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校体育发展的突破点与思考
2012-09-15沈建华时维金鲁冬明
沈建华,时维金,齐 彬,鲁冬明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校体育发展的突破点与思考
沈建华1,时维金1,齐 彬2,鲁冬明1
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突破点进行了梳理,从而反思了上海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力图把握上海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研究上海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上海;学校体育;突破点;反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上海学校教育事业历史性的跨跃式发展,上海学校体育走过了不平凡的改革与发展历程。目前,上海学校体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取得很大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秉承传统之根,绽放改革之花”是上海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为脉络,全面系统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突破点,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方法
1.1 历史研究法
对上海学校体育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认识上海学校体育的过去,以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
1.2 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上海学校体育以往事件的变化或趋向的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有助于研究现状和预测未来。
1.3 文献资料研究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查询。
2 结果与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突破点
2.1.1 开拓性地改革升学考试内容
以初中升学考试标准为突破点,从“纯文化考试向加试体育”发展,上海崇明中学首次在全国推出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把体育加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教育备受人们关注,掀起了抓教育质量的热潮。同时,应试教育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中逐渐凸显出来,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一些学校在初三和高三年级停上体育课,导致学生体质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海于1979年4月,启动了上海市崇明中学(以寄宿生为主的县重点中学)体育考试的尝试,从而打响了体育课成绩作为初中生升学必试条件的第一炮。体育加试作为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受到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并且迅速推广开来。1981年4月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对上海崇明中学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指出:“中招体育考试的试验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精神和要求,方向完全正确,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并作为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在全国各地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崇明中学中考体育加试给上海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2.1.2 引领体育课程改革,上海育才中学率先以“男拳女舞”、每天一节体育课为突破口,带动了上海学校体育全面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教育进入发展重要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如:追求升学率,上课拖堂、课外补课,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体质明显下降。上海育才中学前校长段力佩针对育才学生重智育、轻体育的不良倾向,采取改革课时安排、设长短课、增加体育课和音乐课、取消期中考试、减轻教材份量等举措,决定让育才中学的学生每天要上一节体育课,除完成体育教学大纲的任务外,体育课教学内容为“男生学拳操、女生练舞蹈”。他认为“男拳女舞”符合学生生理的特点,在达到体型美要求的同时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且“男拳女舞”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只要有“立足之地”就可开展。推行“男拳女舞”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握力等指标都超过全国和上海市中学生的平均值。育才中学的“男拳女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改革经验被推广后,对上海及全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2.1.3 以开放姿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从“封闭”向“开放”突破,通过举办五次学校体育研讨会,推进了上海学校体育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学校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入了一个重新定向和定位的新运行轨道。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引起上海教委分管学校体育部门的思考,确立上海“学校体育要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后,共举办1992年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1997年中韩学校体育研讨会、1999年和2001年的中日研讨会、2007年青少年体质健康上海论坛五次国际研讨会。以研讨会、论文发表、质疑、答辩、学术交流与讨论、教学观摩课和录像实录观摩等形式进行,实地观摩了上海市多种类型的体育课,观看国外体育教学录像,了解国外体育教学改革动态并进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以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的改革,即:(1)学校体育价值观:从社会本位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转变;(2)学校体育发展观:从急功近利向追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转变;(3)学校体育质量观:从片面知识观向素质主导的多元化质量观转变,使上海的学校体育工作向开放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1.4 以体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学校体育全面改革,改变“千人一书,万人一纲”的局面,构建具有海派特色的体育课程标准
上海市在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88年上海的第一期课程改革,首先将课程名称由以前的《体育》更改为《体育与保健》。上海市第一期《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于1991年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改变了全国“一纲一书”的局面。《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的出台使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有了重大突破,出现了有上海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如体育“课堂社会”教学、小群体教学、快乐体育教学、情景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终身体育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校内校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等等。
1999年开展了二期课改,把《体育与保健》课程改为《体育与健身》课程,新的课程名称;在体育教学理念上,由单一的生物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转变;在课程指向上,从“竞技体育”向“健身体育”转变;在课程目标上,提出了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结构上,改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3类功能性课程结构布局,教学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自主选择的比重,10~12年级尝试学分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在教学评价上,从总结性评价走向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重视评价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评价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1.5 从重视文化课设备配备到“提高学校场地设施达标率及教室光源环境改善”的突破,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上海市通过总体规划、布局调整、主要整合等方式,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及器材标准化建设。目前,中小学体育场地生均面积分别达到6.99 m2和3.25 m2;中小学体育卫生设施器材基本达标率为95%,上海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近年来普遍得到更新和改善。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在五年内使近视眼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要求,针对本市学校教室照明存在的亮度过低、光照不均、眩光严重、能耗过大等现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开展《改善上海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研究》、《教室照明要有亮度更要有舒适度——关于改善上海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的研究》的科研成果。作为推广实施青少年近视眼干预措施方案,上海市教委正式启动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投入专项经费一亿元,完成1 415所中小学学校42 125间教室的光环境改造,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光源性视力不良发生率,同时还制订了上海市中小学学校光环境改造建议标准,使上海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硬件明显提高。
2.1.6 学校体育立法由单一教育行政部门向综合立法发展突破,由上海市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提出“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为改变学生体质下降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但较多是教育部门的行政法规,操作性较差,有行政化倾向和计划经济的痕迹,不利于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上海政府部门依据中央7号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将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列为2010-2012年率先启动实施的10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学生体质下滑问题是涉及上海市教委、卫生局、体育局、人保局等多个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问题,服务型政府应履行其职能,依法行使教育管理的权力和职能,从宏观的政策领域,清晰规定各个部门职责,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服务、指导和监督,从而担当起监控者的角色。其本质是提供公共服务,强调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促进医教、体教结合,增强学校体育卫生的保障能力,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因此特别制订“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5年)”八大行动计划(见表1)。为确保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上海市财政局拨款1.4亿专款,为方案中各项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2 上海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考
2.2.1 要改变学校体育卫生整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匹配的局面
上海长久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导致学校体育仍然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整体水准离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具体反映在有30%~40%学校体育活动课难以落实,部分校长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不够重视;体育教师待遇偏低,培训进修机会偏少,职业发展平台不足;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编严重,工作负荷大,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学校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还没有建立,体育与健康被忽视。因此,必须树立新的学校体育理念,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媒体上要开辟专栏,面向青少年和广大家长,宣传健康、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推广好的体育项目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学校体育空间要由学校拓展到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的时间从在校学习一直延伸到生命的终止,学校体育要在终身体育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校体育“小手牵大手”的新功能,形成“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带动一个社区”的辐射效应,进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体育网络。最终让体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精神元素和一种价值诉求,建立与上海教育现代化相配备的学校体育体系。
表1 学生健康促进工程项目与责任主体列表Table Ⅰ Students’ Health Improvement Project and the Subjects of Responsibility
2.2.2 要改变区县、学校执行力低,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以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为突破口,理顺关系,提高效能
要改变学校体育管理中各政府部门中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不到位、管理职能定位不清、政府对学校体育的宏观统筹不足、投入严重不足、管理缺位和重叠的现状。要发挥学校体育联席会议的作用,明确各部门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配置在数量与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建立长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专项经费要纳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不得擅自挤占和挪用体育经费,并且随着学校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长。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政府应通过相关的财政补贴,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创设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环境。要“配齐”足够的体育教师的数量,“配强”每个学校体育教师的质量。
2.2.3 改变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不足的现象,保障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应有的体育权利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提供充足的适合青少年体育的公共产品,保障各级各类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体育教育。要开展丰富多样、吸引力强的课外体育活动:(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在小学,可以通过“红领巾小社团”等形式,引导兴趣、爱好一致的少先队员组成体育类的小社团,自发地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在中学和大学,要大力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联合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部门,开展好“少年军校”活动,广泛开展军训、素质拓展、夏令营等项目,帮助青少年提高身体健康素质。(3)发挥共青团所属少年宫、青少宫、青少年活动基地的作用,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体育活动,充实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更好地服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2.4 要改变“改革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开展专项督导,建立组织领导和督导评估机制,使学校体育改革可持续发展
上海在学校体育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往往会昙花一现,其改革的创举只在外省市开花结果。因此,要加强责任意识,全面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约束机制。上海市、区县学校要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每年要进行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专项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逐步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对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察作为对各级政府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部门也要将这项工作列为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将学生体质的提高建立在常态机制上,把学生的健康素质情况与各级学校评估结果直接挂钩,与办学指导思想和行为直接挂钩。行政部门要定期考核校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对其培训。学校要重点考核班主任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管理落实情况,要列为“三好”班级和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条件,使班主任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真正负起责任。
3 小结
3.1 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开拓性提出加试体育,引领体育课程改革率先以“男拳女舞”、每天一节体育课和建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为突破口,为推进上海及全国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依据。
3.2 三十多年来上海学校体育的历史性突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产物,它来源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上海教育改革的成果及学校体育教育实践,并对学校体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3 纵观上海三十多年学校体育发展的进程,在总体上学校体育改革取得突破的同时,还存在着:学校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匹配的局面;区、县、学校对政策法规执行力低;学生每天校园一小时体育活动不足;学生耐力等素质持续下降;学校体育改革不能持续发展等问题。
3.4 在未来学校体育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体育改革,把“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作为学校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实现从“只重形式”到“也重质量”、从“只重技能”到“也重体能”、从“只重体育知识”到“也重健康知识”、从“只重竞技体育”到“也重健身体育”、从“只重育体”到“也重育人”的重大蜕变。
[1]上海市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稿)[M].上海:上海市教育局体育教研组,1959.8
[2]沈建华,张家喜.建国60年我国学校体育观的审视与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5):67-69
[3]沈建华.上海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演进与发展[J].体育科研, 2009,30(5):62-67
[4]上海体育局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上海体育的发展回顾与前瞻[J].体育科研,2009,(2)
[5]魏志春.新阶段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应如何转变[J].人民教育, 2009.23:6-9
[6]何颖.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反思[J].行政论坛,2010(4):35-38
[7]上海政府网新闻.[EB/OL].[2010年12月9日].http://www. 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 u21ai465969.html
(责任编辑:陈建萍)
Breakthrough and Reflection of Shanghai School PE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HEN JIan-hua,SHI Wei-jin,QI Bin,et al.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By the ways of historical study, comparative study and document consultation, the paper sums up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course of Shanghai school PE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discusses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It tries to get hold of the principal ways of the school PE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future Shanghai school PE development.
Shanghai; school PE; breakthrough; reflection
G807.01
A
1006-1207(2012)04-0097-03
2012-07-11
上海市教委重大委托课题(HJ TY-2010-A13);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沈建华,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1.上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200234;2.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上海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