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表面TD处理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2012-09-14王刚惠锦阳江铃五十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文/王刚,惠锦阳·江铃五十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模具表面TD处理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文/王刚,惠锦阳·江铃五十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在当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中,对汽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表面覆盖件,模具经过长期使用,表面形成凹槽、拉痕、砂孔,产品拉伤质量缺陷频繁发生,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生产难度不断加大,为了满足产品质量,特别针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汽车所用的钢材强度越来越大,对模具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而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容易拉伤,为了解决模具的拉伤问题,我们对汽车模具表面必须进行强化处理,而强化处理的方法虽然较多,但目前TD处理是最适合、实用的。模具通过TD处理后,会大大提高模具表面的耐磨性和母材的韧性,在一般条件下和普通模具相比,它的使用寿命要提高8倍以上,同时会降低产品的不良率10%以上,也节约了反复修模、装模的次数,更重要的是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TD处理适用于汽车的镶块模具、各种挤压模、滚压模、弯管模、成形模、折弯模、扩口及缩口模、变薄拉伸模、冲头等。本文着重介绍TD处理在冲压模具镶块中的应用。
模具表面处理的前提——要求模具拉延筋光顺,模具表面无砂孔、积瘤、凹坑、裂纹等缺陷,因此补焊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
产品拉伤主要是由于模具表面质量缺陷引起。模具表面存在表面缺陷,生产过程中因产品流动过程中与模具表面缺陷(如砂孔、积瘤、凹坑、裂纹等)受力摩擦,产品表面像被“利刀”刮擦,就形成了一道道的刮痕。模具经常长期使用,模具开裂、损坏现象时有发生,且原先隐藏的砂孔由于长期磨损而显露,致使产品拉伤严重,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增加产品返修成本。
模具因维修不当、补焊方法不当导致的气孔、裂纹,造成模具本体一而再地被破坏,补焊方法令人深思,引发了一轮新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探索。经过长期思考、现场观察、经验积累,总结出了目前补焊方法的误区与正确的补焊方法,为下一步的模具表面处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模具表面TD处理,是解决产品拉伤的终极手段,用以提高模具表面硬度,提高模具表面光洁度来解决产品拉伤。
模具表面TD处理
工艺流程
模具表面TD处理的工艺流程为:前处理—TD处理—淬火—后处理—清洗—回火—检测—包装出货。
工作原理
模具表面TD处理的工作方法即高温盐处理法,该方法是一种高温处理技术(温度850~ 1050℃),是将钒加热使其扩散,利用素材中析出的C,形成皮膜。其主要特点是:(1)覆层皮膜具有超高的硬度,如常用的碳化钒覆层硬度高达3200HV,具有超高的耐磨性、抗粘接性能。(2)覆层与母材结合力高,远优于镀铬和熔射以及各类低温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但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仅限于SKD11或Cr12MoV类材料,其他材质镶块进行处理后,效果不明显;②镶块经过高温处理后,扭曲变形严重,难以控制,镶块拼缝间隙明显增大,不适于外板件模具;③不适用于有补焊或有隐藏裂纹的镶块,TD处理后镶块极易断裂或裂纹扩展,甚至可能造成模具报废。
图1 TD覆层皮膜形成示意图
处理前模具材料钢材的选择
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选择符合TD处理条件的模具钢材,如国内的Cr12MoV、Cr12Mo1V1,日本的SKD11、DC53,美国的D2,瑞典的AB88,德国的2379,以上牌号的材料都适合做TD处理。其中,瑞典的AB88最好,TD处理后母材硬度可达到60HRC以上,尺寸变化也很有规律,变化率在0.015%之内;日本的SKD11、美国的D2、德国的2379这类模具钢材在TD处理后,母材硬度在(58±3)HRC,尺寸变化率在0.02%左右;国内的Cr12MoV在TD处理后母材硬度和尺寸的变化稳定性较差,主要原因是由材料质量不稳定引起的。Cr12MoV在TD处理后,母材硬度和尺寸变化相对来说是可以控制的,根据我们的经验总结,需要做TD处理的模具材料,最好选择国内的Cr12Mo1V1,其次是Cr12MoV,具体见表1。
■表1 模具材料的选择
■表2 TD处理与其他表面处理方法比较
常见问题
(1)模具在TD处理过程中,会出现母材硬度不够,尺寸无法调整,达不到模具使用要求的情况,选择模具钢材牌号不对或钢材的质量太差是问题的主要因素。其解决办法就是正确选择适合TD处理的优质模具钢。
(2)在TD处理前,模具有焊接的,通过TD处理后会出现焊接部位不成膜或有焊接裂纹的产生。焊接材质与母材不符或焊接方法需改进是问题的主要因素,解决办法是正确选择与母材相符的焊接材料。补救措施为可除掉焊接部位表面深度为0.5mm厚的焊接部位,重新焊接与母材相同的焊接材料。
(3)旧模具通过多次TD处理后,会引起模具表面成膜不理想,耐磨性差及开裂现象。主要因素是:模具通过多次TD处理后母材表面的碳素会不断减少,皮膜的厚度不断下降,同时母材表面脱碳层也越来越深。当母材表面脱碳层深度达到0.5mm以上时,模具成膜不好,此时也会引起模具开裂。模具出现以上情况时,TD处理就不可进行了,TD处理与其他表面处理方法比较见表2。
处理后模具的变形量
模具镶块的TD处理也就是一个二次淬火的过程,它的组织变化与真空淬火后的组织变化基本一样。不同的是TD淬火的介质和真空淬火的介质不同。
真空淬火的介质是油和氮气,在常温下这两种介质在镶块淬火时冷却速度较快、热应力释放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护不当,就会引起镶块的变形和开裂;一般来讲,真空热处理的变形要比TD处理的变形要大,开裂的可能性大。
TD淬火的介质是等温工业盐、淬火温度在500℃左右,TD淬火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1030℃到70℃冷却时间需要5~7h,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冷却速度较慢,释放的热应力要小。一般来讲,TD处理后模具镶块的变形量及开裂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将变形分两种:平面和侧面的变形及尺寸的变化。平面和侧面的变形我们基本控制在0.05~0.1mm之内。尺寸的变化量参照日本的行业标准,汽车模具的长、宽、高则在±0.1mm左右。
处理后的保养
TD处理后的模具镶块抗腐蚀功能很好,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模具工作表面和型腔内的清洁,适当地涂点拉延油即可。
模具补焊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模具经过长期使用,模具表面形成砂孔、积瘤、凹坑、裂纹等缺陷,致使产品出现拉伤等质量缺陷,通过日常维护补焊是不能消除以上模具缺陷的,即使有模具表面处理技术,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补焊不仅要满足补焊的最基本要求,在补焊的过程中还需注意细节,细节决定了补焊效果。下面就分析补焊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
(1)补焊开“V”形槽,补焊后易开裂。开“V”形槽,补焊后有尖角,易产生应力集中,易开裂,正确方法是开“U”形槽,可降低开裂风险。
(2)开槽后用乙炔火焰高温烘烤除油,补焊后析出的“C”不利于焊条与母材结合,开“U”形槽后,用乙炔火焰外焰烘烤,且喷嘴离模具的距离为60~100mm,温度控制在180~200℃。温度一旦过高,模具会析出黑色“C”粉末,影响焊条与母材结合。
(3)烘烤除油后,“U”形槽附近涂抹红丹粉距离太近,易产生气孔。涂抹红丹粉是为了阻碍焊渣与母材结合,但红丹粉与“U”形槽距离太近,在补焊过程中,红丹粉遇高温后产生气体,易产生气孔,电焊车间不允许使用电风扇和冷气的道理一样。
(4)补焊后,敲打力度不够、无方向性。补焊后立即敲打,敲打是为了消除应力,增大焊接处密度、消除气孔,力度不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敲打至扁平状,且敲打应从后往前。
(5)附近多处开裂,多处开槽,多处补焊。补焊位置太近,再次补焊影响边缘已焊部位,增加裂纹产生的几率。解决方法是在位置很近的部位开一个大槽,再进行补焊。
(6)使用高硬度焊条补焊,误以为不易拉伤,反而易产生裂纹、气孔。使用高硬度焊条补焊,在冷却过程中,补焊部位与母材冷却速度不一致,导致裂纹、气孔的产生。对于选择焊条,建议使用与母材材质一致的焊条。
结束语
通过使用模具表面处理技术解决产品拉伤,是汽车模具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模具表面处理技术在日本汽车行业、钢铁行业中运用成熟,是解决产品拉伤质量缺陷、提高模具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的一种手段,也是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模具补焊修复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模具表面处理效果的好坏,关系着产品拉伤是否能一次性解决,同样也关系着后期的模具维护保养,补焊过程中的细节决定着模具补焊后的状态,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