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Swarm 模型突现行为的新的动力学指标研究
2012-09-20王利
王 利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 400065)
0 引言
突现又称“涌现”(emergence)是多Agent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概括地讲就是系统内的若干个体,按照某种方式发挥系统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出整体具有而各个体不具有的新的特性[1]。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在1923年出版的《突现的演化》一书中指出:“宇宙在进化的每一阶段上都有新的性质、新的事物突然地、神秘般地被创造出来[2]。”系统功能之所以往往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因为系统突现了新质的缘故。
自然界中迁徙的鸟、成群的鱼、群居的蚂蚁和蜜蜂都是Swarm的典型例子,Swarm模型中的个体被称为agent,每个agent遵守简单的规则进行运动,从而产生出新的特性或特质,而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突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认知的。从相关Swarm模型突现行为研究文献可知,吴渝[3]等学者从该角度提出基于动力学参数等属性的定量分析方法,也借鉴了复杂网络学中的聚类指标、信息论中的信息熵以及系统动力学中内部能量等指标来对Swarm模型中的突现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4]。这些方法一是计算相对复杂,二是对突现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并不直观。
所以,本文直接从Swarm模型中个体的运动状态出发,借鉴物理学中的伊辛模型,选取简单直观的2个动力学指标,对Swarm模型产生的突现行为进行解释、观测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其运动规律及参数的意义。
1 Swarm突现计算模型
L.Spector和J.Klein根据Craig Reynolds提出的“Boids”模型理论[5],给出了相关行为的具体计算方法[6],Swarm模型中Agent的瞬时加速度向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1)式中:常量c1-c5为向量V1到V5的权值;d是某一智能体与它周围的智能体应保持的距离值;V1是某一智能体指向远离其自身范围d内的所有智能体的均向量;V2是指向模拟世界中心的向量,由模拟世界的中心决定;V3是某一智能体周围所有智能体的平均速度向量;V4是某一智能体指向其周围所有智能体所构成的中心的向量;V5是一个随机单位长度向量;→V是所有向量的加权和向量;→A是在每一个模拟时间段中所产生的智能体瞬时加速度向量(<Amax);Amax和Vmax分别是智能体可达到的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在 Matlab7.1环境下对Swarm模型进行仿真实验,通过给c1-c5,Vmax,Amax和d这几个模型参数设置不同的值,我们得到的形状分别有:零散型、群聚型、圆圈型和直线型。其中,零散型为无突现行为,而其他3种形状都为突现行为,Matlab平台下的仿真结果截图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形状的仿真结果Fig.1 Simul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shapes
2 动力学指标选取依据
2.1 平均速度Vt
伊辛模型是物理学家恩斯特·伊辛[7]于1925年提出的,伊辛模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在一维、二维或三维的每个格点上占据一个自旋,每个自旋在空间有2个量子化的方向,在绝对零度时,所有自旋的取向完全一致,有2个可能,都是向上或都是向下,一旦选定了向上,就大家一起向上,非常有序,单个自旋的微小磁场加到一起,便会形成一个很强的磁场,铁块就成了磁体[8]。Swarm模型中每个agent的运动类似于磁铁中的每个自旋,只是agent运动的方向不在局限于上下2个方向,当agent运动的方向大多数一致时,大多数个体处于有序状态,所有agent的运动速度之和就会比较大,Swarm模型产生突现行为;当agent的运动方向比较纷乱时,大多数个体处于无序状态,所有agent的运动速度相互抵消,运动速度之和会相对较小,模型产生无突现行为。在这里agent的运动速度之和就好比磁铁的磁化强度,当运动速度之和比较大时,表明大多个体运动是有方向性的、一致的,当运动速度之和小时,表明大多个体运动是无序的。在本文中讨论的所有agent速度之和是三维的、有方向的,无法判断其大小,所以,选择每个时刻所有个体的平均速度来对Swarm模型产生的突现行为进行分析,在Swarm模型中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如(2)式:
(2)式中:Vt为t时刻的平均速度;n为个体总个数;Vix,Viy和Viz分别为个体i在t时刻的x轴、y轴和z轴方向的速度。
2.2 随机速度c5V5
在伊辛模型中当温度足够热时,温度将会对有序的状态进行扰动,某一个自旋可能会挣脱其他自旋对它的相互作用的束缚,而改变自旋方向,这个调皮的自旋可能又会影响其他自旋的取向,从而将它们自旋的有序方向搅乱,弄得它们的指向无规律起来,各个原子的微小磁场彼此抵消掉,铁块就成了非磁体[8]。在Swarm模型中V1-V4描述的都是个体周围邻居及模拟中心对个体的影响,V5描述的是随机单位长度,c5V5构成了随机速度,随机速度是外界对Swarm模型的影响,类似于温度对铁块的影响,当随机速度比较大时,Swarm模型产生无突现行为,在本文中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下面通过实验来对这2个指标进行分析和验证。
3 实验设置及分析
3.1 实验设置
下面的实验中所选取的模型参数根据表1中的参数范围设定(表1中的数据来自文献[3]),分别针对群聚型、零散型、圆圈型和直线型4种情况进行实验,每种情况各50组参数,每次实验使30个个体运行3 000 s。
表1 对应群体行为中各参数取值关系表Tab.1 Rules of parameter values in different behaviors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1)平均速度:用公式(2)计算每个时刻的平均速度。图2给出了平均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a)实验结果。在图2中,横坐标表示时间t,单位为s,纵坐标表示平均速度v,平均速度的单位和Swarm模型参数初始值的单位设置息息相关,在这里单位可以认为是步长数/s,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步长数可以是m,cm或mm等为单位,图2中圆圈处表明突现产生的时刻。
b)实验分析。由于零散型中个体运动的方向是不一致的、纷乱的,所以图2a中平均速度的变化是无规律的。对于群聚型、圆圈型和直线型,当突现产生后大多数个体都紧密聚在一起,运动方向非常一致,从图2b-d中可以看出,刚开始平均速度曲线处于无规律波动阶段,Swarm模型处于无突现状态;随着突现时刻的来临,曲线逐渐上升并稳定在某一个范围内,这个范围值和Swarm模型参数的初始值设置息息相关;最后曲线保持近似直线或上下波动某一固定形状变化,这时Swarm模型保持稳定的突现状态。图2c中,由于模型在突现产生一段时间后按圆圈型运动,所以,平均速度曲线上下波动。上面的实验结果和Swarm模型的实际运动轨迹一致,说明用平均速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出Swarm模型的运动规律以及突现产生的时刻。
图2 平均速度随时间变化图Fig.2 Changes of the average velocity with time
2)随机速度c5V5:在测试随机速度c5V5对Swarm模型的影响实验中,使c1~c4,Vmax,Amax和d的值保持不变,由于V5是随机单位长度,所以只需使c5的值不断变化。
a)实验示例。当 c1~ c4,Vmax,Amax和d的值分别设置为 4.0,10.0,8.0,7.0,9.0,40.0,0.01,c5的值为1~8.0时,实验结果为群聚型如图3a所示;c5值为9.0~15.0时,实验结果为轻度零散型如图3b所示;c5为16以上时,实验结果为零散型如图3c所示。
图3 实验运行结果Fig.3 Experiment results
b)在此实验中我们只讨论了模型参数值大于0的情况,通过群聚型、直线型、圆圈型和零散型每种情况各50组实验,可以得出表2所示的结论。和d取表1中的任意值,而c5的值在16±以上时,模型运动结果都为零散型,而当模型参数c1~c4,Vmax,Amax和d不取表1中的值,则c5不符合表2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到,表2的结论和模型参数的初始值密切相关。可以肯定地说,当c5的值足够大时,模型运动结果肯定为零散型(无突现),和伊辛模型中温度类似(随着温度的升高,铁块的磁性消失)。当采用Swarm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模拟仿真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合理地设置c5的值。
表2 c5取值范围与运动型状的关系表Tab.2 Values of c5parameter in different behaviors
4 总结
可以得出结论:当模型参数 c1~c4,Vmax,Amax突现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学科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突现现象。由于Swarm模型的简单实用,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Swarm模型对股票市场、疾病传播、虚拟社区的形成、网络舆论等突现现象进行模拟及预测。本文用平均速度和随机速度对Swarm模型进行分析及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Swarm模型的运动规律及参数属性,能更好地在实际中应用。
[1]李润珍,武杰,程守华.突现、分层与对称性破缺[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9-13.LI Run-zhen,WU Jie,CHENG Shou-hua.Emergence,hierarchy and symmetry breaking[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2008,16(2):9-13.
[2]SPERRY R W.Neurology and the Mind-Brain Problem[M].American:American Science,1952:295-295.
[3]WU Yu,ZHOU Kai,SU Jie,et al.Kinetic parameter mining of swarm behavior based on rough set[J].Communications of SIWN,2008,4(1):64-69.
[4]吴渝,周凯,李银国.Swarm突现行为的定量评估指标[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27(8):1086-1092.WU Yu,ZHOU Kai,LI Yin-guo.The Evaluation Metrics for Swarm Emergent Behaviors[J].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10,27(8):1086-1092.
[5]REYNOLDS C.Flocks,Herds,and Schools:A Distributed Behavioral Model[J].Computer Graphics,1987,21(1):25-34.
[6]SPECTOR L,KLEIN J.Evolutionary Dynamics Discovered via Visualization in the Breve Simulation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imulation and Synthesis of Living Systems,Artificial Life VIII.Boston:MIT press,2002:163-170.
[7]ISING E.Eeitrag zur theorie des ferromagnetismus[J].Z Phys,1925,31:253-258.
[8]张志东.伊辛模型的研究进展简介[J].自然杂志,2008,30(2):94-98.ZHANG Zhi-dong.Advances on the Ising Model[J].Nature magazine,2008,30(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