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伦首相的烦心事
2012-09-20吉力
文 /曹 吉力
44 岁的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比较烦”:自2011年11月30日开始的公共部门大罢工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工会方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报复才刚刚开始”;英国驻伊朗使馆遭到当地人冲击,伊朗政府也在11月底与唐宁街十号进一步撕破脸皮,其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早前公开表示“英国是伊朗的最大敌人”,看来一直自认为“合理”的对伊外交政策,原来一点也不合理。但对于卡梅伦来说,最烦心的还是低迷不前的经济,如今,连一向为他领导的保守党说话的一些英国媒体都公开批评政府的经济政策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毫无疑问,这样的舆论环境为这位年轻首相的连任梦想带来的,只有整夜的噩梦。
内政困扰:“世纪大罢工”
被英国公共部门工会形容为“比1926年那次还要厉害”的全国大罢工在11月30日如期开始,200万公共部门员工一起放下手上的工作,走上城市街头,抗议政府提高获得养老金的门槛。
英国人为什么要罢工?这是因为,英国政府在年初时已经宣布,有关削减公共部门雇员养老金和福利的计划定于2015年开始实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说,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的英国新政府自2010年5月上任以来,一直把福利改革放在首位。在被称为“200年来最重要”的政改方案中,卡梅伦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减少支出,而不是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实现削减赤字的目标。在2010到2011财年,政府削减了60亿英镑“非一线服务部门”的支出,减少了“儿童税收基金”支出,裁减了包括医疗机构在内的准政府机构,英国国民保健服务计划的行政开支也被削减了约1/3。
英国教师工会联盟总干事说,他们针对政府的养老金改革计划提出交涉,但谈了一个月“却没有半点改观”。他说,没有教师会不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工作,但是教师也是人,他们已经可以从简单的算术题里看出,在未来四年,他们的工资如果按照政府的计划,将不知不觉地打个八折,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这场大罢工是英国自197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罢工让2010年上台的联合政府如临大敌。财政大臣奥斯本呼吁工会“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但他遭到了至少30家工会的合力围攻。卡梅伦在2011年12月31日的议会讲话中公开批评大罢工“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英国各大媒体都认为,即便是罢工者愿意和谈,卡梅伦也拿不出更好的安抚政策。
自上世纪70~80年代的撒切尔夫人政府以来,社会阶级差别的拉大在英国变得日趋明显。如今被看作是撒切尔主义继承者的卡梅伦虽然对时局感到头疼,但他仍然相信,只有中产阶级才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至于那些选择罢工而不是工作的底层人民,是“懒惰和无知”的。甚至在11月30日,卡梅伦在英国议会发言中还对当天的大罢工冷嘲热讽,称号召罢工的工会只是“一门被淋湿的大炮”。
外交麻烦:成为伊朗“最大敌人”
对卡梅伦同样感到“除了愤怒,还是愤怒”的,还有伊朗当局。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2011年11月29日遭到数百名示威者冲击之后,两国没有达成丝毫的互谅互让,最终以互撤外交官员的方式,让两国关系处于近期少见的紧绷状态。
数百名伊朗抗议者29日在英国驻德黑兰使馆门外抗议英国因为伊朗核项目而对其采取的进一步金融制裁。美联社报道说,部分示威者翻过围墙冲击使馆,并焚烧英国国旗及一部车辆。此外,位于德黑兰北部的另一家英国外交建筑当日也遭到冲击。伊朗当局说这些示威者只是学生,但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则表示,英国政府更愿意相信,大多数抗议者都是伊朗亲政府民兵组织的成员。卡梅伦也在30日公开表态,称伊朗政府没能保护英国外交人员和财产,这简直是“耻辱”。
英国随后撤出驻德黑兰外交官员的做法让伊朗当局怒不可遏。英国广播公司11月30日引述伊朗议会议长的话说,英国和美国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一直对伊朗采取打压政策,当然让伊朗人民感到愤怒。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也公开告诉伊朗人“英国就是最大的敌人”。
英国的伊朗问题专家,圣安德鲁斯大学学者安萨里认为,伊朗民众平日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偏见,无疑会导致民众坚定地团结在政府力量下,排斥外界势力。安萨里表示,伊朗善于心理战是有目共睹的。早前伊朗释放英国水兵的事件中,英国政府在前前后后都饱受内贾德政府的算计,吃了哑巴亏。这次的事件可以看出,英国虽然换了政府却没有改善对伊朗的外交策略,由于在欧盟中充当了对伊朗施加压力的领头羊,这才遭到了伊朗民众的暴力相向,因为他们相信英国驻伊使馆就是个间谍老巢。
内外阻力让卡梅伦连任困难重重
然而,目前让卡梅伦最烦心的还是英国的经济困境。在卡梅伦看来,英国经济久久不见转机,其实问题并不在自己,而是周围的欧洲邻居惹的祸。
卡梅伦在2011年10月份曾警告说,如果欧元区崩溃,会对英国造成严重冲击。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表示,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不仅是“对自己的威胁,也是对英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威胁”。卡梅伦说,英国出口产品的40%都销往欧元区,因此英国无法与欧元区的危机脱掉干系。他说,英国政府对解决方案有“非常明确的观点”,并希望欧洲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相关措施。卡梅伦表示,欧元区的领导人们应该优化该地区的财政机制,并确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够大力介入,以解决债务问题。然而,这番说法却引来其他欧洲国家的不满。在2011年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萨科齐对卡梅伦怒吼道:“你表示不赞成欧元,不愿加入欧元区,但现在又想干涉我们的会议,我烦透了你的指手画脚。”
在对待伊朗问题上,英国和法国虽然站在一起,但却又不得不承认,其他欧盟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并不齐心。由于对伊朗的核计划感到担忧,欧盟国家外交部长在12月1日同意强化对伊朗的制裁,追加另外180多个伊朗公司和个人到制裁名单上。各国外长还同意将针对伊朗的能源行业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但对于英法德等国在会前希望实施的对伊朗的石油进口禁令,各国却没有达成共识。《华尔街日报》2011年12月1日引述欧洲外交官的警告说,距离任何最终决定还至少有几周的时间,目前判断欧盟27个成员国的潜在反对票数为时过早。
在国内其他民生问题上,卡梅伦也遭到了不少非议。虽然卡梅伦一直在努力用走街串巷、访问少数民族社区等方式来打消人们对他“贵族形象”的看法,但是英国媒体还是暗带嘲讽地点评说:贵族气息可不是那么好掩饰的。此外,虽然8月发生的那场大骚乱已经平息,但早前被指“维稳不力”的卡梅伦还是想进一步亡羊补牢。为此,英国政府不惜重金聘请美国退休警长来给英国治安献计献策,还宣布了一系列“擒贼先擒王”的剪除英国黑社会势力的办法。但有舆论认为,政府的举措只是“把花园表面的杂草剪剪而已”,根本无法消除骚乱根源。
8月骚乱发生后,反对党工党领袖米利班德前往骚乱初发地伦敦北区走访当地人家。他说,与卡梅伦所说的“问题很简单”不同,问题其实很复杂,包括当地经济落后、教育缺失以及维持治安的警力严重不足等。但《泰晤士报》当天表示,虽然骚乱让当地人心惊肉跳,但英国政府还是坚持在2015年前削减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20亿英镑的警方开支预算,这意味着有1.6万名警察不得不下岗,而这个数字恰好就是骚乱发生时警方不得不在首都增补的警力的总数。
很多人把卡梅伦和当年的托尼·布莱尔相提并论,因为两人同样年纪轻轻就当选首相的非凡经历,而且两个人都是性格外向,善于面对公众侃侃而谈。英国人最终在去年的大选中选择卡梅伦,是因为这个年轻的政治家将自己对政治改革的想法,用一种鼓舞人心的语调展现在大家面前。但也有不少英国人自嘲说:“我们又一次走上了老路,因为又选了一个伊顿人做首相,一个不知民间疾苦的贵族”。与平民的差别是卡梅伦被指责最多的另一个焦点。虽然在大选期间,卡梅伦常常脱去西服外套,卷起白衬衣的袖子和英国老百姓们谈天,但是他永远油光整齐的发型和典型的伦敦西区口音,让英国各地的老百姓还是感到,这不是一个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