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百英烈镇江海

2012-09-19袁锦云泰州市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江苏泰州225300

档案与建设 2012年11期
关键词:四纵中安泰兴

袁锦云(泰州市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江苏泰州,225300)

八百英烈镇江海

袁锦云(泰州市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江苏泰州,225300)

194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得到中央指示:“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此事已在重庆判谈中,当作一个让步条件向对方提出。”原来,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中共以和平建国的大局为重作了让步,表示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退出广东、浙江、苏南等江南八个解放区的抗日军队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中央指示中的“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即为当时的苏浙军区部队。

一直在浙西大地挥戈横扫日伪,开辟浙西根据地的第四纵队和浙西军分区武装,在掩护二纵渡过钱塘江口转至安全地区后,由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指挥,进行北撤。部队从吴兴、长兴、太湖一线向北,经宜兴、溧水、句容等地,于10月中旬到达武北、澄西一带,随首批北撤的一、三纵队之后,北渡长江至泰兴地区,在黄桥与先期到达的一、三纵队会合。

在苏中五地委渡江指挥部的安排下,一直在等待新四军渡江的中安轮起锚出港,由夹江口开至武进荫沙码头,运送指战员北渡至泰兴天星桥。为迅速实现中共在重庆谈判中所允诺的让步,防止国民党军队的追袭,部队抓紧时间渡江。一连七八天,中安轮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往返于荫沙和天星港之间。同时,五地委还发动沿江人民支援以木船,帮助载运。沿江的渔(船)民纷纷响应,早出晚归,顶风破浪,穿行在长江两岸。在来回渡江的航道上,新四军指战员和渔(船)民们一起弄船、背纤、做饭,亲如一家……

10月15日傍晚时分,最后一批由荫沙渡江的指战员来到江边,等待中安轮从天星港返回。这次准备上船的有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纵队部(含直属队)、十支队一部的指战员,及苏浙解放区的部分地方干部、苏浙军区后勤部的部分人员和临时征用的民工,共一千多人。部队里有许多新补来的同志,一直生长在江南,从未见过长江,更不用说乘大轮船了。那些由苏中南下的同志,虽在抗战期间曾几渡长江,但都是坐小木船隐蔽而过,因此听说这次可以听着汽笛鸣叫,大模大样地乘大轮船过江,一个个满心喜欢,都显得很激动。

叶飞题词的“烈士英灵,永镇江海”卧碑

晚8时许,中安轮由天星桥返回,停靠在荫沙码头。天上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被浓密大雾笼罩着的长江,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就着中安轮船头暗淡的灯光和当地干部群众提供的手电、马灯,等候多时的指战员开始陆续登船。

上船的人员在不断地增多,已近千人。轮船的通道上都挤满了人,许多人在走道上找一块长形跳板,比肩而座,有的连坐的地方都难以找到。这时,船上的机组人员发出声明:中安轮正常载客只有600人左右,现在已严重超载,吃水过深。但南岸的人仍在继续上船,大家都想跟着大部队尽快渡过长江。经四纵队政委韦一平的制止,上船才停止。

由于北撤途中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日夜行军,长途跋涉,大家实在太累了,坐在轮船上,大家相互依偎着,很快进入了梦乡。中安轮顶着风浪,在苍茫暗淡的长江里,快速地向江北行驶。

还有3公里,便可到达天星港。这时,一名机组人员到机舱旁的储藏室取燃料,突然发现煤已着水。他立即想到,中安轮原来就船体陈旧,稳定性不够,而这次带着武器辎重的部队指战员大部坐在上层和中层,在底舱的多为后勤部门的同志及临时民工、随军北撤的地方干部及其家属,这种上重下轻不合理的装载更影响了船的稳定性。当时,7天7夜的连续运载已使轮机损坏,舱底正在开始漏水。这位警觉的机组人员快速来到船舱,要求部队领导将人员稍稍移动一下,以保持轮船的平稳。一位参谋随即吹哨子令大家起立,向右移几步。由于超载过重,一右移,船又向右倾;再左移,又过分了,船又向左倾。船身摇摆时,江水从船舷漫入,几次反复,反而加速进水。底舱的人发现进水,开始往上跑,引起秩序紊乱,更加剧了船身的左右倾斜。机组人员开足马力,想冲滩搁浅,但未能成功,船连行驶都困难了。

随着底舱进水量的增大,船身摆动的速度剧增,人站立不住。同时,从后舱传来了阵阵呼叫声和鸣枪声。后舱的四纵十支队三大队副大队长李腾高踉踉跄跄地跑到船头,大声喊道:“机舱在向后舱排放大量的进水,请大家不要乱动!不要乱动!……”他的话还未说完,轮船的船头突然像一匹暴烈的野马翘起前蹄,随着一阵哗哗啦啦的进水声,后舱一下坐入江底……

江水漫窗而人,有人击碎船窗,穿过窗口跳入江中。韦一平等部队领导和机组人员沉着冷静地指挥大家采取脱险的紧急措施。他们要求不会游泳的利用木板、跳板等船上一切可漂浮的物品,尽一切可能保持自己浮出水面,等待救援。指战员们在跳江之前,还没有忘记把背包、米袋、枪支掷进舱房,待以后打捞出来再用。机要员将随身携带的文件撕碎、吞下……

船在继续下沉。韦一平政委仍坚守在船头。守在他身旁的警卫员再三催促他下水。但韦一平深知自己在战争中多次受伤,一下到水凉浪大的江中势必行动不便。他不想成为警卫员的拖累,劝说警卫员独自下水。突然,警卫员看到了一块漂浮的木板,赶忙拽过来,哀求道:“政委,你要活下去,我就是死也要把你送上岸。”一向温厚如父兄的韦一平突然变得急躁起来,猛地一掌,把抱着木板的警卫员推下水去……漆黑的江面上,警卫员紧紧抱着木板,带着哭声,一遍遍呼唤着这位为人民出生入死的韦政委……

位于泰兴市滨江镇新星村的原中安轮遇难烈士忠骨原葬遗址

午夜时分,在离天星桥2公里处的江面,中安轮沉没,只有那只巨大的烟囱还有半截露出水面,驾驶台的一角随着波涛起伏在江面上时隐时现。那截露出水面的烟囱四周,许多人在攀扶着、挣扎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颤抖的歌声突然响起,不知是谁开始唱起了《国际歌》,立即,其余的人跟着唱起来,歌声变得越来越高吭、洪亮。雄壮的歌声和着风声、涛声,在深秋子夜的长江江面久久回荡……

江面上终于出现了点点渔火。大江南北的江阴、武进、扬中、靖江、泰兴等县的渔(船)民听到求救的汽笛声和呼救声,立即开船出港。可是,因为离岸较远,又时值深夜,月黑风高,波涛汹涌,往江中行驶十分艰难。但渔民们仍然借着暗淡的渔火,冒着生命危险,穿行在风浪中奋力抢救。一部分落水人员被营救上船。

泰兴天星桥渔民丁广田为救援遇难的指战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丁广田在其他几位渔民的帮助下,凭着多年来行船长江的经验,斩风辟浪,来回两次,共救出攀扶在烟囱周围和随顶篷漂浮的指战员56名。

落水被救的指战员到达北岸后,得到了泰兴县干部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泰兴县政府、城西区委除迅速组织渔民出江援救,还组织江边群众准备干衣,烧好姜茶,熬好稀饭,让指战员烤火取暖,充饥休息,使他们得到很大的安慰。

这次沉船,虽经渔民全力抢救,最终生还者不足百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等800余人不幸遇难。

16日凌晨,叶飞等刚刚到泰兴城驻地住下,值班参谋报告:江边的老百姓跑来报信,中安轮沉没了!叶飞顿时心中一沉:船上的武器辎重尚且不说,那七八百人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是最宝贵的财富啊!他飞奔至江边,默默伫立江岸,引颈翘望,可是,秋风萧杀、江天茫茫,江面上渺无人迹,只有那只烟囱悲哀地直指苍凉的天空。这位坚强的副司令员对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放声痛哭。

中安轮沉没牺牲竞达800余人!他们中有:

——韦一平,苏浙军区四纵队政委,1924年入党的老红军。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历任叶挺独立团连长、营长,红七军团参谋长、团长等职。红军长征后,在湘赣苏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多次受伤。抗战全面爆发后,拖着伤残之身,为开辟苏中根据地和浙西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胜利了,他却献出年仅39岁的生命。

——王绍杰,苏浙公学政治部副主任。1926年入党,在大革命时期参加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时期在井冈山斗争,后到白区从事秘密工作。抗战时期,来到新四军,曾任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秘书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等职。牺牲时年仅40岁。

——李建模,苏南二分区行政专员。抗战初期参与创建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后历任常熟县委书记、新四军六师供给部长、江南银行副行长、苏南行署财经处长等职,为江南抗日战争的发起和坚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一,四纵政治部宣教科长。在新四军一师,人们都喜欢这位思维敏捷,沉默寡言,踏实苦干的年轻人。他原是上海的地下党员,在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专修科学习,由上海党组织输送到新四军,是个出色的宣传家。在郭村战斗时,他为了鼓舞士气,自编、自刻、自印、自发油印小报,被戏称为“好消息”。后来小报越办越像个样子,大家便改叫他“王老板”。遇难时年仅27岁。

——司徒扬,四纵政治部宣教科副科长。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从事戏剧工作,在文艺上造诣很深,新四军中流传颇广的《四季风车歌》、《打大仗》、《黄海渔民曲》等歌词都是他的作品。

此外,还有在财经工作、支前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溧阳人民的好县长徐公鲁,来自上海的知识分子,抗战爆发前在上海因参与救国会、领导工人罢工而被国民党判刑入狱的四纵政治部组织科长吴志诚,四纵司令部侦察科长彭安,苏浙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张如,四纵十一支队卫生队长方木青,四纵司令部电台区队长许圣和……

10月16日,即事故发生的第二天,获救的四纵队司令部代理机要科长陆锦荣见到了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汇报了经过。粟裕听完汇报后,眼中满是泪水。良久,满怀深情地说道:“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要为牺牲的同志建立纪念碑!”

几天后,部分牺牲烈士的遗体开始浮出水面,沿江人民主动就地作了掩埋。人们在江阴黄坍港附近的江边发现一具遗体,根据其随身携带的图章、钢笔等遗物,确认为四纵队政委韦一平。江阴人民将其秘密安葬于黄坍镇南。鉴于韦一平曾任苏中一、三地委书记,1950年将其忠骨迁葬于扬州平山堂烈士陵园。

1946年5 、6月间,靖江县通过关系,从上海请来潜水员,由靖江县团团长宋生发率该团五连协助打捞。历时半余月,捞出烈士遗体20多具及一些辎重武器。

解放后,各方面条件得以改善,泰兴县委、县政府经过缜密筹划,在上海打捞工程局、河道工程局等单位的协助下,于1960年4月12日将中安轮起浮出水。经仔细清理,泰兴人民将船内约300具烈士忠骨(其中女同志70多人)安葬在泰兴天星乡新星村江边,让滔滔长江与之相伴。

1985年,在八百英烈牺牲40周年来临之际,江苏省政府决定在泰兴县城北郊建墓、立碑、建馆。1986年7月,烈士墓穴先期竣工,7月8日,将原安葬在天星桥江边的烈士忠骨迁至泰兴北郊安葬,泰兴县委、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忠骨安葬仪式。

1987年10月15日,八百英烈牺牲42周年之日,省、市、县有关负责同志和各界代表隆重举行了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碑揭幕和纪念馆开馆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分别为纪念馆卧碑、竖碑题词。粟裕“为牺牲的同志建立纪念碑”的愿望终于实现。而今,被苍松翠柏掩映的烈士纪念馆,已成为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场所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猜你喜欢

四纵中安泰兴
江苏中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江苏中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江苏中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江苏中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非遗中的“泰兴印忆”
京雄高速河北段正式开工建设
开泰图兴——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崛起之道
构建“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
江苏省“三会”换届合署大会在泰兴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