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质健康标准》视角下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2-09-13邓跃宁王建强刘仁建杨英
邓跃宁,王建强,刘仁建,杨英,王 晖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14)
新《体质健康标准》视角下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邓跃宁,王建强,刘仁建,杨英,王 晖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14)
在前期体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与新《标准》相适应的“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为基础、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体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强调: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和《标准》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方法体系—课程设置与组织形式的复合性和全面性;内容体系—兴趣需要与发展体能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过程体系—课程管理、评价、运行的强制性和实效性。
《标准》;体育课程;体系;“三自主”
Abstract:Based on the previous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in which three-autonomous elective courses are the main part with the basis of compulsory courses,the suppl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exercise and the expansion of athletic training courses to fit the new health standard.This system emphasizes that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the integrity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aim of standard;the methodology is 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curriculum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the content system is comprehensiveness and foundation of interests needs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the process system is mandator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urse management,evaluation and operation.
Key words:Health Standard;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ystem;three-autonomous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2002年试行以来的数据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仍然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仍然没有建立与新《标准》相适应的科学体系。《标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而体育课侧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过程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实施新《标准》视角下,我们提出了建立与新《标准》相适应的“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为基础、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体育课程体系,并于2007-2008学年开始实施与探索,力求对建立与《标准》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
2 制约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体育课程仍然没有建立与《标准》相适应的科学体系
自2002年试行和2007年9月实施新《标准》所测试的数据表明(表1),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提高,实施《标准》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其重要原因就是体育课与《标准》缺乏整体设计,没有建立彼此促进的、相适应的科学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1 新、老《标准》测试数据(各年级平均)
2.1 体育课程与《标准》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缺乏紧密衔接,“课程”论者关注“课堂”目标效果,忽视建立与《标准》目标相配套的包括选修课、必修课、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为一体的“体育”整体平台。
2.2 在思想理论上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仍然受传统习惯思维定势的制约,缺乏新的实验和创新。“课堂”论者仍然值守“行政教学班”体制,“三自主”课程模式仍然没有实质上的突破,严重制约着教师教学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的积极性,《标准》目标难于实现。
2.3 课程内容上,“体质派”反对竞技体育进入课程,主张把体操、田径等各种动作的身体运动作为运动配方的素材;“快乐派”主张按照学生“兴趣”安排学习项目,通过学生自觉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技能派”仍然坚持学习和掌握竞技运动技术,力图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三者都忽视了建立支持与《标准》目标相配套的内容支撑体系的研究,特别忽视发展耐力、力量等体能项目内容。
2.4 与《标准》相配套的课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仍然不严格和规范,评价体系不科学。《标准》和体育课考试评价仍然没有完全兼融,《标准》测试结果与学生“三育”之一的体育评价、体育课程成绩评定缺乏紧密的衔接。
3 建立与《标准》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理论和基本方案
2002年结合《标准》(试行)方案,对建立相配套的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相关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其阶段性成果《建立以课外体育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构建学习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等连续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四、五届教学成果奖,体育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探索构建与新《标准》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1 课程体系的设计理论
课程体系是体现某种教育思想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活动构架,包括相对稳定的方法体系(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过程结构(管理体制、评价体系、运行体系)等组成,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三者的关系是:过程体系是支撑课程体系的“骨骼”,方法体系是使课程体系产生运动的“肌肉”,而教育思想则是内含在“骨骼”与“肌肉”中并起到指挥作用的“神经”。教育思想的“神经”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理论性和指导性,过程体系的“骨骼”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稳定性,方法体系的“肌肉”则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3.2 建立与《标准》相适应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方案
根据课程体系的设计理论和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为基础、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基本方案。包括指导思想、方法体系、内容体系、过程体系等。
3.3 课程体系方案的具体内容与实施
3.3.1 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和《标准》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建立与《标准》相配套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全面贯彻《中发〔2007]7号》和《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探索体育课程的内在规律,把《标准》和《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把科学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与《标准》的评价指标、把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将体育课程与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优化课程一体化结构,追求课程效益的最大化。
3.3.2 方法体系——课程设置与组织措施的复合性和全面性
3.3.2.1 按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科学设置课程模式
从前期研究来看,有87.13%学生赞成按照“三自主”模式设置课程,学生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符合兴趣和需要的学习与锻炼对确保《标准》目标的实现是最科学有效的;在设置课程形式方面,学生希望在开设选修课的同时仍然开设必修课、竞技训练课等多课种复合型课程形式,为构建“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为基础、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课程新体系奠定了基础。
3.3.2.2 体育课新体系设置方案与组织形式
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体,这是该课程体系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学形式。在二至八学期内,设置竞技运动、健身健美、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体育知识、体育保健等20多个选修项目。组织形式是由学生按照“三自主”的原则进行选课;每个选修项目18学时,1个学分,多选项目的学分可与其他选修课程学分累积使用。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的选择,必然增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是实现《标准》个性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必修课主要是在一、二年级以发展体能、提高技能为主要目的,起到强制补差的作用,是该课程体系的基本途径。设置体能锻炼、基础运动、游泳、太极拳、健美等必修内容72学时,4个学分;组织形式按照单元模块出席,在各行课单元进行选项分班学习。这是实现《标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障。
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消化、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技术,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是该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环节。按照《标准》的要求每周安排2~3次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以学院(系)为单位进行,由班级和学生体协组织实施。
竞技体育训练课主要是针对学校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的拓展类课程,每周6~8学时,共6~12学分。由体育系组织实施。
3.3.3 内容体系——兴趣需要与发展体能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3.3.3.1 传统竞技项目仍然是大学生的主体内容,不能因为现代项目的涌现而淡化了传统竞技项目,在广泛应用现代项目资源的同时仍然需要加强对传统项目的改造,优化内容体系。从调研来看,男生选修项目前3名是篮球、足球、乒乓球,女生选修项目前3名是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仍然以竞技项目为主。
3.3.3.2 学习内容的安排必须重视性别特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表2),男生建议增加保健康复、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的内容,女生建议增加休闲娱乐、野外生存、健身健美的内容。
表2 学生建议增加选修的体育项目(%)
3.3.3.3 必须巩固发展体能项目和内容的基础地位。发展体能的项目和内容比例确保达到18% ~20%,并且是强制性的考试内容,这是实现《标准》目标的基本保证。
3.3.4 过程体系——课程的管理、评价、运行的强制性和实效性
3.3.4.1 评价
《标准》成绩和体育课成绩挂钩。凡是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竞赛获得名次的给予奖励3~5分,计入学年《标准》成绩;《标准》成绩达到优秀的体育课成绩奖励5分。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和体育课成绩最高记为59分;每学年《标准》成绩和体育课成绩必须同时达到60分以上才能评定体育课成绩。
《标准》成绩和学生评优、学历学位挂钩。《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在开设体育课的年级《标准》成绩是体育成绩的50%,学生毕业时《标准》的成绩,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建立体能项目“一票否决制”。凡是游泳、长跑等体能项目达不到规定的不能毕业。
3.3.4.2 管理与运行
体育课程和《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学校党政的领导下,由学校体育部门牵头,建立体育、教务、学生、卫生、共青团、后勤以及各学院(系)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要将实施《标准》的工作纳入各单位每年的工作计划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标准》公告制度,每学年公布学校实施《标准》的情况和测试结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考核评价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工作的重要依据。
3.3.4.3 保障措施
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设施条件(32.46%)、体育学习氛围(22.54%)、体育师资(15.96%)、学分(14.72%)、学习时间(14.32%)等。因此,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使用效益;要开展传统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选择的机会,实现人人参与的目标;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这是影响《标准》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标准》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
4 实施效果
4.1 新课程体建设2009年通过省级精品课程一期建设验收,开始进行新一轮建设;“体育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其阶段性成果《构建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新体系的研究》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届教学成果三等奖;《教育导报》再次以《四川农大:豆芽学科再上新台阶》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4.2 学生对新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改革效果满意度高,对新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3 2008-2011年新《标准》通过率、各主要指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表3),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表3 新《标准》测试等级统计比较(平均)
5 小结
建立与《标准》相适应的“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为基础、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体育课程体系,体现了体育课程与《标准》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教育思想的理论性和指导性、过程体系的稳定性、方法体系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符合目前高校的实际和自身规律,实施效果良好,基本实现了其改革目标。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2002.
[2]陈小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调研报告[C].全国第八届大运会科报会,2007.
[3]邓跃宁.“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实验与探索[J].体育学刊,2007,(7):80-83.
[4]邓跃宁.构建学习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90-91.
Establish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ealth standard
DENG Yue-ning,WANG Jian-qiang,LIU Ren-jian,YANG Ying,WANG Hui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Sichuan,China)
G807
A
1009-9840(2012)02-0072-03
2011-11-20
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构建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P09151)。
邓跃宁(1960-),男,重庆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