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IL-6、IL-8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12-09-18曹远玲
曹远玲
(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淄博 255000)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动脉内膜,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特别是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1]。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清hs-CRP、IL-6、IL-8的关系,我们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血清hs-CRP、IL-6、IL-8水平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4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48~75岁,平均为(58.1±10.2)岁。全部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态、回声强度以及斑块数量,根据斑块超声特点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8~75岁),稳定斑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49~73岁)和无斑块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9~72岁)。上述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体质量指数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排除标准:有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者;4周内未服用任何调脂类药物;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及系统性炎症性疾病。
1.2 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通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8.0MHz。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态,采用国内通用标准,IMT>1.0mm为增厚,IMT>1.2mm视为有斑块形成。同时测量并记录斑块形态、回声强度、斑块数量,根据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内部回声特征将其分为4种类型:脂质型斑块、纤维型斑块、钙化型斑块和混合型斑块。其中脂质型斑块和混合型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钙化型斑块和纤维型斑块为稳定性斑块。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晨起空腹采集肘静脉血4mL,将血注入加有100g/L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50µL和抑肽酶800U的试管中,混匀,37℃水浴30min,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中保存待检。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产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6、IL-8水平,ELISA试剂盒购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由专人操作。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间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清hs-CRP、IL-6、IL-8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均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IL-6、IL-8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见表1。
表1 各组间hs-CRP、IL-6和IL-8水平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各组间hs-CRP、IL-6和IL-8水平检测结果比较(±s)
注: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P<0.05;与无斑块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hs-CRP (mg/L) IL-6(ng/L) IL-8(ng/L)无斑块组 21 1.98±0.45 8.22±2.11 7.27±1.98稳定斑块组 35 6.87±1.92△ 17.55±4.45△ 15.25±3.26△不稳定斑块组 24 12.22±3.23* 31.52±9.35* 29.17±6.49*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学基础,有研究[3]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的高危因素,损伤反应学说认为高血压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产生湍流和剪切力,导致血管壁的机械牵张力,血管壁侧压力和切应力的变化,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等损伤因素导致血管内膜损伤[4]。所以对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应予高度关注。目前常用的无创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都主要是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和粥样斑块形成,尤其颈动脉IMT增厚以及斑块的性质的测定常作为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指标[5]。颈动脉内膜增厚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形态学变化,目前认为高血压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最终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加,斑块破裂,引起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斑块的组织成分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质型斑块和混合型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表现为混合回声和低回声斑块,其内部易出血坏死,进而引起斑块体积增大,表面破溃,局部血栓形成和脱落,这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钙化型斑块和纤维型斑块等表现为强回声,属于稳定性斑块,主要成分为纤维组织,其内部出血坏死和表面破溃的发生率较低,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低[6]。研究表明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每个阶段,从发生、发展,直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的形成。同时炎症也参与了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炎性反应使两种疾病相关联[7]。
炎性反应是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常用CRP作为炎性反应的标志物。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起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研究表明,CRP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凋亡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8]。IL-6是一种与炎症调节和免疫反应有关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与心脑血管缺血损伤有关的重要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产生,主要作用是通过趋化作用来调节免疫和炎性反应,趋化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并诱导其变形、脱颗粒和诱导溶酶体释放蛋白酶,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和组织细胞,并在炎性反应的发展及转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9]。IL-8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细胞趋化因子中最强的一种,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其趋化作用来调节免疫和炎性反应,在机体趋化中性粒细胞于炎症部位并诱导其变形、脱颗粒和溶酶体释放蛋白酶,直接损伤组织细胞,炎症的发展与转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清hs-CRP、IL-6、IL-8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IL-6、IL-8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提示高水平的炎性因子hs-CRP、IL-6、IL-8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内炎性反应强度是斑块由结构性不稳定向功能性不稳定进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hs-CRP、IL-6、IL-8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患者血清hs-CRP、IL-6、IL-8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存在密切关系。测定血清hs-CRP、IL-6、IL-8水平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临床指标。
[1] 丁士芳,张运,张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8):597-598.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
[3] 杨水祥,胡大一.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4,2(2):317-318.
[4] 张光星,林云.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浓度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2006,17(5):62-63.
[5] 张梅,张运,高月花,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4):229-231.
[6] 欧志红,郑丽,梁颖,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探查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2):146-147.
[7]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J].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01,9(2):93-95.
[8] 杜志刚,赵宝伶,王德江,等.不同类型首发脑梗死与血浆CRP、IL-6关系的研究[J].山东医药,2009,49(4):60-61.
[9] 张清华,崔元孝,刘敬花,等.老年脑梗死病人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其动态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8):2310.
[10] 刘清阁,边连防,陈晓红,等.脑梗死急性期血清IL-6、IL-8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病情、预后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6,29(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