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野生黑木耳种质资源调查*
2012-09-19黄艳芳李发盛黄雪星何达崇
黄艳芳,李发盛,黄雪星,李 槐,何达崇
(1.广西田林农业局,广西 田林 533300;2.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3;)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称誉,其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热量和多样的气候,充沛的雨量和众多的河流水体,茂密而辽阔的森林,孕育了繁多的生物资源,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其中,已知的大型食(药)用真菌有香菇、木耳、灵芝、猴头菇、红菇、茯苓、羊肚菌、牛肝菌、竹荪等100多种。
黑木耳在广西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亦有一定的社会产量,但其生产方式,目前尚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其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解该品种在本地区的具体分布情况并实现人工袋料栽培,连续几年对该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样分离驯化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地理、气候、植被概况
1.1 地理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位于北纬 20°54′~26°23′,东经104°29′~112°04′,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山地环绕,呈盆地状,盆地边缘多决口,中部和南部多为平地。在陆地总面积中,山地(海拔400 m以上) 占39.8%,石山 (海拔400 m) 占19.7%,丘陵(海拔200 m~400 m)占10.3%,台地(海拔200 m以下)占6.3%,平原占20.6%,水面占3.3%。
1.2 气候
广西属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主要特征是夏天时间长、气温较高、降水多,冬天时间短、天气干暖。年平均气温21.1℃。最热月是7月,月均气温23℃~29℃;最冷月为1月,月均气温6℃~14℃之间。年日照时数1 396 h。≥10℃年积温达5 000℃~8 300℃,持续日数270 d~340 d。年均降雨量1 835 mm。
1.3 植被
广西地处亚热带南部地带,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升高,温度下降,植被出现类型更替。南部属北热带季节性雨林,如十万大山林区、龙州弄岗自然保护区等为这一植被的典型分布区,以大无患子科等热带种源为代表;中部为南亚热带,以榛科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北部为中亚热带,以壳斗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叶林,以龙胜县花坪林区为代表。因此,天然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其它尚有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针叶林等。其中,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仅分布于百色地区。天然阔叶林较集中连片的有九万大山、大瑶山、海洋山、西大明山、猫儿山、富川西岭、大明山、花坪林区、姑婆山等。
2 分布情况
根据我区地形、地貌和山系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在野生黑木耳发生季节,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见表1。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广西野生黑木耳集中发生在桂西、桂西北具有成片栎林的地域,从海拔495 m到1 000 m均有分布,而其它没有成片栎林的阔叶林或阔叶混交林地域未见有野生黑木耳发生,但毛木耳的分布却非常广泛。
3 形态特征
黑木耳在长期适应不同的树种和具有差异的地理环境条件之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生态型。广西野生黑木耳以单生为主,群生、簇生极少,属本土特有生态种,其外观形态特征为耳状,棕褐色,有光泽,半透明,背面(不孕面)没有脉纹,手感软有弹性,如图1所示,与东北黑龙江主推黑木耳品种(黑29) 的黑色、背面(不孕面) 有明显网格纹(脉纹,俗称“筋”)、手感偏硬有显著区别。
表1 野生黑木耳资源调查结果
图1 野生黑木耳与黑29的形态特征
4 生态特点
4.1 树种
枯死的栎属木材是木耳属分布的一种因素,在栎属植物上长出的木耳,柔嫩肥厚,胶质丰富,质量特佳;利用花栎树(栓皮栎)和麻栎树栽培木耳是我国的历史经验。这是杨新美和朱兰宝所编《黑木耳栽培》一书中所论述的观点。而本次调查的结果刚好与之相吻合,广西野生黑木耳的发生仅见于壳斗科(Fagaceae)的4个树种,经鉴定为栎属,广西青岗(Quercus kouangsiensis A.Camus);栎属,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栎属,麻栎(Q.acutissima Carr.);栎属,白栎(Q.fabri Hance)。见图2。而与之相邻的混交林中的其它阔叶树的腐木上,竟未见有野生黑木耳发生,此外,野生黑木耳于这4个树种上发生的量及质量亦有区别,见表2。
图2 发生野生黑木耳的树种
结果说明,野生黑木耳对树种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非常适合于栎属植物,如在麻栎、栓皮栎上发生、生长和发育,并非任何一种阔叶树都适合其野性定殖和繁殖;由于组织结构、物理性状、营养成分的差异,野生黑木耳于不同栎属树种上所发生的量与质量也是有区别的。
表2 不同树种上野生黑木耳发生的量与质量
4.2 栎林
栎林为野生黑木耳提供了最根本的营养保障,使其得以生息繁衍。麻栎(Quercusa cutissma Carruth.)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同属于壳斗科(Fagaceae)栎属的落叶乔木树种,喜光向阳,在林冠下生长差,在密林和混交林中高生长迅速且干形良好,具深根性、抗风能力强,能在干早瘠薄的立地条件下生长。广泛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从北起辽宁、河北,南到广东、广西,西至陕西、四川、云南和西藏南部,东到山东、台湾都有分布,约界于北纬 22°~42°,东经 99°~122°之间。麻栎林和栓皮栎林在广西的分布主要以桂西及桂西北一带最为普遍,其中百色地区相当突出,林分连片且面积较大,蓄积最多。百色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貌地形是麻栎、栓皮栎林生长的首要前提;而该地区降雨集中,干旱期长,蒸发量大,年干湿季明显,秋冬春季节干旱突出的气候特点为喜光偏阳耐旱的天然麻栎、栓皮栎林提供了必要且有利的水热条件;再者其种性的特点对该地区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1]。因而,在该地区形成了广西境内绝无仅有、较大面积的纯栎林分布,至今百色地区森林面积为29 261.78 km2,其中栎林约占15%~20%,即4 389.27 km2~5 852.36 km2。该地域的栎林分布基本上是由栎属树种组成,少有其它科属树种生长,即便有也生长不茂盛,其中又以麻栎、栓皮栎所占比例最大,这两种树种或单独能成片林分布或混生成片林分布;林地较为干净,仅有少量生长的茅草等草本植物或是本身的枯枝落叶,林内郁闭度较低、光线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图3),为野生黑木耳的生长繁殖形成了一个优良的环境条件。由此,便不难理解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广西百色黑木耳的知名程度,且迄今名声犹盛。
图3 栎林
4.3 发生季节
百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 19.0℃ ~22.1℃,最高气温 36.0℃~42.5℃,最低气温-2.0℃~5.3℃,年平均日照1 906.6 h,年平均降雨量1 114.9 mm,全年无霜期长达330 d~363 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该地区57年的逐月气温和降雨量变化规律见表3。
表3 百色逐月气温、降雨量变化规律
多雨湿润的气候适于产生黑木耳,黑木耳的子实体在月平均气温16℃~32℃之间都能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0℃~28℃,孢子在22℃~32℃均能发芽;温度为39℃~41℃时,其子实体不能产生孢子[2]。广西野生黑木耳每年均发生在有一定降雨量且温暖的3月~6月(月平均气温15℃~33℃),高峰期为4月、5月(月平均气温20℃~32℃),以4月(月平均气温20℃~29℃) 发生的黑木耳质量最好、肉厚肥大、产量最高;进入6月以后,因雨量增加、气温升高,野生黑木耳发生量越来越少,直至结束,已经长出的黑木耳由于雨水偏多,容易发生流耳现象;另外,若遇暖冬时节并下雨,12月亦会有少量野生黑木耳发生,此时的质量更好。为此,由表3数据分析,广西野生黑木耳的发生与气温、雨水的关系同文献记载的黑木耳生活习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5 小结与讨论
通过广西不同地域的野生黑木耳种质资源调查,初步认为广西野生黑木耳集中分布在桂西、桂西北具有成片栎林的地域,其发生除与气候条件有关外更主要的是与栎属树种关系甚为密切。诚然,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互为联系、密不可分、浑然天成的,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特有的气候条件,也造就了连片的栎林。栎属植物的结构特征和营养特点以及温暖湿润的气候,给野生黑木耳创造了良好的定殖、繁育、生长的条件;广西野生黑木耳每年均发生在有一定降雨量、温暖的3月~6月,高峰期为4月、5月;此外,若遇暖冬时节并下雨,12月亦有少量野生黑木耳发生。本次调查的其它地域尚未见有野生黑木耳发生,但据“广西大瑶山自然资源考察”资料介绍,桂中的大瑶山也发现有野生黑木耳,鉴此,有待进一步考证。野生黑木耳于4个栎属树种上所发生的量及质量有明显区别,这应该与其结构特点和营养有关,需做进一步研究。
[1]陆道调,梁宏温.百色地区麻栎林和栓皮栎林的成因分析[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2007,25(3):50-52.
[2]杨新美,朱兰宝.黑木耳栽培[J].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