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

2012-09-13吴志强杨福霞穆桂萍张少芸马晓明贝剑宏蔡南哨

世界中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夹脊风湿性关节炎关节

吴志强 杨福霞 穆桂萍 张少芸 马晓明 贝剑宏 蔡南哨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针灸科,广东省深圳市福华路1号,51803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研究表明,IL-1在RA的骨侵蚀及软骨破坏中发挥重要作用[2],已证明IL-1与RA免疫炎症反应水平相一致,其水平升高与病情有关[3]。IL-15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影响[4],能促进T细胞向关节腔聚集并促进其活化,而且其活性与滑液中的TNF-a的浓度有关[5],IL-15还能促进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特别是RF合成,RF是抗人和动物IgG分子Fc片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RF与IgG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诱发炎性反应,促进RA的发展[6]。本研究分别以脊灸法和针刺夹脊穴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评定2种疗法治疗RA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病例63例,其中治疗组病例脱落8例(4例不能坚持治疗,2例中途使用其他药物影响指标评价,2例局部过敏),对照组病例脱落5例(2例不能坚持治疗,3例中途使用其他药物影响指标评价),成功纳入本研究的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脊灸治疗组(治疗组)25例,针刺夹脊加TDP灯照射组(对照组)25例。治疗组男2例,女23例;年龄18~65岁;病程12~48个月。对照组男1例,女24例;年龄18~65岁,病程12~48个月。2组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分布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5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病房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无影响药物评价的其他因素(包括血液、肝脏、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的病变);不同时接受其他药物如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肌松剂治疗和物理治疗,有明确关节痛,对临床验证应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及能保证进行短期治疗及随访。

1.3 排除标准 对于有如下情况予以排除:受试部位皮肤有破损;合并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损害、肺病变、肾脏损害等,或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者;有对脊灸散或艾灸过敏者;有明显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等。中间不能坚持治疗(脊灸组及针刺夹脊加TDP灯照射组)致病例脱落者(所缺病例重新按上述标准选择新纳入病例,并随机分组进行研究)。

1.4 观察指标 1)关节疼痛度:a.医生对患者关节压痛的评价按4级评分(0级:无压痛;1级:轻度压痛;2级中度压痛,重压时回缩;3级:重度压痛,轻压时回缩)。b.医生对患者关节活动痛的评价按4级评分。0级:活动时无疼痛。1级:活动时轻度疼痛。2级:活动时中度疼痛。3级:活动时重度疼痛,不敢活动。2)关节肿胀度(0~3级)级。0级:关节无肿胀。1级:关节肿胀,但尚未超过关节附近骨突出部。2级:关节肿胀比较明显,肿胀处与骨突出部相平,因此,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凹陷消失。3级:关节高度肿胀,肿胀处已高于附近的骨突出部。3)压痛关节数(个)。4)肿胀关节数(个)。5)晨僵时间(分钟)。6)左、右手握力(Kpa)。7)晨起20米步行时间(秒)。8)日常生活能力评估(HAQ):治疗前后由患者对自己日常的生活能力加以评估,包括穿衣、站立、吃喝、行走、卫生、抓握等20项指标进行评估。分4级:0级为无困难,1级为有些困难,2级为很困难,3级为不能进行。9)患者对关节疼痛评估的VAS评分:患者对疼痛的评估以可视模拟分度表(VAS100mm)表示。患者和医生对病情整体变化程度采用目视10cm模拟标尺法(VAS)。

1.5 实验室观察指标 所有受试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细胞因子(IL-1和 IL-15)、类风湿因子(RF)、血红蛋白(Hb)、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 利用stata/MP11.0软件统计分析,观察数据采用(s)表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paired-samples t-test)、成组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test)及Wilcoxon秩和检验。

1.7 疗效评定标准 用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推荐的RA改善标准(ACR20、ACR50、ACR70)作为病情改善评估标准。ACR20反应的定义是:患者僵硬及肿胀关节数有20%的改善以及下列5项中至少3项的改善:1)受试者评估的疼痛VAS评分;2)受试者评估的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3)研究者评估的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4)健康状况问卷(HAQ);5)急性期反应物(ESR或CRP)。ACR50、ACR70采用相同的标准分别定义为50%及70%的改善。

表1 2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和比较(n=25)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比较(s,n=25)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比较(s,n=25)

注:经 t检验,1)治疗前2组患者的 Hb、RF、ESR、CRP、IL-1、IL-15比较,*P >0.05,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除CRP指标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CRP指标2组治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治疗组采用发泡灸方法,导致局部炎性反应,影响了CRP水平)

观察指标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 p IL-1(pg/mL)对照组治疗组56.20±10.38 58.12±11.17*42.79±8.19**37.68±8.12△△△t=0.6296*t=5.0711**t=7.4007△△t=2.2154△*P>0.05**P<0.01△△P<0.01△P<0.05 IL-15(pg/mL)对照组治疗组Hb(g/l)对照组治疗组RF(IU/mL)对照组治疗组ESR(mm/h)对照组治疗组216.84±32.02 209.03±29.62*93.47±9.64 91.82±10.39*194.94±32.57 201.89±29.43*78.48±14.63 79.18±15.39*161.25±30.43**142.34±28.62△△△110.18±10.43**116.95±10.28△△△64.41±10.13**57.53±10.61△△△34.39±8.92**29.19±8.45△△△t=0.8953*t=6.2923**t=8.0985△△t=2.2634△t=0.5821*t=5.8827**t=8.5967△△t=2.3114△t=0.7916*t=19.1343**t=23.0724△△t=2.3450△t=0.1648*t=12.8658**t=14.2363△△t=2.1161△*P>0.05**P<0.01△△P<0.01△P<0.05*P>0.05**P<0.01△△P<0.01△P<0.05*P>0.05**P<0.01△△P<0.01△P<0.05*P>0.05**P<0.01△△P<0.01△P<0.05 CRP(mg/l)对照组治疗组56.43±12.11 59.01±10.23*32.33±7.61**29.47±8.06△△△>0.05 t=0.8137*t=8.4250**t=11.3409△△t=1.2900△*P>0.05**P<0.01△△P<0.01△P

2 治疗方法

2.1 脊灸组 嘱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沿脊柱从第一胸椎下至第五腰椎自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后,沿脊柱正中按条状涂抹姜汁(宽约10cm,高约2cm),其上均匀撒下自制脊灸散(由深圳市中医院制剂室制备,麝香∶公丁香∶茺蔚子∶威灵仙比例为 1∶15∶15∶15,散剂,采用MillKing超微纳米磨粉机将药物进行纳米磨粉后装瓶备用。为确保研究质量,单一批次统一由制剂室按比例配置100人份备用),呈线状,然后再贴敷约18cm宽的桑皮纸1条,纸上铺宽5cm、厚2cm上窄下宽的梯形姜泥,最后在姜泥的上面顺次放置手搓梭形艾炷。以线香点燃艾炷的头、身、尾3点,任其自燃自灭。1壮灸完后再换1壮,连续灸完3壮后移去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净。灸后局部皮肤红润,4~6h后起泡(泡的大小、多少因个体略有差异),24h后如泡液无法自行吸收,则返回医院抽液,抽液时要做到无菌操作,然后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让其自然结痂脱落,个别创面如感染、按感染伤口处理。每4周1次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共12周。

2.2 针刺夹脊加TDP灯照射组 嘱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沿脊柱从第一胸椎下至第五腰椎自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后,从颈夹脊华佗夹脊穴向棘突斜刺至平第五腰椎棘突下,施平补平泻法,施提插捻转泻法,加TDP照射,留针30min。疗程:每天1次,第4周休息一周后继续下一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共12周。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和比较 见表1。

3.2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比较 见表2。

3.3 2组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ACR70为6例(24%),ACR50为14例(56%),ACR20为4例(16%),无效1例(4%);针刺夹脊加TDP灯照射组(对照组)ACR70为3例(12%),ACR50为9例(36%),ACR20为 11例(44%),无效 2 例(8%);经Wilcoxon秩和检验,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3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例(%)]

4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痹症”“尪痹”范畴[7]。其中医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正气亏虚,又因肾主骨、肝主筋,因此与肝肾二脏相关,外因是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病机或为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或为气候不调,劳役过度,冒雨涉水,感受外邪;或素体阳盛,复感外邪,邪从热化等,外邪入侵人体肌肤腠理、经筋脉络,留滞于肌肉、关节、筋骨,经络痹阻,气血不通,运行不畅,发而为痹。又因诸邪痹阻经络,使营血涩滞,则血凝成瘀,湿凝成痰,故痰瘀互结也贯穿于本病始终。病程日久,痰瘀滞于关节,则关节疼痛肿胀或变形。中医治疗方面,内治以中药方剂进行辨证施治外,其中验方专方治疗本病的报道颇多。外治以针灸、中药外敷、膏贴、药物熏蒸等为主,简单、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而且在预防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临床上也常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将中医整体观念和西医局部治疗有机结合,发挥中西药长处,产生协同作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增强疗效和耐受性。

本研究采用脊灸方法配合自制脊灸散(组方:麝香、公丁香、威灵仙)沿脊柱进行铺灸,属外治法的一种,脊灸作用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帅、督促作用,脊灸铺灸面广,火力强大,具有很强的温通作用。同时,脊灸散强阳壮脊,由辛香走窜之麝香带药入经络,深精髓,促使机体免疫力增强,逼邪外出,故能充分发挥温阳祛寒,除湿化瘀的作用,使病体虚弱的阳气,因之得以温补,寒湿之邪得以祛除,痰浊瘀血病理产物得以化解,痹阻之气血得以畅通而痛止。崇桂琴[8]提出督脉发泡灸的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继而在督脉发泡灸镇痛机制的研究中又指出[9-10],督脉发泡灸镇痛的机制是升高了丘脑内β-内啡肽的含量,起到中枢镇痛的作用。在督脉上施行发泡灸能激活人体的神经免疫肽,从而改善了免疫功能的调整和炎性渗出,使疾病好转或痊愈。朱月伟[11]从铺灸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看,表明铺灸能促使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补体C5升高及免疫球蛋白增降的调整等,说明铺灸治疗能影响机体免疫机能,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亦即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魏福良等[12]以长蛇灸配合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认为长蛇灸能调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IL-1、IL -15、RF、Hb、ESR、CRP 等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论证了脊灸可改善RA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为脊灸治疗RA提供了临床理论依据。

[1]蒋明,朱立平,林孝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15-846.

[2]倪朝辉,李凡.IL-1及其受体拮抗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4,7(2):94 -96.

[3]卿之驹,秦立新,蒋春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的临床意义.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3):359-360.

[4]张军芳,夏永祥,张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L-15、IL-18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0):913-914.

[5]MIRANDA·CARUS ME,BENITO·MIGUEL M,BAL SA A,et al.Pe heral blood T lymph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express RANKL and interleukin-15 on the cell surface and promote osteoclastogenesis in autologous monocytes.Arthritis Rh eum,2006,54:ll5-l16.

[6]NANKI T,SHIMAOKA T,HAYASHIDA K,et a1.Pathogenic role of the CXCL16·CXCR6 pathwa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rthritis Rheum,2005,52(10):3004 -3014.

[7]焦树德.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会.中医杂志,1982,(1):16.

[8]崇桂琴,马元,孙洪胜,等.铺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杂志,1998,(5):218.

[9]崇桂琴,王树荣,孙明江,等,铺灸疗法镇痛机理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5):348.

[10]崇桂琴,马元,孙洪胜,等.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临床与镇痛机理研究.针灸临床杂志,1999,15(6):46.

[11]朱月伟,沈家铨,傅家康,等.“铺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针刺研究,1992,17(4):273 -274.

[12]魏福良,张友贵.长蛇灸配合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30 -31.

猜你喜欢

夹脊风湿性关节炎关节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合并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效果探讨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颈夹脊”源流考略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给手指“松关节”为何会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