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对外开放的历程
2012-09-19刘成文连云港市委研究室江苏连云港222006
刘成文(连云港市委研究室,江苏连云港,222006)
连云港对外开放的历程
刘成文(连云港市委研究室,江苏连云港,222006)
连云港自古就是中国对外交通的海上门户。秦、西汉时,这里称“朐”、“朐县”。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朐港树立了“东门阙”,以之为帝国的东方门户。汉代的朐港,已可直接与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通航,到唐代成为丝绸之路的海上枢纽。随着时代变迁,沧海桑田,连云港地区的海岸东移。1933年,荷兰人在后云台山的老窑建港,因此港紧连着云台山,故名“连云港”。连云港是新中国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政务院1954年就批准连云港港口对外开放。1984年,国务院将连云港市列为全国沿海14个对外开放城市以后,揭开了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一、以港口为引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早在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连云港建设东方大港的宏伟设想。港口是连云港开放的重要载体,港口建设发展对于推进连云港对外开放具有全局意义。自1933年建港以后,经历了日本侵略者的轰炸及战争的破坏,至1949年,年吞吐量仅有5.6吨。70年代初期,连云港港仍只是一座只有7个3、5千吨级泊位,被认为是“回淤”严重、“没有发展前途”的小港,当年满负荷运转只完成吞吐量275万吨。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这是连云港港口建设史上的一块里程碑。1986年12月,连云港庙岭一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它包括大型煤炭出口码头、深水煤炭泊位、港内外生产生活的配套工程。1993年,连云港建起了东起连岛,西至墟沟黄石嘴,全长6687.61米的西大堤,标志着连云港向构筑深水大港迈进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5年以来,按照“提升主港、拓展两翼”的港口群构想,在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6年投资180亿元建设航道、码头、疏港通道等基础设施,主港区航道由7万吨级提升至20万吨级,徐圩港区5万吨级航道主体完工,同时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开工,燕尾港3万吨级码头竣工。徐圩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完成工可报告,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铁路电力机车直通进港,东疏港道路建成通车。204国道、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沿海开发的硬件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六年港口新增通过能力相当于1933年开港以来的总和。港口吞吐量四年新上6个千万吨级台阶,集装箱运量4年翻两番半,2008年成功建成亿吨大港。2011年3月17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15年,连云港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5亿吨,集装箱将达到800万标箱。一个货畅其流、四通八达的区域性航运、物流、商务、金融、信息、旅游中心正在形成。
二、以“三外”工作为突破口,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
1984年以前的连云港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改写了连云港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在开放的旗帜下,连云港真正迈开了借力发展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确立了“三外”齐抓,“三外”联动的战略,毫不放松地抓好外经工作,不断健全全市的外经工作综合管理运行机制,尽最大努力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责任目标配套;努力克服外经工作人才短缺的困难,注意加强培训工作,大力培训专业外派人员,尽快使各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基本适应海外业务发展的需要。理顺关系,步调一致,抓住多渠道争取境外承包项目这个关键,努力增强宏观管理运行的整体效应,积极开创外经工作的新局面。利用外资对促进全市经济更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1984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007个,合同利用外资799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0066万美元。利用外资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经济运行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港口、开发区、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如,1985年通过外贸部借入日本政府贷款184.42亿元(折合12613万美元)投入港口扩建,有效地加快了港口建设的步伐。在农业方面,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滩涂,开发紫菜养殖业,兴建林果加工厂等。农业利用外资,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工业方面,三资企业开发出一批品牌产品,使大批产业升级换代,成为全市工业行业举足轻重的生力军。
2009年6月10 日,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将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连云港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战略定位提升得以实现,这给连云港的对外开放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支持。连云港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3年来,累计用于园区基础建设投入160亿元,在近海临港地区辟建了76平方公里的市临港产业区以及25平方公里的板桥、45平方公里的柘汪(海头)、60平方公里的燕尾港、50平方公里的堆沟港等临港产业片区。2010年3月起,又整合方方面面力量实施了占地290平方公里的徐圩片区开发。各类软硬环境不断完善的产业园区,张开怀抱迎接优质项目入驻。世界500强企业法国罗盖特、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铝集团、美国杜邦公司、新加坡丰益国际、德国大陆集团、德国汉高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沃尔玛、家乐福先后落户港城。美丽开放的港城处处孕育着生机和活力,连云港独特的临海、临港优势正充分发挥。
三、以开发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1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顾秀莲在连云港考察时,与市主要领导商议,建议开发区建在连云、云台两区之间。国务院有关领导听取顾秀莲的汇报后,指示:“连云港政策要放宽,关于特区待遇问题,视同烟台水平。”1985年4月3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由副市长徐沙兼任管委会主任。9月30日,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
在开发区的发展上,开发区管委会的历任领导都把招商引资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重点引进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在招商策略上,提出“巩固港台、主攻日韩、开拓欧美”,围绕大陆桥做文章,加大对日本、韩国、欧美的招商力度。1994年开发区招商人员只有十几人,1995年面向全国招聘招商人员。如今,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一支220人的专职招商队伍。开放初期的开发区的规划只是3平方公里。到2001年11月,经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批准,总面积已扩至76平方公里。未来的开发区用地规模将达126.23平方公里,预测人口55万。开发区形成了以宋跳、大浦和猴嘴为中心发展电子、化工产业构成的西南部组团;以现有开发区为中心发展物流、医药、临港产业、出口加工业为主的东部组团;利用昌圩湖和新墟运河的景观资源,建设居住、商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西北部组团。2011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3亿元,财政总收入79.2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4.7亿美元,占全市的4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47亿美元,占全市的50%以上。一大批“三新一高”产业项目落户建设、竣工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至70%。经权威机构评定,开发区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开发区”。
四、以城市建设为支撑,形成港产城联动的发展格局
连云港是一座逐海而居的城市,城区从海州搬到新浦,再到连云港,从西到东拉了近50公里,城市建设形成了带状的发展格局。由于城市的中心一直在向东发展,城市建设留下了很多的空白点,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区域性的政治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没有很好地形成。改革开放之初,有人形容当时的城市是“小县城、小人国、小渔港”。
港口是龙头,产业是核心,城市是载体,三足鼎立才能风生水起。连云港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城市拥抱大海、战略东进的进程,经过28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新海城区、东部城区和赣榆县城为三极,以规划中的连云新城为核心的“一心三极”城市布局。“一心三极”的空间布局,全面拉开了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建设框架,近六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360亿元,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重点地块整治等方面打了一系列漂亮仗,城市建成区面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9平方公里扩展到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25.7万人增加到了80万人。特别是通过抵押海域使用权等形式招引国内大企业进行投资,在滨海地区进行了“围海造城”,新增陆域1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了胜利湖景观、东方商务广场等重点项目,建成了国际商务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海滨城市风貌得以显现。再加上新海城区东河、孔望山等片区的启动建设,城市主轴线花果山大道的建成使用,体育中心、科教创业园等城市重点工程的扎实推进,一个三极互动、向心收拢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五、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发展战略为先导,推进亚太地区与沿桥经济区域的多元化合作
连云港与陇海兰新地带的发展息息相关。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比西伯利亚陆桥运距缩短2000公里,途经7个国家、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连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整个欧洲最快捷、最廉价的运输通道。中央将连云港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就是因为连云港处在陇海铁路的最东端,可以进一步搞好同内地省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以加强和内地的经济联合,促进连云港市的开发建设,以搞好连云港市的对外开放,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
作为东桥头堡,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将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联合内地共同开发作为连云港市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工作。连云港市同西部口岸新疆的阿拉山口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同阿拉山口所在地的博尔塔拉自治州结为友好州、市,与哈萨克斯坦铁路运输公司建立了互为代理关系,在阿拉木图市设立了代表处,开设了美元账户,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代表处。向东,和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有关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派人长驻,从事揽货联络工作。1992年11月30日上午10时,新亚欧大陆桥运输首列庆典仪式在连云港港务局集装箱码头隆重举行。国务院经贸办、口岸办、铁道部、国家科委,江苏、河南、青海等省市的有关负责人,连云港市各级领导和群众代表,以及来自日本、美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宾客1000多人参加了庆典仪式。12月1日凌晨1时35分,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从东桥头堡连云港市发出第一列国际集装箱运输专列。12月9日上午10时,首列试运车经过8天多的运行,顺利到达阿拉山口站,连云港东桥头堡的地位也随之确定。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把连云港推到了国际贸易通道东桥头堡的特殊区位上,使连云港在国际运输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近年来,连云港同中西部地区的交流日益紧密,各种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沿陆桥地区的氧化铝、铁矿砂、化肥等大宗生产资料,已经占到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60%,恒瑞医药、中复连众、中金包装等100多家连云港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机构。
2011年5月31 日,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设立,是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打造东部沿海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机遇,连云港顺势而为,强势推进作为示范区先导区的徐圩新区的重大产业、功能平台、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建设了大陆桥合作论坛永久会馆、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同时进一步加强中西部需求分析,强化要素资源对接,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国家层面建立了部省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陇海兰新铁路建立运输协调服务机制,推动陆桥物流、沿线地区口岸查验单位一体化发展。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建设,将连云港与我国东、中、西的11个省区紧密相联,形成了辐射国土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占全国1/4的巨大合作交流空间。这个自然条件极为优越,地上资源和地下宝藏极为丰富,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广阔腹地,将助推连云港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加快发展、崛起腾飞。
[1]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曲折与辉煌》,中央党史出版社,2001年5月。
[2]《连云港六十年》(1948-2008),连云港市档案馆编印, 2009年10月。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编,《中国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中央党史出版社,2007年1月。
[4]《大潮奔涌》,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印,2004年3月。
[5]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风雨兼程八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