔建筑一跃成为世界焦点,吉隆坡也因此忽然精神焕发起来。
高度是现代化的象征。摩天大楼,超大建筑,可以令原本默默无闻的城市被瞩目。
不仅是京沪这样大都市,超高如国贸三期、中国樽,阔大如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的建筑层出不穷,甚至许多地县级城市也卷入了竞赛,打造具有纪念碑性质或动机的建筑。
在一定程度上,地标性建筑获得强大推动力,和我国现行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和政绩考核制度相关——地方政府和官员必须追求城市发展的速度、变化和“日新月异”的惊奇效果。
作为政府考核标砖的GDP数字,只能落在纸面上,市容市貌的变化,建筑群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则是直观和具象的政绩。
出于追求政绩和速度的需要,每一届地方政府急切地要修改城市的陈旧面貌,促使其散发出浓烈的现代性气息。商业利益和政绩驱动,令中国的城市改造运动空前壮观。
因此,每一任地方政府和官员,自觉不自觉,都会对地标性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非常有可能施以影响。所以,各种拍脑袋,各种出人意料的“地标”得以迅速崛起。
以违背常理吸引目光,是地标建筑设计的捷径。各种合力之下,仓促之中,大师们完成了心愿,甚至是圆满一个玩笑,载誉而归。
中国变成了一个建筑物的大仓库,堆满了各种各样风格的各类大师的试验品,试制品。中国人或者为这些建筑的美丑疯狂争论,但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最后只能面面相觑。
建筑不仅存在于时间,还存在于空间,这就决定了它的恒久性。没天灾人祸,至少能在一个地方杵上百十年。它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与审美取向是严肃的。
如果说丑陋建筑是一种视觉公害,每个公众都是受害者
譬如“秋裤门”,其在一个公共区域留下实体设计,延续多年,不能说只是一个企业自己的事情——这是公众和社会行为。但看到“秋裤门”之后,许多人质疑:和城市、社会与公众如此相关,为何公众毫不知情,毫无参与?
这样的公共建筑,并没有代表公众的审美,往往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审美、小群体甚至个人的审美,一座体积如此庞大、与周围环境拒绝对话的建筑,以十分强势的姿态出现,然后强迫大家每天都要去面对它。公众反感,自在情理之中。
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达,使得社会快速进入一个民意时代、多元时代、公民时代。任何公共事务的建设,每个市民都有权利去发表见解。
“秋裤门”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个警醒。
一些地方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盲目追求地标、新潮或眼球效应。随之而来的是奇怪建筑层出不穷,恶俗建筑此起彼伏,有的建筑形状之奇甚至已影响到建筑的基本诉求——安全,成了设计师“炫技”、“实验”之作,或某些决策者炫耀财富与政绩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在这些建筑上,看不到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谈不上对当地文化及历史传承的负载。
建筑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标新立异。那些因为盲目创新而给城市留下的伤痕,往往很难弥补。
建筑的“美”和“丑”,或许没有永恒的标准。但可以肯定,并非大的、高的、前卫的、奇特的,荒唐的,就能够成为经典。用奇特造型来冲击公众眼球的建筑,同样很难被公众和历史所认可。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