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与第二套人民币的创制发行

2012-09-19■刘

党史博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新币含金量陈云

■刘 伟

1954年9月6日, 陈云 (左三)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中南海紫光阁

第二套人民币从1955年3月1日发行,到1962年4月22日第三套人民币发行止,在新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七年多时间,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陈云在第二套人民币的创制发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发现第一套人民币存在问题

第一套人民币是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决定、1948年实施发行的,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当时处在战争时期,第一套人民币的面值很大,最大面值达5万元。第一套人民币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起到了良好作用,但随着情况的变化,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存在问题,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解放上海后,人民币却进不了上海。资本家利用他们长期经营上海的条件,用银圆、粮食、棉花同人民币抗衡。这就使共产党不得不在上海同资本家打一场经济仗。陈云就是共产党在上海同资本家打经济仗的总指挥。在陈云指挥下,共产党运用经济、政治等手段,在上海打胜了这场经济仗。

陈云在上海指挥打胜经济仗之后,进行了深入思考:为什么上海刚解放我们就不得不与资本家打一场经济仗?资本家为什么会拿银圆、粮食、棉花对付我们?深入思考中,他发现第一套人民币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通货膨胀。人民币刚刚发行时,信誉很高,但在战时经济状态下,为了以经济支持解放战争,我们不得不大量印刷这套人民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到新中国成立时通货膨胀已经达到难以遏制的程度。另外,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时期的900万军、政、教等人员基本上由新生政权包揽下来,这也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在已经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得不大量印刷人民币,使通货膨胀加剧。此外,连年的战争早已在全国各地造成累累伤痕,仅重点灾区就有700万灾民,城市中也有400万失业者,他们全都盼望新政权的救济。为此,新中国一成立,就不得不再次增发人民币以救济灾民和失业者。这样一来,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月内,人民币发行量就翻了两番,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连续发生了四次物价大涨,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使人心难以安定,民众对新政权的信心出现了下降,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

虽然在上海打胜了银圆、粮食、棉花之战,但陈云清楚,这是因为在共产党里确实有懂经济的人才,共产党领导人在经济上并不蠢,能够运用许多经济方面的策略手段,粉碎资本家的阴谋诡计;另外,在打这些经济仗中,我们动用了行政手段,调运来大批银圆、粮食、棉花,才稳定住市场,才能在与资本家的经济较量中得胜。同时,我们也采取了强力手段。在打银圆之战时,我们用强力手段封锁上海证券交易所,扣押了200多名不法经纪人,押送至法院审判。在打粮棉之战时,我们同样也采取了强硬手段,逮捕了一些“粮老虎”和其他形式的投机商。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奏效的,但我们搞经济,不能长期靠这些手段,还是要靠经济手段。在经济手段中,货币是最重要的,如果货币不坚挺,还照以前那样大幅度贬值下去,我们已经打胜的经济仗取得的成果会失去,而且以后中国经济仍然会十分困难,资本家还会在另外一些经济领域向共产党发起挑战。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如果照这样贬值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民众的信任。

1949年10月,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照老规矩,开国的时候,对老百姓总是应该好一点。我们现在是开特别的国,这一个国不同于大清帝国,也不同于北洋军阀、蒋介石那个国,对人民当然更应该好一些。”但怎样对人民更好一些,突出的任务是稳定经济秩序,治理通货膨胀。从当时情况看,第一套人民币的通货膨胀趋势已经难以挽回,必须另外创造新的人民币,这套新人民币必须是稳定的,以此重新建立人民群众对人民币信任。

提出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建议

陈云认定,待全国市场稳定、通货膨胀得到遏制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最紧要的事,就是筹备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建立一个完整的货币和金融体系。

1950年7月,陈云向中央政府、毛泽东提出了发行新币的建议。他认为现在发行新币不但时机成熟,而且也是当前经济所迫切需要的。这是因为:目前物价已趋向稳定,“预期一年后,对长期稳定当更有把握”;流通的钞票“因限于技术条件,颇难防假”,以致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势力“有计划地伪造我币,以破坏我金融的事件,日益严重”;流通的人民币“票面价值过低,且在国际市场尚未规定固定价值”,因此,“有立即铸印新币,以备在一年后提高票面价值,以代替现行人民币的可能与必要”。中央同意了陈云的建议。

早在1950年1月,在陈云领导下提出的第二套人民币的初步设计方案就上报中央了。5月,中央原则上批准了该方案。设计方案得到中央原则批准后,陈云经过考虑后认为,这件事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搞设计。新的货币一定要克服第一套人民币的缺点,有很高质量,并有权威性。当时陈云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报的计划报告上批示:此事应该准备充分,必须讲究纸质之统一,图案之适当,秘密符号之拟制……票面尺寸、票额大小,均须慎重研究才能决定。

为了慎重,陈云还对第一套人民币进行了具体实物研究。平时不爱接触钱的陈云,让秘书调来第一套人民币各种面额、版本的钞票,对之进行观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第一套人民币具有战时货币的性质,单位价值低,货币面额种类、版别较多,印刷质量、纸质较差等。由此,他形成了一个基本考虑:新创立的第二套人民币应该克服第一套人民币的缺点,形成新特色。

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陈云确定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原则应该是:一、单位价值高;二、票面额小。在基本确定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原则后,他立即上报中央。1953年11月3日,陈云在向中央上报的《关于发行新币问题的请示报告》中说:“由于过去通货膨胀的结果,遗留下来的货币票面额甚大,而单位价值则很低,每一百元合抗战前币值尚不及四厘,名义上虽以元为单位,而一元的价值在计算上已完全失却作用。这对国际观感上,对国内人民心理上,影响均不好。因此,发行一种单位价值较高的新币来收回现行的人民币,以整理筹码,缩小票面额,实有必要。”中央批示同意了陈云确定的设计原则。

之后,陈云开始着手抓设计工作。他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承担设计工作。经陈云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聘请了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干部训练班班主任的罗工柳担任总负责人。

在领导第二套人民币设计时,陈云随时征求周恩来的意见。1951年2月,陈云让中国人民银行将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方案直接交周恩来审核。周恩来审核了每一个票版的图案,同时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第二套人民币上不要印他的画像,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的排列也应将从右向左改为从左向右等。周恩来还对设计画稿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

在陈云的指导下,第二套人民币最终确定:分票以工业、交通为主题;角票反映农业机械化,搞好生产建设,体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1元、2元、3元券分别采用北京天安门、延安宝塔山、井冈山龙源口图景,表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5元券和10元券则表现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工农联盟的主题思想。此外,钞票的样式也打破了第一套人民币固定的四边框形式,改为左右花纹对称的新规格;票面的尺幅大小也按照面额大小分档递增,因此,第二套人民币在图案、花边、花纹线条、设计主题等方面都比第一套人民币更加美观。在钞票的语言上也采用了蒙、藏、维吾尔三种少数民族文字书写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种面额字样。当年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时,“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和其他字样是由董必武书写的,现在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请谁书写这六个字呢?陈云认为,虽然中央领导人中不乏书法大家,特别是毛泽东的书法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毛泽东已经有话,自己的像不上人民币。按此思想,也就不应该再请毛泽东书写这六个字。干脆不请任何中央领导人书写,而是请书法好的中国人民银行普通职员马义蔚书写,这样更能体现出新中国的民主和平等。

提出印刷方案

设计工作基本就绪后,接下来是印刷,而印刷方案也是陈云提出的。

在陈云建议下,中央确定,在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要建立主辅币体制,而印制这些主辅币,却遇到一个难题:怎样印刷才能既保证时间又保证质量?为解决这个难题,陈云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论证,并于1950年7月10日呈递给中央一份《关于印铸新币方案》。他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一、利用国内现有设备和技术进行印刷;二、委托苏联代印,可以采取卢布的纸张和规格,但按照中方规定的丝纹,代印数量也按照中方的要求执行,同时向苏联订购必要的新式印钞机和刻版机,并派人到苏联学习;三、请苏联代印,但中方只提供纸上丝纹和印刷技术要求,其他完全按照苏联卢布的标准执行。

陈云还在这份文件中分析了三种方案各自的利弊:第一种方案,有利之处是可以立即开始印刷;弊端是以国内现有技术和设备无法印制出高质量的钞票,同时,伪钞会立即出现,并且在此后大量存在。第二种方案,有利之处是可以获得苏联的设备和技术,中国也能培养出自己的印钞人才;弊端是印刷时间拖得很长,而新中国目前需要立即印刷发行新币。第三种方案,有利之处是直接采取苏联印制卢布的技术,防伪有很大的保证;弊端是苏联掌握了中国的钞票印制。

陈云在文件中提出自己的建议:采取第三种方案为好。理由是:目前我国与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同盟关系;我们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是要从根本上建立真正的全国性货币和金融体系,防伪是第一位的,直接请苏联印刷,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以后经过我们的努力和苏联的帮助,中国自己也可以达到苏联的印刷水平,那时我们就可以不再请苏联印刷了。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接受陈云建议,采用第三种方案,但要作些调整,即委托苏联代印大面额钞票,小面额的钞票仍由我们自己印制。

中央原则批准采用陈云提出的第三种方案不久,情况有了变化,蒋介石获知中国人民银行正准备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到美国,拟请美国帮助,制造假币,干扰以至搞垮大陆的金融和经济。中央也获得了关于台湾方面制造假币的情报。陈云研究了这一情况后,提出我们要局部调整请苏联代印的第三种方案。原来拟订的方案是中方请苏联代印100元、50元、10元、5元四种大面额钞票,1元主币和6种辅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印刷厂印制。陈云综合考虑了中苏美,以及台湾方面的情况后,于1952年10月27日提出了调整方案。这个方案主要是改变苏联代印钞票的种类。

陈云在向中央提交的文件中说:“鉴于台湾尚未收复,港澳与我国陆地相连,美蒋不断利用空投与经由港澳走私向我国境内散播假票,以破坏我人民币信用,同时台敌在美国援助下,可以在技术上把假票印成与真票完全近似,老百姓不可能区别真伪,单靠少数银行干部用显微镜来观察票子真假,是不能阻止假票流行的……我们发行的票子面额越大,则空投与私运入口同一体积与重量的假票其金额数目也就越大。为减少假票的影响与损失……拟在新币发行时暂不发行五元以上大票,但只发一元券又嫌太小,故拟增发三元券一种以资调剂。”中央很快就批准了陈云的建议。

经与苏联方面重新商谈,最后确定:请苏联增加代印3元券人民币。已经由苏联方面印好的100元、50元人民币暂不发行。与此同时,国内的印钞厂也开始增印2元券人民币。

陈云又考虑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高,可能大量用到小面值的金属辅币;二是第二套人民币面值增加,金属辅币可以用于人民日常生活中购物交易;三是新中国要建立完整的货币、金融体系。因此,陈云认为除了发行纸币外,一定要发行第二套人民币金属辅币。他向中央提出了发行金属辅币的建议。他在建议中说:这样做,会提供很多便利。中央同意了他的建议。

确定不与含金量挂钩

在中央按照陈云的意见基本确定了设计、印刷第二套人民币的原则后,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当时包括苏联专家在内的一些专家就提出,第一套人民币没有与含金量挂钩,第二套人民币要不要与含金量挂钩。有人还说,如果不与含金量挂钩,第二套人民币会重蹈第一套人民币的覆辙。

面对这个问题,陈云对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从世界情况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的货币都采取金本位,当时的世界强国美国和苏联发行的美元、卢布,都确定了货币的含金量,因此成为世界重要货币。但新中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是否也一定要与含金量挂钩,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是决定币值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陈云又进一步了解了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的情况。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提出要与含金量挂钩,当时有过讨论。陈云把当年讨论的记录材料调出来认真阅读,发现中央当年确定第一套人民币不与含金量挂钩,主要是因为它还是一种战时货币,通货膨胀因素很强,因此不具备采取金本位的条件。现在,全国经济情况好转,物价稳定,通货膨胀也得到了遏制,财政收支也达到平衡,是否要与含金量挂钩呢?

陈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采取灵活态度,并不说明是否与含金量挂钩,只是先不公布第二套人民币的含金量。早在1950年,陈云在筹备发行新人民币给中央的报告中就表示,目前确定新币含金量还“为时过早”。1953年,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用了“相机而动”一词,即暂不规定货币含金量,也“不需要在新币发行的同时公布”。

陈云解释说,采取这个办法,对我有利。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实际上主要的作用就是确定了人民币与外币的比值,但根据实际情况,完全可以不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理由是:第一,当时与中国货币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苏联卢布,但中国与苏联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货易货的方式,货币仅仅起到统一计算的作用。而且,卢布与人民币之间的比值问题两国早已达成了协议,规定了5000元人民币等值于1卢布,因此,中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公布或不公布含金量,对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确定含金量的必要性。第二,目前新中国与西方国家还没有更多经济关系,暂不存在用第二套人民币与西方国家结算的问题,因此也没有必要公布第二套人民币的含金量。新中国刚刚建立,还缺乏处理人民币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货币比值问题的经验,许多国际因素也难以掌握,即使以后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贸易往来,我们如果过早地把人民币含金量固定下来,也容易陷于被动,对我们没有好处。

陈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公布人民币的含金量,但这也不等于说让人民币与黄金完全脱离关系,只是要“待新币发行后,如果觉得有必要、有好处时,再公布也不迟”。经过陈云的解释,人民币与含金量是否挂钩问题也就十分明确了。中央很快同意了陈云的意见,并在1954年12月20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发行新币的指示》中明确说明了暂不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

确定新旧人民币之间的比值

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同时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解决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的问题,消除长期通货膨胀的阴影。因此,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之前,首先要确定第二套人民币与第一套人民币之间的比值。

陈云很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作了反复研究,并于1950年向中央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1元新币约等于旧币18000元,或等于50美分,或等于2卢布;二是1元新币约等于旧币9000元,或等于25美分,或等于1卢布。也就是说,这两个方案区别就在于主币和辅币发行量的不同,采用第一种方案,辅币要多发行一倍;采用第二种方案,主币多发行一倍。两种方案的结果正相反。陈云提出这两种方案后,中央对于采用哪种方案一时难以下决心,主要原因是新中国经济情况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当第二套人民币临近发行时,陈云觉得,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查研究。陈云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后,于1953年11月向中央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新旧币的比价定位1比10000比较适当。陈云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谈了这样做的理由:确定新旧币比值,是采用1936年的法币为参照标准的。第二套人民币币值大体上与1936年的法币相当,而1936年的法币的币值又是以金银、美元作为参照的,当时是比较稳定的货币。

对于为什么要用整数折算的问题,陈云的解释是:我们在考虑新旧币值问题时,还要考虑到新旧人民币兑换、账务换算等实际经济问题。陈云举出东北地区的经验:1951年,中央人民银行在东北以人民币回收东北币,当时确定的比价是1元人民币兑换9.5元东北币,结果,因为差了5角钱,群众就不理解,虽然经过做工作,兑换工作也完成了,但群众心里感觉吃亏,引起不满。另外,在兑换时,在两币折算上也出现了极大不便。因此,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一定要以整数兑换。

陈云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还解释道: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还要考虑人民币新币印制的成本和时间,新币从1952年已经开始印刷,如果不采取1比10000的比值,如果比值比10000要高,就必须在1分的辅币下加印厘票;如果比值比10000低,就需要请苏联代印5元以上的票额,同时,正在印制的其他票面的数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加大了印刷的成本,也会影响发行时间。陈云的意见非常明确:综合衡量下来,新旧人民币以1比10000最合适。中央同意了陈云的意见。

发行方式不照搬苏联模式

就在陈云把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基本原则确定下来,紧锣密鼓准备发行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要不要学苏联,采用他们的发行方式。有人直接提出,我们也要照搬1947年苏联货币改革时的模式。这又给陈云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陈云的态度是:不怕提出问题,在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之前,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大家把问题考虑得多,想得细,对我们有利。如果发行后再提出问题,可能已经造成损失了。他对于照搬苏联模式问题,又进行了认真研究。

陈云查阅了苏联1947年进行货币改革的大量材料后发现:苏联的货币改革实行的是按不同对象、现款和存款数量以不同的兑换比率兑换。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区别对待的方式,即拥有现金和存款很多的人所兑换的新币不能与原有财富等值,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富人财富缩水,而中下层人士的财富则得到保障。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由于在卫国战争期间发行了过多的货币,结果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大,而当时苏联政府实行的是配给制,市场上大量的货币就给这种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回笼货币,缩小流通货币量。

苏联当时的情况很特殊:大量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普通群众手中货币不多。苏联采取这种表面上看来不公平的方式,目的是消减拥有货币量过大的人手中的货币额。因此苏联在新旧币兑换时,就是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兑换标准。在兑换时制定不同的额度,在某额度下的予以等值兑换,超过额度的则采取贬值兑换,这样就大大缩小了新货币的发行量。

陈云研究大量材料后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苏联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也采取了这种方式。他们采用这种方式,是有理由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陈云也就理解了,国内有人提出采用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模式,也有他们的考虑,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陈云提出的意见是:新中国不宜照搬苏联模式。理由是:当年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有他们的特殊情况,就是大量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采取强硬的贬值兑换方式,主要目的是要打击私人资本,也是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而新中国目前情况大不同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我国私人资本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存在大量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通货膨胀也已经基本得到遏制,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照搬苏联的办法。新中国并没有实行与市价脱离的配给价,市场上也就没有大量多余的货币。如果强硬采取这样的措施,就会造成市场流通货币不足,结果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目前新中国的特点是:现金持有者多为职工、农民、城市人员以及小商贩,如果采取强硬贬值兑换的办法,那必将使这些普通收入者的财富受到损失,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中国的货币改革应该符合中国的国情,维护工人、农民、城市普通收入者的利益,实行等价兑换、无差别兑换。

中央再次接受了陈云的建议,并且在1954年12月20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发行新币的指示》中,把他的意见完整地阐述了出来:“由于解放前通货膨胀的结果,遗留下来的货币,票面额甚大,而单位价值很低。现行的人民币,名义上虽以元为单位,实际上一元的价值,在计算上已失去作用,对国际观感上,对国内人民心理上影响均不好。为进一步健全和巩固我国的货币制度,整理货币流通,缩小票面额,便利计算和使用。”

1955年2月21日,周恩来签署《国务院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从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同时收回当时流通的第一套人民币。

周密部署发行工作

在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陈云着力抓的就是人民币的发行工作。他首先抓的是全国性的普遍宣传工作。经过中央从上到下的部署,全国各地的宣传机构从1955年2月21日起,开始按照中央的指示,宣传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意义,宣传发行政策,解说兑换比值。刚刚发行时出现的情况是:有不少持币量大的人有顾虑,怕露富,怕被政府剥夺。针对这种情况,陈云指示,要消除这些人的顾虑,宣传必须到位,要让群众了解,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决不是削富济贫,人民政权保护个人财产,说话算数,要让人民群众理解新币发行的真正意义。

刚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很多群众担心物价上涨,还担心兑换时政府会强行储蓄、购买公债、抵扣贷款等,因此许多地方一度出现了抢购风潮。抢购风潮很快波及全国,一段时间里,黄金和一些重要物资的交易在各大城市大幅增加。陈云已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早有准备。在他的指挥下,各地大量调运物资。结果,群众发现,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物价不但没有上涨,还有所下降,抢购潮也就迅速平息了。陈云又决定,在北京、天津、广州、重庆、西安、上海六大城市开展黄金交易,政府抛出一些黄金。1954年12月平均每天买入943两,卖出109两,而从1955年2月21日到3月18日平均每天买入729两,卖出344两,到了3月上旬,全国抢购黄金的风潮也基本平息了。

新币发行之初,兑换工作量大,许多地方的群众要跑很远的路去兑换。陈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作出指示:全国各地要广泛设置新旧币兑换站以及流动兑换小组,以方便群众兑换;各个大型国营企业,农村地区的供销社、合作社等也都承担兑换任务。在贯彻陈云的指示中,全国共设立了7.3万个各类兑换处,保证了新旧币的兑换。由于宣传到位、兑换点充分,因而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相当顺利,仅在新币发行的最初十天里就收回了80%的旧币,到6月10日,全国已经回收了98.06%的旧币,新旧币兑换工作基本结束。

第二套人民币的顺利发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不但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货币金融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声誉。当时,外界普遍猜测中国的新币发行会实行类似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货币改革政策,在新旧币兑换中实行差别兑换,但当发行前的宣传中明确说明了各阶级一律无差别兑换后,许多群众都感到了安心,因而新币发行没有受到什么阻力。

此后,第二套人民币在中国、在世界都形成了很高的信用,并且奠定了后来人民币高度信誉的基础。1957年11月19日,国务院在采纳了陈云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发行金属分币的命令》,决定从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这是人民币硬币发行的开端。由此,新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人民币主辅币制度。

猜你喜欢

新币含金量陈云
品牌专家郭守祥:若要品牌强又响必须提高“含金量”
“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期限延长
换新币
纺织行业最高科技奖提高含金量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外币的兑换
中国经济增长含金量提升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毕业戒指”的含金量靠什么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