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读博的“副业”
2012-09-12赵慧颖
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读博士期间,我的“主业”自然是兢兢业业地做研究,但也少不了要经营一些“副业”,包括接受学校提供的免费GCAP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Academic Practice,教师文凭)培训、带实验课以及帮助导师带硕士生课题研究等。这些虽然被称为“副业”,但对博士生来说却同样意义非凡。因为不少博士生毕业后都会选择留在高校教学和搞科研,在“副业”中练就的教学和指导课题的能力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大有裨益。
教师文凭培训
教出自己的风格
GCAP培训历时两年,学习者达到合格水平后方能拿到教师文凭。但对于博士生来说,若最后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教师文凭相比之下就不那么重要了。不过,从GCAP的培训课程中,博士生确实能获取不少“养料”。该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大/小班授课技巧研究、演讲能力训练、批卷技巧以及学生心理研究等;培训形式包括40个小时的课堂授课、三次带实验课实践,外加完成一篇七千字左右的论文。GCAP培训始终秉承的是这样一个核心思想:每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teaching style),并应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他们反对培养千篇一律、刻板僵化的教师。对此,美国教育家和作家Parker J. Palmer在他的《教书的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Palmer曾在大学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让他们描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师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学生所倾心的教师风格迥然不同,这些教师有的是亲切和蔼型,有的是严厉严肃型,有的在课上滔滔不绝、自己讲个不停,有的教师则自己讲得少、让学生讲得多。在这些对风格迥异的教师描述中,Palmer只能找到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最大程度地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GCAP培训要求每位学习者撰写一篇七千字左右的论文。论文不限题目,但指定了如下四个话题:教学支持、教学准备、如何给学生反馈、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环境。该论文要求学习者阅读相关的教育学文献,结合现有的教育理论以及自己的授课体验来论述。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几次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这让我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增添了信心,也激起了我对教育学的更大兴趣。
带实验课
既要抓大局,又要重个体
读博期间,学校要求博士生协助博导带实验课,而GCAP培训同样要求学习者带实验课,并对其所带的课程进行三次考核。我所带的是植物提取实验课,两年内共上了八次课,授课对象是30个大三的学生,每次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我的指导和考评教师叫David,他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为我做了两次考核。第一次考核结束后,David指出了我带课中的诸多不足。例如在做薄层色谱实验时,实验室的学生被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学生集中在实验室中心准备样品,小部分学生在实验室的东北角做紫外检测。我当时去了实验室的东北角,为正在进行紫外检测的学生答疑,将David留在了实验室中心。没想到的是,实验室中心的学生在准备样品时问题百出,David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而样品准备这一环节又非常关键,一旦出现纰漏,将会拖延整个实验的时间。相反,我所负责的紫外检测部分并不是很难,学生们通常能够经过短暂的摸索自行解决问题。当时我应该考虑一下两组孰轻孰重,从保证实验按时完成的大局出发与David一同留在实验室中心答疑。但当时我并未注意到这一点,这是我的一个失误。
第二年,在对我进行了第二次考评后,David说他明显感受到了我的进步:我在面对学生时比第一次更从容,指导起实验来也更游刃有余。他建议我可以尝试教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比如大一新生。新生缺乏实验经验,这会对我的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David也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很聪明,能提前完成实验内容,余下的时间他们也许会觉得无聊,这时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调动他们的热情。有些学生很羞涩,明明不会做,却闷着头不好意思问,最后可能完不成实验,这时教师就要主动调动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当然,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需具备一双慧眼和一颗真诚的心。
除了David为我做考评外,教师资格培训教师Jenny也对我进行了考评。她对我在实验室中对操作安全的关注给予了赞赏,也对我主动接近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表示满意。她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我在接近学生时,与其笼统地问“Are you OK?”,不如将问题细化,问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例如我可以问“What are you doing now?”“Whats your next step?”或“What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tep?”。对于教师而言,其关注的焦点不应都放在实验的最终结果上,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验过程,努力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调动他们思考的热情。
从我自身来看,我所带的几次实验课让我受益匪浅。记得第一次上课时,我表现得有些忙乱。因为学生间的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有时在我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则很陌生,所以我无法预测学生会在做实验的哪个环节遇到问题。上过两三次课后,我通过观察学生们的实验操作,总结了他们在不同的实验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每个环节开始前有针对性地提醒他们注意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像第一节课时在整个实验开始前就一股脑讲了很多问题,结果学生做到实验后面的环节时,已经将我最初说的问题忘光了。
在带实验课时我还经历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小事:我竟然被学生“举报”了一次。事发原因如下:我在长达四小时的实验课中乐此不疲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是在中间休息的短短几分钟用手机查看了一下电子邮件,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被某个同学发现了,他向David举报了我。该同学问David为什么实验课上不允许学生用手机,而教师却可以用。David并没有因此事批评我,只是告诉我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期待也非常高,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此事,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了。
带硕士生课题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博期间,除了接受GCAP培训和带实验课外,我还有一项重要的“副业”,那就是帮助导师带硕士生课题。在带课题方面,我的博导为我树立了一个楷模:对于我所提出的课题设想,他从来都不会轻易否定,也不会将他的设想或观点强加于我;他总是循循善诱,引导我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我提出的比较好的设想,他还会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导师对于我人格以及学术上的尊重,让我们之间的沟通一直非常顺畅。
在博导的指导下,我前后共带了十来个硕士生做课题研究。这些硕士生大多比较独立,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与这些学生的相处中,我总结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不应该表现得太“善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应逢问必答,让他们觉得任何简单的问题都可以问,而是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努力自己寻找答案。要知道,有些学生多少是有些懒惰的,如果他们认为解决问题最便捷的办法是问老师,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放弃主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不思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遇到学生提那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简单问题时,我通常会反问他们自己是怎样想的,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知道这样做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但我相信轻微的压力会带来动力。最终的事实也证明,我所带的硕士生的课题研究大多拿到了Distinction的好成绩。
不过,在带课题研究时,我还是对一个学生“善良”了一次。这位学生是个来自西班牙的女孩,不知是因为生病还是其他原因,她在其他硕士生都忙着做课题研究时请了一段时间的假,最后交硕士课题的截止日期在即,她还是没有做完研究。她当时非常焦虑,很担心自己的课题不及格。我搁下手里的其他工作,花了两天的时间辅导她做实验和分析数据,最后她终于得出了实验结果,完成了她的课题研究,还拿到了Distinction的好成绩。这位女孩很感激我出手相助,但我也提醒自己:这只是一次例外,因为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如此帮忙,不但对他们的研究无益,我自己的博士学位也没时间读了。这件事也提醒我,在带硕士的课题设计时,不要将交课题的deadline设定得没有余地,因为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所以一定要打好提前量,避免遇到问题就措手不及。
读博期间的教师培训、带实验课以及指导硕士课题的经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些“副业”让我见识了西方教育的独特魅力,他们所推崇的独立思考、开放教学以及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体会到了如何做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教师,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
赵慧颖,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药学博士,获得全额奖学金,致力于中药现代化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研究。