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综述
2012-09-15吕存诚
■ 吕存诚
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综述
■ 吕存诚
7月28日、29日,以“深化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民众”为主题的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步入巩固深化新阶段的重要时刻,国共两党高层和两岸各界精英人士再度聚首,共同汇集两岸民意,凝聚各界共识,提供政策建言,达成17项“共同建议”。尤其是在这种高层论坛首次务实地探讨两岸政治议题,不仅对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而且为思考解决两岸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产生积极效应。
两岸戮力再续新篇
作为国共两党和两岸各界人士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和平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深化经贸合作、扩大文教交流三个议题展开研讨,在继续发挥建言献策作用的同时,还为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贡献心力,展现了论坛的新活力。
其一,两岸高层及各界精英汇聚献计,显示论坛重要性与开放性。两岸经贸论坛前身为国共论坛,主要为国共两党定期交流提供平台。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为顺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论坛扩大了与岛内对话的层面。本届论坛延续了这一传统,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连续第八次出席论坛并致辞,台湾则由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淑等岛内主要政党代表及亲绿学者、前“国安会咨询委员”林文程参加。另外,两岸工商界、经济界、产业界、文化教育界及有关专家学者400余人共襄盛会。论坛最终发表了17项“共同建议”,这些建议集中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道路的认识,呼吁加快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更加重视加强两岸文教交流,高度关注两岸交流的机制化建设。因此,无论是参与代表的层级和领域,还是研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本届论坛再次显示了其不可替代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其二,首次就两岸关系发展进行总体研讨,凸显论坛战略性与务实性。基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局面,本届论坛与以往侧重讨论两岸交流合作若干单项议题有所不同,首度以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对4年多来两岸交流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全面性总结。与会各方达成共识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期待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条正确的康庄大道”,而实现这一道路的基础是两岸始终坚持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在此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推进制度化建设,不断“聚同化异”,扩大和平发展成效,造福两岸民众。可见,本届论坛在面临两岸关系继往开来的新形势下,展现了特有的战略高度与务实态度。
其三,首度坦诚公开地展开两岸政治议题讨论,彰显论坛的前瞻性与先导性。鉴于论坛建言对两岸双方制定政策的重要影响力,与会各方首次就敏感性较强的政治议题进行热烈探讨。贾庆林发表讲话指出,“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两岸应“积极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为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开辟道路”。吴伯雄对此回应称,“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对于一个中国涵义,我们主张求同存异”。这引发与会各方对两岸是否需要及如何更清晰表述“一中框架”展开积极研讨。另外,与会人士还提出建构“阶段性的、能承认两岸政治现状的协议”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两岸共建“金门、厦门为和平特区,并对等共同管理”,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集合两岸产官学力量共组“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等半官方政治对话机构,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移至台湾举办等诸多意见。相较往届论坛偏重讨论经济、文化、社会等议题,本届论坛毫不避讳地涉足政治议题,充分体现其前瞻性与先导性的特点。
共同破题影响深远
两岸各方人士在本届论坛达成富有建设性的共识,特别是对两岸互动步入深水区时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敏感议题畅所欲言,将为两岸关系克难前行发挥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并对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其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新局面指明方向。马英九再次连任,两岸关系迎来发展新机遇,如何把握时机开创新局成为两岸双方共同的目标。在两岸关系继往开来的开局阶段,本届论坛适时为国共两党高层提供了直接对话的机会,并提出了积极的共同建议,将为未来双方的政策划定框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鲜明的导向作用。一是将进一步增强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源于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立场,未来两岸势必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继续增进互信,为巩固和平发展成果夯实政治基础。二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步伐有望加速。“共同建议”中多达5项、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指明两岸需进一步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投保协议洽签、金融领域合作、产业合作机制完善及两岸企业共同提升等领域加快步伐,这也为两岸全面性、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注入催进剂。三是构建多领域的机制化交流将是大势所趋。与会各方普遍期待在两岸人员往来、民间交流和文教合作等领域能建立制度化合作机制,这将对两岸研究商签相关协议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其二,为逐步解决两岸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创造条件。本届论坛最大亮点是贾庆林发表关于“两岸同属一国”的论述,这既延续了祖国大陆一贯主张的“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精髓,又彰显了祖国大陆对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更加务实、开放的思维,向台湾释放出极大的善意,将为解决两岸关系深层次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对此,与会的大部分台湾专家认为非常具有善意,“为两岸互动保留相当大的空间”。《中央日报网络报》也指出,从“两岸一中”向“两岸一国”的发展,可以搁置“一中”内涵的争议,政策论述将更为周延,“不但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是两岸政治互信的新起点”。同时,本届论坛首次将政治性议题纳入议程,两岸学者专家直抒己见,坦诚交流,并提出不少增强两岸政治合作的可行性建议,这表明两岸均有意直面政治议题的挑战,为未来共同化解政治歧见营造有利氛围。《旺报》社评称,该现象“可视为2008年两岸关系好转以来的又一突破,有助为两岸面对交流深水区的挑战打好前哨战”。
其三,对民进党两岸路线调整形成压力。尽管民进党日前声称要积极应对两岸大交流的形势,但事实上民进党不仅抵制参加本届论坛,更不断诋毁论坛取得的积极成果。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吴钊燮诬称,大陆阐述“两岸同属一国”是对台湾的“步步进逼”,将使马英九当局所谓的“一中各表”失去表述空间,若不反抗,将使台湾“丧失主权”。民进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陈亭妃亦鼓噪当局应表达抗议。对此,岛内舆论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仅获得岛内民众广泛支持,亦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民进党若一直保持消极、反对态度,将使其在两岸交流中进一步边缘化,难以争取岛内主流民意的认可,离重返执政始终会差“一里路”。美国《世界日报》更指出,本届论坛岛内主要政党已与中国大陆就两岸合作的深层次问题展开热络、务实的讨论,而民进党仍没有在与中国大陆交流方面表现诚意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将使岛内民意风向更偏向执政党,对民进党两岸路线调整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其四,部分保守意见将对未来两岸交流合作产生影响。面对论坛上祖国大陆积极“求同”的愿望,岛内各方出现不少“存异”的声音。一是认为“两岸同属一国”的表述未必能减少疑虑。台湾文化大学教授邵宗海、淡江大学教授陈一新等称,“一中说法在台湾已被污名化”,改称“两岸同属一国”也未有太大的弹性空间,该提法“不见得能减少疑虑,在岛内还会有很大争议”。二是认为台湾参与国际空间的机会仍不足。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称,两岸应正视“台湾民众要求有尊严参与国际社会的共识”。《旺报》认为,本次“共同建议”仅提及两岸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却无一语涉及政府间组织”,显示两岸仍需加强协商。可以预见,两岸交流在逐步涉足“政治深水区”过程中势必有不少争议和波折,需要两岸互相释放更多善意和耐心。《中国时报》认为,本届论坛为两岸涉足政治议题开了好头,但也显示岛内仍有不少保守意见,若不妥善处理,不仅不利于深化两岸政治互信,还可能影响两岸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效果。《联合报》指出,两岸高层均深切体认“求同存异”的重要性,但现实是“大陆越想求同,台湾就越不敢化异”,这需要双方展现更大的“善意、包容和耐心”,做好应对各项困难的心理准备,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待短期可能出现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